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台上很多老师,透过点滴能看到他们咨询中同步的感悟,咨询以外的不断学习深耕的态度和状态,由衷赞叹,致敬并学习。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曾指出,藏传佛法讲求传承,依止上师,视为佛陀。但是,在皈依前,弟子有权利识别判断选择上师,不为不敬,他也直言,藏地很多假活佛都跑到汉地来招摇撞骗了,需要警醒。 举宗教例子,非为传法,只是为了表达: 对于来访者而言,选择匹配的咨询师、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前,是有必要有“权力”做判断的,但请选择后,坚定地跟一段,相信咨询师提出的问题是有他正当理由的。这样,也许稍微花了一点冤枉钱,但给了彼此开启共同成长之路的机会。 有的来访者,具备一定的心理学基础,或者“久病成医”,容易带着自己的“判断力”,迅速判断,可能比没有学科基础的来访者更难建立咨询关系。不断地找寻,误解了部分好老师,也耽误自己,还影响对心理学行业的认识,确实,环境不好,但也没那么差,总有不忘初心、严格操守的人在努力。 如果,怀着怀疑一切的心,就没有信任产生,问题也得不到解决。 判断力一方面是能力,一方面是心念,有的来访者,问题的根源可能就在这里,您相信世界上有没有好人?如果有,没可能咨询行业比例还更低了,虽然离高尚很遥远,倒也不至于一群坏人。 反复斟酌,注意措辞,依然是敏感话题,这世界需要坦诚,这点没问题。
2 10舒心【婚姻情感】: 赞同?李慧溪✨: 认同!
-
烦恼障易知,所知障不易解,恒易错误。所知非知识之谓,是对能知而言。
-
我们不能将情绪视为原因、行为视为结果。因为我们产生情绪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不是情绪在主导和支配我们的行为。 很多时候,我们会为了让对方听从我们的意愿而产生某种情绪。例如,我们认为只要生气,对方就会顺从我们,于是“制造”出愤怒的情绪;我们认为表现出悲伤可以博得对方的同情,于是产生了悲伤的情绪。这种情绪并非源于内心,它存在于我们与对方之间。 从原因论来看,人是因为焦虑才出不了门;从目的论来看,人是为了不出门才“制造”出焦虑的情况。 也就是说,人们先有了目的和目标,然后采取有助于目标实现的行动,并“制造”出相应的情绪和想法。
-
这世界有许多阴谋,但我们要努力活在阳谋的一面,有阳光处、温暖,人身难得,开心一点,有情、有义、有理、有据地活着,多好玩。 人生就像一场只能玩一次的游戏,好好打,不敲键盘摔鼠标,更别提半程关机。
-
如果,你生活中,有一个孩子,他(她)也许是你的邻居家的孩子,也许是你亲戚或同学家的孩子,被父母粗暴对待,或者他(她)是你的学生,也许你就是一位学校老师,你知道他(她)在遭受父母的指责、打骂或者嫌弃,如果,你有机会告诉那个孩子,错的是他(她)那刻薄愤怒的父母,而不是孩子你,这将对他(她)意义重大。 因为,在若干年后,当他(她)长大成人甚至已经为人父母之后,当他(她)试图疗愈自己童年创伤时,你曾经告诉“错不在他(她)”将成为疗愈的种子,让他(她)有机会从童年的噩梦中走出来,不再自责,不再觉得不配拥有现在的生活,不值得被爱,甚至不配活着。
-
抑郁痛苦的来访者,如果能在不想出门不想见人的时候,坚持交流,保持人际接触,这将具有重大的意义。 这会让他(她)明白,无论感受体验到了什么,他(她)都是能被接纳并且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而不是没有任何价值、意义。 即使在与抑郁、孤独相持一段之后,也一定能取得胜利,从蜷缩在躯壳里走出来,破茧重生。 所以,如果还没完全找到痛苦之根源时,也可以先行动,行动起来,在行动中去找人生的意义。
-
抑郁思维和抑郁感受是不同的,抑郁思维让我们容易陷入灾难化的认知模式中,要知道,所有的事情都是一体两面的,我们需要破除抑郁思维。 而对于抑郁感受,我们有时需要感受这种情绪,偶尔的精神萎靡和不快乐,是自然且必然的,适度的倦怠是人生的润滑剂,人不可能一直斗志昂扬像打了鸡血一样过一生。 我们要理性地看待抑郁,不要自我羞耻,不要恐惧抑郁会带来灾难,没那么严重。慢慢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
你有多久没有大喊了?有多久没有大哭了?在这样一个不得不在意他人感受的世界里,不悲不喜、不惊不扰的状态好像是一种修养或美德,让我们把一些垃圾的情绪压抑在心里。 找一座小山,大喊几声吧,没人认识你,找一片树林,大哭一场吧,没有什么比痛哭一场更能恢复内心力量了。 有时候,来访者很悲伤,可依然记得说,对不起老师,不好意思,给您添麻烦了。 想哭就哭出来吧,想做什么都行,咒骂、诅咒某人或者说些脏话,要不然,找咨询师干什么呢?
-
你有路怒的情形吗?我是说,只要一开车,那种情绪就莫名地生起,一个伞兵不打转向灯就变道,一个傻女人居然开着开着车停下来了,她在打电话,自己却没注意车子就停在大马路上!天哪!这是什么阿猫阿狗,简直气死人啦?我要是开的是一辆坦克,我会直接碾过去! 那些人确实有毛病,素质太差,没错! 问题是,问问自己,为什么那么大火气?刚才的情况,让你想起了什么? 也许,确实有伤痛,一直没有被挖掘并且释放。
-
我不会一遍遍复查细节,也不会直接下负面的结论,也不会无休止地怀疑自己。我无法改变过去,所以我原谅自己过去犯下的所有错误。我无法保证未来绝对安全,所以我不再担忧未来可能会犯错。我不会试图控制无法控制的事情。我相信自己已经足够好,我只要以“足够好”的方式面对工作和生活就可以了,我接受“努力未必总有成效”的现实。 这段话分享给习惯性陷入自责的朋友们,用它来常常提醒自己,改变思维方式,以积极的心态,接纳自己,更好地面对生活。
-
明早体检,有事请留言,预约需要在十点之后了。 友情提示哈,留言请尽量用一段话说清楚。 APP没静音(是对来访者的尊重),最怕年轻人们两字一句,三字一句,手机叮叮当当不停(公共场合很尴尬)。 感谢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