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我真的愿意看见自己时》 ——萨提亚 当我真的愿意看见自己时, 我可能还会痛但已经不再抱怨, 我深知这痛 只因遇见真实的自己, 曾经那个不懂爱的自己, 透过痛生命正在穿越和成长, 这个痛跟任何其他人无关, 我接纳并祝福生命里经过的每一个人, 如果真的曾经相遇无论是怎样的形式必定都是一份礼物。 当我真的愿意看见自己时 我可能还有伤,但我已不再盼人来疗伤, 我深知通过深入生命的实相, 我自己能够疗愈一切的伤口。 我不再去索取别人的爱, 当我能够疗愈自己, 爱从我心里流出来, 我知道总会有一天, 我也会成为爱本身 每一个经过我的人都能够闻到慈悲的芬芳。 当我真的愿意看见自己时, 我可能还有梦 但已放下所有的评判, 我看到一切人和事, 都只为成就我而来, 一切的发生都是最好的安排, 淬炼的生命才有品质的芳香, 那些伤害过我的人不过是在加持我的成长。 我决定从现在开始除了我允许, 没有人能够伤害我自己, 当我真正愿意看见自己时, 我或许还会有期待, 但已放下所有执着, 因果法则公平对待每一个人 果就在因里,种因无需问果 我看到我正在学习 真正不自私的爱自己 在通往自己的路上 我发现已全然接纳一切的不完美。 当我真正愿意看见自己时 我或许还有未知 但我已经愿意去面对 我深知我的内在有一个真正的宇宙 生命里所有的智慧 都在里面蕴藏和发酵 我愿意继续了解和发现未知的自己 不断与真实相遇 我知道透过真正的了解自己 我会真正了解生命和了解宇宙的奥秘 当你只关注自己的行为时你就没有看见自己 当你关注自己行为背后的意图时 你就开始看自己了 当你关心自己意图背面的需要和感受时, 你才真的看见自己了透过内心, 看见了自己的心灵真相, 这是你的生命和心相遇了, 爱自己就发生并开始在自己身上流动, 你整个人就和谐而平静, 这就是真爱的发生。 —————— 萨提亚是最早提出在人际关系及治疗关系中,“人人平等,人皆有价值”的想法的人,她所建立的一套心理治疗方法,最大特点是著重提高个人的自尊、改善沟通及帮助人活得更“人性化”,而非只求消除“症状”,治疗的最终目标是个人达致“身心整合,内外一致”。
0 9
-
心理学吴和鸣先生曾经说过:“咨询工作其实是“借位修行”,借着别人的苦难来修自己的慈悲心,而来访者面质咨询师的盲点恰恰可能是咨询师心中的一个暗角,此时两人互相照映出彼此的话,此时才是一段真正充满人性的关系的开始”。 这也正是我热爱我的工作的理由。看似我在疗愈,也是来访推动着我去突破。每当来访回来分享她的成就时,也是咨询师的高光时刻! 愿你我此生都能找到心中所爱,不必等完美到完美的时候才敢启动。因为每一次尝试,都堆积成就着最后的圆满。
-
这个视角真好!亲密关系的确是人世间最深刻的修行和照见。其次是亲子关系。 转:婚姻:结仇还是修炼? 精神分析流派的前辈吴和鸣老师曾这样描述家庭和婚姻真相: 神父:新娘,你愿意嫁给他,深入虎穴,成为他妈他姐的替身,接受他二十多年累积的愤怒和内疚吗? 她:我愿意。 神父:新郎,你愿意娶她,把你家变成主战场,成为她爸她哥的替身,接受她二十多年累积的嫉妒和仇恨吗? 他:我愿意。 神父:现在我宣布,你们正式结仇! 网友改编的版本是这样说的—— 神父:新娘,你愿意嫁给他,面对他对你完美幻想的破灭,和他一起经历生命深处的种种丧失,承受他所不能承受的痛苦,爱他所不能爱的自己吗? 她:我愿意。 神父:新郎,你愿意娶她,在她用最黑暗的部分面对你的时候,你依然可以看到她黑暗后面的光芒?不被彼此的心魔所诱惑和吓倒,不向危机和绝望低头吗? 他:我愿意。 神父:现在我宣布,婚姻双修开始!
