-
一个内在没有障碍的人,也不会障碍别人!所有你外在对别人的情绪和不满,都是你内在坑洞的表现!
0 0
-
人和人之间产生亲密关系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需要和被需要。 比如当你喜欢一个人,你是需要你的喜欢被回应,你对两人之间的关系充满期待,如果他对你有所回应,你们之间的关系会升温;反之,如果你不是他所需要的,这段关系便会终止。 任何亲密关系,都离不开需要和被需要的循环。 如果你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而这个人可以随时随地让你找到,那么你就会跟他产生亲密。 如果你是一个比较孤僻的人,而这个人可以了解你内心的想法,他懂你的世界,那么你就会跟他产生亲密。 一个人往往能表达的需求越多,越容易和其他人产生亲密关系。
-
今天可以聊到很晚
-
如果你期待什幺事情都做到100分,那就意味着你一直在持续地攻击自己,因为这根本做不到。
-
『改变自己不是因为我不好,而是因为我值得更好!』 假如你觉得你生命失掉了活力,你眼睛不能发光。那是因为曾经对你生命有用的东西,现在不起作用了。当你固着在这里,生命就没办法流动,新的东西也没办法接入到你的生命里。
-
强烈的情绪,如果不能及时排解,会转化成物质形式,留驻在身体里面,让肌肉、关节、韧带等变得僵硬,甚至出现各种各样的疼痛和疾病。 能用语言表达情绪本身很重要。
-
『成熟是……』 当你“停止改变别人,取而代之的是集中精力认识自己,看破自己的错误认知。” 当你“接受别人本来的样子。” 当你“理解所有人在他们的立场上都是正确的。” 当你学会“放手。” 当你能够从一段关系中降低“期望”并不为结果地给予。 当你“明白不论你做什么都是为了自己而做。” 当你“停止向世界证明你有多聪明。” 当你“不再追求别人的认同。” 当你“停止与别人比较。” 当你“保持自己的平和。” 当你“能够区分[需要]和[欲望]并能够放弃你的[欲望]。” 当你“停止执着用物质来取得[幸福]” 你便获得了成熟。
-
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很能吃苦,其实只是吃体力的苦,而体力的苦,是最简单,也是最容易承受的。 苦有很多种,最难吃的苦还有这些: 一、独立思考吃脑力的苦; 二、读书学习吃寂寞的苦; 三、忍耐克制吃自律的苦; 四、被践踏而忍耐吃尊严的苦; 五、耐得琐事而执行到底吃心性的苦。
-
为什么面对身边最亲的人,不管是父母、子女还是另一半,明明想相爱却又好像没那么容易,还会有那么多的纠结和折磨? 因为通常我们认为给到对方的“好”中有太多的“我以为”。 我认为你考多少分你上什么专业才是对你好的;我认为这样是对家庭好的;我认为这样是对的…… 当我们卡在“我认为”的时候,这份爱就被禁锢住了,不能自由流动了,它变成了一种固执,一种傲慢,甚至一种操控。 而真正的爱,是柔软的流动,超越你的自以为是。是敞开的,是倾听的,是能同理对方的,就像水一样可以流动,不是像硬梆梆的岩石这么固执。 当我们在关系中超越“我认为怎么样”的这份刚硬,这份傲慢和禁锢的时候,爱就会在柔软中发生,就会滋养双方的心。
-
『情绪失控的人其实最无助』 一般人觉得别人生气时,就会下意识认为那个人非常可怕。其实不是的,越情绪失控的人内心越有可能伴随着脆弱、无助。 他们是感觉外界有伤害了,于是只能竖起防御的刺。下次当你遇到愤怒的人,或者可以换个角度去看待对方是一个受伤的人。 心理学一个重要的原则:每个人为自己产生的情绪、感受负责。 当你知道有些情境下的愤怒是伴随着受伤的,这绝非意味着我们要去承担、拯救、负责谁的情绪。 而是下次在经历亲人生气、与人争执、自己生气时,我们可以专注在愤怒背后的受伤感,内心一定是感觉缺失了什么、或者认为被冒犯了什么、或者有需求但无法直接表达。而这种察觉可以让氛围缓和下来。
-
『知行合一』 首先要知道的是“知行合一”所指向的是什么,从心理学讲,“知与行”都属于心理活动,而心理活动的背后都是人的需要,如果你只看到“知与行”,那很多时候确实是不合一的,但是看到“需要”的层面,很多时候就是合一的。 “知”,不是我们一般所讲的的那个“知道”,可以这么形容:能够“知行合一”的那个“知”,一定是发自内心的相信和认同,绝不是轻飘飘的一句“我知道”。 “知行合一”有两个关键: 第一,是我们在满足自身需要时往往是知行合一的,如果你觉得自己知行不合一,往往是没有识别到自己的需要; 第二,知行合一的“知”,是指发自内心的“相信和认同”,当你觉得自己知行不合一的时候,可以对照一下,大概率自己对自己所知的并不相信和认同。 如何应用“知行合一”来解决我们的心理困扰,自我提升首先是提升自我的“需求层次”,第二就是使真正良善的东西成为我们普遍相信和认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