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说催眠: 近期我认真地拜读了《临床催眠实用教程》(第四版),它是由国际催眠大师雅普克(MichaelYapko)亲自撰写。非常感谢他的杰作,带给我更广阔的视野和非常实用的技能,使我在心理咨询上运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在现实中,对于不了解催眠的人来说,也许催眠会给人神秘、魔术般的印象,甚至不少人对催眠会产生顾虑。 那催眠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简单地说:比如:上级对下级、父母对孩子、老师对学生的沟通,通常是命令性或指导性的,很直白,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或阻抗。而心理学上的催眠是运用暗示方式,直接与潜意识对话,这样传达的信息就会很自然地让对方接受了。 在现实中,有的人意识层面清楚自己的某些思维方式或行为给自己带来了无穷的烦恼,想停止或制止,却无法做到。其实人的思维或行为是由潜意识在操控,通过催眠与潜意识的对话,就可以得到改善。 催眠疗法是具有科学性的,因此在心理治疗上得到广泛地运用。
1 10心向导: 谢谢大家!
-
原创:(上) 请问:你认为心理咨询师与普通人会不一样吗?(上)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不少人对心理咨询师并不了解,甚至会有种神秘感,觉得心理咨询师能洞察人心,能看懂人的内心世界,还具有共情和理解包容的能力,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等等,因此,会觉得心理咨询师与普通人可能不一样了。 我的回答是:其实心理咨询师也就是非常非常普通的一个人,他们也有七情六欲,也会有情绪,甚至有时情绪也是难以控制的,他们自身可能也存在解决不了的心理问题。但他们比较清楚自身的问题,更不会压抑自己的情绪,而是会找一种适当的方式去疏导。 心理咨询师经历过了专业的学习和实践,所以心理咨询是他们的职业,是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但这份职业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而提升能力。 从心理学层面来说,人有情绪非常正常,但情绪需要合理地疏导而不是压抑,所以正规的心理咨询师也是有督导师的,督导师会定期帮心理咨询师进行情绪的疏导和对案例的探讨和分析。 那为什么在正规的心理咨询中,来访者一般都会感觉到心理咨询师态度很温和,并能理解和包容自己呢? 因为:心理咨询师必须先有职业道德,清楚来访者是来寻求帮助的,应该得到尊重。只要来访者愿意敞开心扉,心理咨询师就能真正了解到来访者产生问题的原因,对来访者的痛苦或遭遇产生共情,疏导来访者的情绪,对来访者进行安慰和启发,如有的来访者存在心理阻碍,需要心理咨询师用专业的心理疗法进行治疗。 那么心理咨询师对待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是接纳包容的吗? 答案是:NO! 因为心理咨询师的边界感也是非常明确的。 1、当一个人真正认识到自身的心理问题,想得到改善并寻求心理帮助时,心理咨询师是全然接纳的! 2、当一个人不清楚自身的心理问题,而且这问题会给身边的人带来不好的影响或伤害,就如性格缺陷,很多人自己不清楚自身的问题,而且习以为常,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只能靠自身去领悟吧! 3、当一个人清楚自身的心理问题,并影响或伤害到身边的人,却根本不愿去改善还我行我素,只能对这类人敬而远之!就如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
原创: 请问:你认为心理咨询师与普通人会不一样吗?(下) 我曾遇到过一个来访者,他的性格很内向,不喜欢与人交往,快30岁了,还没有谈过对象,家人不断地催,自己也觉得结婚生子是人生的一项任务吧,可一次次的相亲,却苦于没有办法与对方继续交谈下去。通过向我咨询,我分析了他的成长经历,是受原生家庭的影响,他与人沟通时内心是害怕而逃避的,我说出了他内心状态,他非常感激我能懂他又理解他,结果平时不太爱说话的他,与我咨询时话就多了起来。有一次他突然说:既然他的性格很难与人交往,更是很难有人懂他和理解他了,他不如找一个心理咨询师的对象好。我听了他天真的想法,我告诉他,心理咨询师懂你理解你是在心理咨询师的工作范畴中,但心理咨询师在自己的生活中也是希望找一个真正懂自己又适合自己的,你只有改善自己才是最好的办法! 在这里又说到了性格方面,人的性格和三观都非常重要!在婚姻中能否和谐,三观和性格起关键性的作用。 可大多数人在年轻时对对方的性格特征并不真正了解,只是因为某个面的喜欢或满意而结合了,如果遇到性格合得来的那是非常幸运的,如果遇到性格不合的,那是很不幸的!所以我在做咨询中,发现双方的性格完全不合的,我一定会建议他们尽早分手,我觉得这是对来访者的负责任!