-
#原生家庭# 参加过訾非老师的督导,谦卑认真,温文儒雅。是对完美主义与强迫性人格障碍有深入研究的学者型咨询师,他对成长的解读都在这本书里了。 《成长心理学》: 心理学家科胡特曾提出一个观点:作为人类,我们终其一生都需要他人的陪伴,只有这样,方能巩固我们自身的存在,完全独立于他人而“成为你自己”是不可想象的。 他还指出,我们对他人有三种需求: ①需要来自他人的理解和认可; ②渴望归属于强大的他人、机构或者社群——以此获得安全感和力量感; ③我们还有一种需求,当我们看到他人和我们做着同样的事情,哪怕是挣扎在同样的不幸中时,我们也会感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值得的、有意义的和有希望的。 科胡特把第一种需求称为“镜映需求”。能给我们提供理解和认可的人,就是我们的“镜映自体客体”。 第二种需求被科胡特定义为“理想化需求。”提供安全感和力量感的他人,就是我们想要归属的“理想化自体客体”。 第三种需求被科胡特定义为“孪生需求”。提供这种需求的他人,就是我们的“孪生自体客体”。“孪生”这个词是一个比喻的说法,“孪生自体客体”就像孪生兄妹一样,和我们一同成长,和我们有着相似的愿望和做法,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对这些愿望和做法有了正当感。 ——訾非《成长心理学》
-
双相情感障碍1型和II型的区别,以及哪个更难治愈? 1型更难治。双相情感障碍属于重性精神病的一种,按照病情症状的严重程度,尤其是躁狂相的症状严重程度,可分为双相情感障碍1型和2型。 1型为典型的重躁狂和重抑郁交替发作,即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时的严重程度相同,都很严重。 2型为轻躁狂重抑郁,即躁狂发作的症状轻,程度明显比抑郁发作时的程度轻,对社会功能影响也小,比1型相对好治疗些。二者对比如下: 1.情绪高涨 双相Ⅰ型以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为特征,可伴有思维奔逸、意志活动增强等。双相Ⅱ型表现为持续存在心境低落,并伴随抑郁症状。 2.冲动行为 双相Ⅰ型患者容易出现冲动行为,如过度花钱、冒险或进行不计后果的行为。双相Ⅱ型则较少表现出冲动行为,但可能有较高的自杀风险。 3.睡眠障碍 双相Ⅰ型常伴随着失眠,难以入睡或保持睡眠状态。双相Ⅱ型可能出现嗜睡或睡眠过多的情况。 4.疲劳迟钝 双相Ⅰ型患者可能会经历短暂的疲劳感,但在大部分时间里仍能保持活跃。双相Ⅱ型通常会出现持续的疲劳感和缺乏活力。 5.病程特点 双相Ⅰ型的情绪波动较为剧烈且周期较短,一般为几个月到几年。双相Ⅱ型的情绪波动相对温和,周期较长,可能长达数年。 无论是双相Ⅰ型还是Ⅱ型,都需要定期监测病情变化并接受专业治疗。若症状发生变化或无法通过简单的生活方式调整得到改善,应尽快就医寻求帮助。
-
和谐共生,美美与共。
-
你是如何爱自己的? 爱自己,是一场终身浪漫的开始。
-
我们的小孩教育缺少什么?如图。 最近独自漂流三亚的小孩哥爆火,让人血压飙升。又让人惊叹。有独自海上漂流的的勇气,上一个是还是孙悟空,鲁滨逊。能平安回家,概率实在太小了。只能说有祖上庇佑。 忘了哪位大V说,大意是中国的家庭教育里,放养的孩子的发展居中。最糟糕的反而是被父母过度控制挤压生长空间的孩子,最后会呈现孩子成年后一系列的工作适应和亲密关系里。 最好的教育是有自由,又要有引导。父母是孩子未成年之前的守护神。
-
精神分析的本质是将潜意识意识化,能够识别冲突。有冲突的地方必定有焦虑,有焦虑的地方必定有防御。 对儿童来说,防御的主要形式是认同,渴望父母的认同。自我这个阶段是通过“认同”来不断形成的。所以父母想要一个什么的孩子,你不断强化认同就好。你不断批评打压,也会如愿收获一个你一直不满意的孩子。 在思考和关注个案成长中的一些重要的时刻的时候,整体性的功能问题更倾向于生命更早期出现,而那些局部性的问题在在倾向于更晚出现。 了解到每一个生活阶段的问题和成长,将问题和模式与过去的经历相联系,构建一个成长的假设。假设未必是不一定是事实,但是这种在假设和事实之间建立联系的方式最终会导向治疗。 个人概念化的时候,不仅要报告个人成长经历,还要对形成个体经历如何导致现有问题的假设以及重新解释。看见即疗愈。
-
母亲孕期的身心健康对孩子后天的心理健康有多重要?精神分析流派的咨询师在做个案概念化的过程,免不了要了解来访的成长史。而孕前的状态信息一般很难采集到。来访成长史中可能受影响的因素,是从孕期就开始的。 在胎儿期的9个月的时间里, 胎儿的大脑都会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包括母亲吃的、喝的东西。 而且可能也包括母亲的情绪因素。 人们一直认为受酒精和吸烟影响的胎儿可能会出现多种认知和情感障碍。 在怀孕期吸烟的妇女所生的孩子患多动症的可能性是普通孩子的2~4倍,患其他疑似的和确定的精神病症的可能性也更高。 产前接触酒精是导致心理发育迟滞的最常见的原因,它也可能引发更多隐形的及明显的认知和学习问题,而且,一旦与胎儿酒精综合征产生关联,就可能引发各种精神疾病。 研究者越来越多地发现,怀孕妇女的身体健康可能会影响其子女未来的心理问题和行为模式。病毒和寄生虫引起的疾病,还有怀孕母亲营养不良,都与子女成年期多种认知和情感问题有关。 自闭症虽然是由多重原因造成的,但先天的病毒影响也会发挥一定作用。我们发现,产前携带艾滋病病毒的儿童和青少年,患有焦虑症多动症、行为障碍和对立违抗性障碍的比例较高。 我们习惯上认为父母的心理健康会影响其子女后来的发展,但是我们逐渐认识到,应当把母亲在怀孕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考虑在内。 近期研究表明,怀孕期高度焦虑和紧张的母亲其子女精神问题的发病率更高,包括患多动症、焦虑症、抑郁症、自闭症和精神分裂症。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还有待探究,但压力状态下产生的较高水平的激素,很可能影响胎盘的血液流动和胎儿大脑发育。孕妇的营养不良也是一个影响因素。母亲自身的精神症状同样会产生影响,产前抑郁和焦虑与其子女早产和出生时体重偏低有关。 如果想要一个健康快乐的宝宝,那么孕期就需要关爱妈妈的情绪和心理健康。尽可能的打好基础。
-
#育儿# 当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不满意的时候会收回他们的爱。孩子们逐渐懂得,他们需要的积极关注是以他们自己的行为为条件的。结果是孩子们学会了抛弃他们自己的真实感情和愿望,而只是接受父母赞许的那一部分自我。他们拒绝自己的弱点和错误。最终,孩子变得越来越不了解自己,而且在将来也越来越不可能成为一个心理和谐的人。 ——卡尔.罗杰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