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往往把患癌症或身体残疾的人,视为坚强的人,但是对于精神疾患的人,我们却不这么看待。其实和精神疾患共处,也是需要巨大勇气的。比如住院后出院,返回到学校、工作单位,受到别人的不理解、猎奇,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更别提在发作期间,每天都要和各种症状抗争,即使在复原稳定期,每天也要努力让自己保持状态别复发。这何尝不体现着坚强? 家里有心理困扰的人,很多伴侣或者父母不理解ta的痛苦,昨天直播间一个孩子自己特别痛苦,想让父母带医院看看,要不自己会自残。父母说“:你这么小,每天有吃有穿,怎么会抑郁,你如果自残我打断你的腿。”这样的父母可能缺乏心里困扰的科普,他不知道严重抑郁的人内心有多痛苦。” 一个人身体出现问题,很多人能感同身受,只有内心的恐惧害怕、痛苦、纠缠很少有人能理解,能感同身受。其实一个人内心的痛苦一定大于身体的痛苦,很多人虽然痛苦仍然在坚强的上班、生活,他们其实真的很坚韧、很顽强。 如果我们身边有精神痛苦的人,我们需要理解、包容、安抚,一个人在关系中理解包容一个痛苦的人,这个人就是ta的治愈者。希望每一个难受痛苦的人被关爱,被善待。
0 3
-
一个人受到创伤之后,他的心理年龄会滞后。会把过去的痛苦想的非常多,会反复咀嚼过去的痛苦,或者是对未来非常的担忧。 对受到这种创伤的人,疗愈方法是先让求助者去迅速表达过去的伤害,在表达过程当中,自己也是在整合自己,在释放自己的情绪。他把情绪释放之后,咨询师让求助者活在当下关注此时此刻,和过去告别,不活在未来,能够活在此时此刻是他的创伤问题就解决了。
-
那些被原生家庭伤害过的人,都有非常强烈的意愿去改变自己的父母。 他们通过咨询,或是自学,感受到了心理学的帮助,于是希望父母也可以得到疗愈。 父母过得更轻松、快乐一些,家庭关系也能更和谐。 但往往,效果并不好。 很多来访者在尝试后,反而感到更加沮丧、挫败、痛苦。 其实希望父母疗愈还不如先疗愈自己,看见受伤的内在小孩,拥抱他、接纳他、爱他。 内在的伤痕被修复,命运的低谷也会被抚平,人生便这样一点点、一步步走向高处。
-
孩子厌学休学,最初都是以反复出现躯体症状而被家长重视的。可能身体检查无异常,父母决定带孩子做心理咨询。 其实每一个有症状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不同的家庭故事。孩子的自我成长离不开家庭的环境。 孩子的这些“症状”越严重,家庭关系的冲突程度就越高。 心理咨询 过程中,我们不会单纯看孩子的问题,而是将孩子的问题放到家庭系统中去理解,看到孩子症状和问题背后的期待、需求,以及孩子症状背后的功能与意义。 这时我们会先了解孩子背后的家庭系统到底是怎么运作的。 尤其是夫妻关系不好的家庭,孩子出现症状是对妈妈过度关注的反馈,也是对妈妈的一种保护。孩子出现问题,家庭才有可能变得和谐,有凝聚力了。 同时孩子也是在用自己的症状来表达自己未被理解和关注的内心需求,以及对父母的不满。 我们咨询师会保持中立,不主动改变家庭,只是在咨询过程中传递信息,拓展家庭成员对孩子问题的理解,共同与孩子建构可以达到的目标。
-
回避型依恋谈过的人都有一个感触,感情谈到最后都成了高开低走,甚至是两个人联系的好好的,对方莫名的就喊停了,连断崖式分手的理由甚至都给不出来,只说不合适,原因就是回避型依恋的喜欢,对于回避自身来说,并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他们喜欢上一个人的同时就已经恐惧上这种感觉了。所以我们很多人都会遇见自己的回避,在感情还是非常好的时候就开始对这段感情持悲观态度。
-
要摆脱某种状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试着不去摆脱它,与它和平相处,甚至喜欢它。 因为强迫状态是一种双向的循环冲突:一件事你不愿意去做,又控制不住自己要去做,做后又倍加后悔和懊恼,并体验强烈的矛盾与痛苦。对这种内心悖论情景的解构就是:想做就去做了,别跟自己较劲,也不去评价,像一种禅的境界:“人在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
【请积极拥抱你的线下生活】 互联网的发展带给我们超乎想象的便利。但亲爱的朋友,也别忘了,在周末或者假期,积极拥抱你的线下生活。 你去逛了很多地方,看了很多风景,吃了许多小吃,说了很多的话,这种快乐,是待在家里刷了一天手机的人永远感受不到的。 只有放下手机、走出房间,把好奇心、注意力分散到一些线下的小事上,我们才能与具体的生活产生情感链接,从而更好地活在当下。 放下手机,去大自然中走一走,去体味人间烟火,去和家人朋友聚会,去认识更多新的朋友。让我们一起积极拥抱线下生活,活成“高能量”的自己。
-
绝大多数心理问题都是因为忽视乃至扭曲了自己的内心体验所造成的。内心的力量是最强大的,当我们过于在乎别人的看法时,我们就丧失了自由,自我的力量也就越来越弱,最后变得对外界的变化过于敏感。 罗杰斯
-
婚姻、恋爱咨询里,会碰见有一些进入不了恋爱关系的人,TA其实可能是一直停留在青春期。 一种情况是,TA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不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TA也就不知道该找个什么样的人。 如果在青年期,一个人的自我认同完成得好,TA就能够比较容易地找到一个适合TA的爱人、伴侣。 如果TA没有完成好自己心理上独立、认同的过程,有时候就会“眼花缭乱”,结果就是跟这个玩两天、跟那个玩两天。 但TA为什么偏偏在亲密关系上显得有点不负责任呢? 就是因为TA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可以和什么样的人亲密、忠诚地一直走下去。 一旦TA自己的自我认同完成了,TA就知道“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要过什么样的日子,我要发展什么样的事业,我应该找一个什么样的对象了”。 这样,TA就清楚谁适合做TA的伴侣了。 另一种情况是我坚决和谁都不来往,谁都不配和我来往。 这也麻烦了,这就把自己活成“独孤求败”了,其实也是一种偏态。 现在社会上的年轻人中,尤其是大城市里,有一种趋势是大龄的单身男女人数普遍增多。 大龄单身男女的婚恋问题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咨询主题。 在咨询的过程中,:帮TA去看清自己,发现自己想成什么样的人,想过什么样的日子,想走什么样的道路。 只要让TA对自己将来的自我意义形象发展比较清楚,那TA选择对象这个事也就比较清晰,比较容易了。
-
杨绛说:“男女结合最重要的是感情,是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 杨绛与钱钟书的婚姻,历经战火、疾病、动荡,却始终保持着“嘤鸣相和”的默契。 穷时不怨,考验的是妻子的韧性;富时不骄,验证的是丈夫的品格;中年不弃,彰显的是良心的分量。
-
焦虑恐惧的背后很多是一种置换,很多人开始咨询不知道背后的潜意识是什么,随着咨询深入,潜意识意识化并且修通了,焦虑恐惧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