-
原创:人生最大的不幸是什么?〈上) 答案是:内心习惯性的恐惧 这类恐惧不是指因遇到某种可怕事件而产生的恐惧,它是存在于人的潜意识,让人的意识层面无法控制地产生恐惧心理。如: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但死亡恐惧不会时时刻刻伴随影响到人们,除非生重大疾病等。我今天要讲的是心理学上的习惯性的恐惧,它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心理和心身健康。 具体表现为:遇到大小事情都会习惯性地往不好甚至是可怕方面去想,越想越害怕,经常性处于焦虑恐惧状态,如经常性失眠做恶梦等。 形成的原因:与小时候的成长经历有关,也就是说受原生家庭的影响,主要是养育者对待孩子的态度问题。 著名的心理学咨询师武志红的文章《为何家会伤人》,诠释了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 有的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完全取决于自身当时的心情,是变化无常的,如上一秒态度是温和的,下一秒突然凶起来了,而且没有一点预兆,使孩子的内心经常处于惶恐不安的状态,这类孩子在父母面前表现得乖巧顺从,内心却是痛苦不堪的。因此,孩子会习惯地去猜测和想象大人的心理状况,预测接下来可能就会有可怕的情况发生,从而形成了一种习惯性的思维。
-
人生最大的不幸是什么?(下) 我在心理咨询中遇到不少来访者有这种情况,并且女孩子居多。比如:她们会因为別人的一个眼神或一句话,焦虑一整天或更长的时间。她们也知道这样做不对,但她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思绪去想象,经常出现失眠和做恶梦。我非常能理解这种痛苦,但在认知层面很难根治这问题,只有通过专门系统的心理疗法去影响潜意识。 每个人都有性格上的缺陷,但缺陷确实有大小和不同之分。 我建议受原生家庭影响,缺乏安全感,经常处于焦虑,脾气暴躁,情绪波动大的父母们,要清楚自己的问题,当对孩子的行为有不满时,请先做深呼吸,控制住自己的情绪,用温和的态度询问原因。因为对孩子突发愤怒等于是刺伤孩子的心,不论你曾对孩子有过多好,但每刺一次又让孩子的潜意识里的恐惧感和面积扩大了,这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经典的一句话: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虽然现在对原生家庭这个说词有争议,但人的性格的形成完全与原生家庭有关,性格决定命运,性格是很难改变,但可以通过经历和学习或寻求心理帮助得到改善的。 最后:我送给所有做父母的一句话:不要把自身的焦虑转移给孩子,做孩子情绪的容器吧,你的孩子就是幸运的!
