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压力与应对 亲爱的朋友们,最近感觉压力像无形的大手,压得很多人喘不过气来。我能深切地感受到这种情绪,就像在黑暗的隧道里独自摸索,找不到出口的方向。有位来访者曾和我说,他每天在职场上要面对各种任务和人际关系,回到家还有家庭琐事,感觉自己快要崩溃了。其实,压力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我们可以学会应对它。就像罗曼·罗兰说的:“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我们要先接纳自己的压力,然后寻找适合自己的解压方式,比如运动、冥想或者倾诉。不要害怕向他人求助,也不要觉得这是一种软弱。每一次对压力的克服,都是我们心灵成长的一步。愿大家都能在这压力的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平静港湾。
0 2
-
人在有焦虑感和恐惧感的时候,是无法安下心去享受生活的。 一个人只有潜意识觉得自己是安全的,他才能安下心去学习,定下心去做事,才能静下心去深谋远虑。[咖啡]
-
生气背后的5个心理原因 没有更有效的表达方式 发脾气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语言化功能不足。用语言表述出内心的情绪情感,是一个心理的高功能。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经历不同,所发展出的心理功能也不同,从而语言化的能力也不同。 对于一些心理化功能相对较低的人来讲,他们可能会采用一些相对不成熟的方式来处理愤怒情绪。比如用行为的方式,打架、摔东西等等;或是将一些无法表达的情绪压抑下来,最终用使自己身体某个地方出现问题的方式得以表达。 他们之所以会采用这种相对原始的方式来表达愤怒的情绪,是因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未曾积累用语言直接表达出自己的情绪的经验,在他们的想象中,直接表达有可能是充满危险的,所以,他们也就不敢直接表达出来。 还有一些人,因为在成长过程中,只学会了用发脾气的方式表达愤怒情绪,所以,在日积月累之后,用发脾气的方式处理情绪也就成为了一种习惯。 每当他遇到让他不舒服的情境时,他也就只用发脾气的方式来处理。其实有时候,他的内心未必真的有很多的愤怒,只是基于以前的习惯,在此时就发了脾气。这时候,发脾气已不仅仅是一种处理情绪的方式,而成为一种社交手段或是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方式了。
-
教育孩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孩子多学会说不。 因为孩子能经常说不,能敢于说不,他就能最大程度的保护自己的感受或利益。 但是许多父母会更喜欢强调孩子听话,如果孩子对自己说不,就自恋受损,内心崩溃,歇斯底里。导致许多人成年以后根本没能力维护自己的基本感受和利益,因为总觉得如果说不,要么自己被报复被抛弃,要么别人痛不欲生。
-
心理学让生活更美好 你是你, 问题是问题, 而你不是问题;[拥抱I拥抱I拥抱] 只是爱你和伤害你并不冲突,那些问题它们试图把你埋了,而经由问题产生的情绪都很正常,那是你的情绪在保护你; 你要记得,你是一粒种子,随时可以向上生发,破土而出!
-
每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 不必因为别人的花开了,就焦虑内耗。 不要掉进“比较”的陷阱,你一点都不比别人差。
-
忧郁的日子里,也要记得为自己绽放笑容。
-
总有人会一直在行动 在总结 在复盘 在成长 唯有行动能打败一切的焦虑
-
著名心理医生一段非常精辟的话: 1.“不要脸不要命,走出一切心理疾病。焦虑是你太想要掌控,抑郁是你太想要成功,强迫是你太想要完美,疑病是你太想要长生,社恐是你太想要认同。 2.“放下对结果的执着,专注于过程,你会发现内心的平静。 恐惧源于未知,而接受未知,是战胜恐惧的第一步。”3.“真正的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心理的柳锁往往是自己给自己戴上的。” 4.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是心理健康的基石。” 5.“不要总活在别人的眼光里,因为世界是自己的,与人毫无关系。”
-
真正的情绪稳定,不是没有情绪你以为的情绪稳定: 很少会产生消极的情绪,能完美地控制自己,对待一切好像都漫不经心,不在意。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事实上,很多人错把情感隔离当成是情绪稳定,遇到任何人或事,越来越沉默,这沉默的背后更多的是成年人的心酸。 真正的情绪稳定,不是不会产生消极情绪,但凡是个人,就会有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控制自己不去产生消极情绪,只会适得其反。压抑的情绪如同一股暗流,看似平静,实质波涛汹涌。 弗洛伊德说:“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失,它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它会以更丑陋的方式爆发出来。”
-
焦虑的人可能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没有尊重客观规律。比如说: 没有持续锻炼,却期待拥有健康。没有好好经营关系,却期待别人都喜欢自己。没有响应的付出,却期待超额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