-
怎样面对孩子的三个叛逆期 一、宝宝叛逆期 时段:2-3岁 表现行为:这个阶段的孩子有不满时表现为打人,孩子通过这个行为表达自己的反对意见。 面对方法:不与孩子对抗,最好的办法是引开孩子的注意力。 二、儿童叛逆期 时段:7-8岁 表现行为:这个阶段的孩子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大人了,此时孩子的要求会与父母的想法产生矛盾,很多时候父母不容易倾听小孩的想法,孩子便会产生判逆心理。一方面孩子变得任性不讲道理,凡事和父母对着干;另一方面又十分依赖父母,爱哭、娇气。 面对方法:沟通交流和倾听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首先不要指责孩子,耐心地倾听孩子的想法,用温和的态度与孩子沟通和协商,学会尊重孩子,正确引导,给予孩子关爱鼓励和支持,彼此定能达成一致。 三、青春叛逆期 时段:12-18岁 表现行为:这个阶段是孩子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个性和创造性都恣意升腾,侍机张扬。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由于生理变化引发心理变化,他们遇事开始思考,形成并不成熟的主见,对父母的话开始怀疑。 面对方法:首先父母应该放下权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与孩子建立一种亲密的平等的朋友关系,并允许孩子也能参与家庭的管理。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尽可能支持他们,在其遇到困难、失败时,应鼓励安慰,成功了给予表扬。 结语:在叛逆期发生叛逆的孩子才是正常的,在叛逆期没有发生叛逆的孩子才是不正常的!如果孩子在叛逆期遭到父母的指责或打击,会给孩子的心身受到伤害,对孩子的成长造成非常的不利。因此,父母应该理解和尊重孩子,用耐心和稳定的情绪伴孩子度过叛逆期。
-
昨晚观看了美国电影《天才少女》,让我深有感触! 该片主要讲述了一个天才小女孩在被发现数学天赋后,舅舅和外祖母对孩子的教育抚养问题产生分歧的故事。 该电影反映了一个极其普遍而又深刻的问题:是让孩子快乐地成为Ta自己,还是让孩子成为父母想成为的Ta,电影给出了启示和答案,值得人们深思! 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最好的结果是成为Ta最好的自己!可有不少的父母在乎的是孩子的成绩,希望孩子上名牌大学,将来有大出息等等,甚至有的父母让孩子成为自己的工具,来实现父母曾未实现的愿望,更糟糕的父母是爱攀比,不断给孩子施压。父母把自身的焦虑全转嫁给了孩子身上,却完全忽视了孩子内心的感受,结果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了伤害,可许多父母却浑然不知! 因为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每个父母都不是完美的,但明智的父母在乎的是孩子的身心健康,懂得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鼓励、支持和引导孩子,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
非常欣赏:泰戈尔《用生命影响生命》这首诗 因为你不知道, 谁会借着你的光, 走出了黑暗。 请保持心中的善良, 因为你不知道, 谁会借着你的善良, 走出了绝望。 请保持你心中的信仰, 因为你不知道, 谁会借着你的信仰, 走出了迷茫。 请相信自己的力量, 因为你不知道, 谁会因为相信你, 开始相信了自己……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活成一束光, 绽放着所有的美好!
-
简单说说什么是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理论和方法,帮助咨询对象缓解由于心理矛盾冲突所带来的情绪和行为困扰,维护和增进咨询者的身心健康,促进其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的过程。 心理咨询最一般、最主要的对象,是健康人群或存在心理问题的人群。 关于心理咨询师:有心理学相关的职称,具有一定的临床经验,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员。 (注:如咨询师遇到自己的能力还达不到帮助求助者,会主动将求助者转介给适合的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要始终严格遵守保密的原则。) 关于来访者:指有适应上的问题需要得到心理援助的人。 心理咨询包括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部分神经症性心理问题以及精神病性问题。 良好的心理咨询首先是双方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来访者向咨询师敞开心扉,咨询师才能真正了解来访者问题的根源。在咨询中,咨询师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来访者,以影响来访者并取得反馈,咨询师采用适当的心理疗法,让来访者得到启发和帮助。 简单的情绪问题一般需要三至五次的心理咨询;普通的心理问题的一般需要十次左右的心理咨询;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需要一个过程的心理咨询;非常严重的心理问题需要较长期的心理咨询。 在心理咨询中的最忌讳以下几种情况: 一、来访者不了解心理咨询,内心有顾虑不愿意敞开心扉。 二、来访者不信任心理咨询师,不愿讲真话。 三、来访者怀疑心理咨询师的能力,自行不断更换心理咨询师。 四、来访者急于求成,希望咨询一二次就能解决自己的问题。 五、来访者自认为自己的问题已解决而中途停止心理咨询。
-
一次失败了的心理咨询(上) 有一次,一位四十多岁的陈女士向我求助,她告诉我:她儿子十六岁,去医院诊断为重度双向情感障碍,医生开了药他吃,但他不愿与父母交流,也不愿意上学,我们父母真不知他到底是怎么了,也不知怎么办,问我能不能给他儿子小峰做一次心理咨询。 说实话,我当时一听就准备拒绝,不是我无情,因为只有求助者本人有求助的意愿,心理咨询才能起到启发和引导的作用,所以我接纳的都是求助者本人的求助。但我也能理解陈女士的焦虑和痛苦,我就告诉她,这种情况最好是他儿子自己有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意愿,结果陈女士苦苦相求,我只好答应尝试与她儿子沟通看看。 第二天,小峰联系了我,向我问了一声“老师好”就不吭声了,我就开始与他聊天,问他有什么兴趣爱好,他说没有什么兴趣爱好,问他每天吃药没有,吃药后感受怎样,他告诉我每天都吃了药,吃药后发作时的症状减轻了些,但每天晚上睡不着很难受,所以他又不太愿意吃药了。我对他的痛苦表示理解,并对他进行了安慰。小峰还告诉我,他的病情经常会突然性发作,发作时非常痛苦并难以控制,他很多时候不想活了。于是,我对他采用了心理疗法,让他内心感到了放松。结束后,小峰表示愿意向我进行心理咨询,并预约好了咨询的时间。 过后,陈女士急切地问我他儿子情况怎样,我告诉了她一定要重视他儿子的病情,建议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应该同时进行,父母要多给孩子关心和安慰,有空多了解双向情感障碍的有关知识。陈女士却告诉我说,她小儿子还很小,全由她照顾,所以她很忙,小峰爸在外地工作也很忙,一个月才回家一次。 第一次正式的心理咨询,小峰按预约好的时间准时联系我。经过我慢慢地引导,他向我讲述了他小时候的遭遇,他说经常被人欺负,最开始受欺负了,回到家见到爸妈就忍不住哭了起来,爸妈首先是指责他不要哭,他就哭得更厉害了,结果爸妈就不理他了,留下他一个人在那里嘶喊着。后来有痛苦就不再向父母哭诉了。其实他是把情绪和痛苦都压抑了,慢慢地,他就变得抑郁了,后来他只要有一点情绪又会立即躁狂起来。我听后为他难过,感受到了他内心的无助和绝望,给予了他心理安慰。咨询结束时,他又主动说要预约好了下次的咨询时间。
-
一次失败的心理咨询(下) 可是,在预约的第二次咨询的前一天,陈女士突然联系我,说小峰在家发脾气并砸了东西,过后就把自己锁在了房间里,怎么叫他也不理了。我问她之前发生了什么事,陈女士说小峰爸与小峰微信联系过,因小峰爸一直担心小峰有半年没上学了,提出要小峰去上学,说为了将来的工作一定要努力学习,并告诉小峰他自己每天工作也很艰辛,但他还是要坚持。过后就听小峰大声地吼叫着,说我们再也不要管他了,也不需要我们为他负担了。陈女士痛苦地诉说着,为什么他们的儿子会得这样的病,看医生吃药都快一年了,但没有一点起色,这个病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好啊。我告诉她,小峰的病是属于重度的,最少还需要一二年的时间,甚至需要几年的时间,主要是在治疗过程中,药物、心理咨询及家人的理解和关心都同时进行。陈女士又说:为什么小峰一点都不能体谅父母,他爸爸告诉他工作的艰辛,是为了让他能理解父母的不容易,能懂事点,甚至小峰爸觉得这孩子是因为懒而装病了。我听后真是无语了,但想到可怜的孩子,为了他父母能重视他的病情,我就对陈女士说:如果你们对医院的诊断有怀疑,建议你们带孩子再去一家大医院看看,再找其他的心理专家看看。 后来陈女士没有再联系我了,我不清楚他们是继续为了儿子治病还是放弃了,作为心理咨询师,我尊重他们的选择,并希望小峰能平平安安的。 我在从事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感到痛心的是:抑郁患者越来越多了,其实这与家庭和社会都是有关系的。抑郁是心里的病,看不见摸不着的病,但非常痛苦。当一个抑郁者得不到身边人的理解和关心,很容易发生自杀行为。 现实中,有不少的父母会责怪孩子不能体谅父母的辛苦和付出,可又有多少父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呢?有的父母,当孩子内心有痛苦时,不是去理解和关心孩子,而是采取说教的态度,这是在增加孩子内心的痛苦。事实上,生活中每个人都不易,当你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了,你就有责任尽自己的努力去善待Ta,不要认为把孩有培养得有出息才有成就,要知道,孩子的身心健康才是父母最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