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情人节,多少人幸福?多少人孤独?
0 8
-
什么是讨好型人格? 心理学中描述,讨好者通过讨好来获取外界的认可和关爱,为此他们总是把别人的需求,排在自己的感受之前。相比于“委屈”,他们更害怕别人讨厌自己。他们被称为“老好人”,一次又一次地向别人妥协,即便郁闷也选择默默地自己消解。
-
心理学中有个词,叫思维带宽,什么是思维带宽? 思维带宽描述的是一个人用于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资源的量和效果。这包括注意力、记忆、逻辑推理和创造力等各种类型的认知能力。简而言之,思维带宽就像是大脑的工作内存,限制了我们在任何给定时间能够承载和处理的信息量。 思维带宽的特征 1. 有限性 - 人类的思维带宽是有限的。在同一时刻,我们只能处理一定量的信息,并完成一定数量的任务。这个特征解释了为什么在处理复杂任务时,我们可能无法同时听音乐或与人交谈。 2. 变化性 - 思维带宽不是静态的。它会根据环境因素(如压力或干扰)和生理因素(如疲劳或饥饿)变化。 3. 优化性 -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策略来优化自己的思维带宽。这可能体现在提高工作效率或学习如何更好地管理多任务处理上。 4. 易受干扰 - 当我们的思维带宽受到限制时,外部干扰,如噪声、打断或压力等因素,会显著影响我们的认知性能。
-
要过年了,不知道你焦虑不?我们可以探讨一下,欢迎评论区留言哦
-
真正的强大不是控制,而是允许 允许不等同于接纳、认同、赞许,而是顺其自然,不与某件事情、某个结果对抗、抵触、纠结,不去做无谓的消耗,不把自己的能量消耗在无法抗拒的事情上。
-
在心理学上,存在一个知觉显著性的概念,意思是那些成为人们注意焦点的信息常常被认为是更为重要的信息,换言之,你关注到什么什么就重要。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最清楚自己的环境遭遇,最明白自己所面临的艰难困苦,但你看不到别人的,尤其是难以了解别人的不幸遭遇,因为人们并不会大肆宣扬自己的苦难。因此,结果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感觉自己是世界上那个最倒霉的人。 心理学家Tom Gilovich与Shai Davidai曾发表过一篇研究《 顺逆境况不对称:人们在评估他们获得的幸福和面临阻碍时产生的偏差》,通俗点来讲就是人们在评估自己遭受的苦难与幸福时往往是很双标的,认为自己的痛苦总是大于幸福。 研究中提及了这样一个比喻:当你骑自行车逆风行驶时,身体的疼痛随时提醒你要想办法改变行驶方向;而一旦你成功顺风行驶时,安然的情绪会使你忘记自己正处于顺境,因为你的身体不会提醒你处于顺风状态,而是愉悦地从中受益。
-
[咖啡]凡所发生,必皆有利于我 事实上,我们要明白,这个世界上一切的发生,都不是绝对的。 我们要坚信所有的坏事到最后都会变成好事,相信生活中发生的一切,最终也都会是有利于自己的。 譬如:生活中的不如意,工作上的不顺利。其实这些都不是坏事,而是一种无形中的指引。 人就是有需求,有不足,有不如意,才会想着去改变,想着去精进自己。 当我们顺着这个思路去思考,在面对人生中的不如意时,第一念头想的就不是去对抗,而是坦然的接受,接纳。 慢慢的我们就会发现,遭遇挫折其实并不是坏事,也不是老天在和你作对,而是在教你学习人生经验,教你如果最快的成长。 所以,当在遭遇挫折与问题时,我们就可以在心中去告诉自己“凡所发生,必皆有利于我”,将心态摆在。 当我们把自己的心态都建立在“一切都是在收获”上时,焦虑感也会随之消散,做起事来也会没压力。 当整个人一直处于柔软舒展的状态,自然也就觉得事事顺心,好运常伴。 其实,人生就是一场自我实现的预言,你相信什么,最终就会成为什么。
-
性格好这种夸奖,有时候是一种情感绑架,背后有深层的目的。 当别人夸你性格好时,内在的逻辑是: 因为你性格好,所以你要给我玩具、吵架让着我、帮我做PPT。 这种夸奖的外衣下,包裹着的是对方的目的和利益。夸奖只是一种手段,达成目的、获得利益才是本质。 为什么人都爱挑性格好的下手,这是因为他们觉得:性格好的人得罪了也没关系,说两句好话就可以摆平; 性格好的人心都软,更容易答应自己的要求。 一旦他们得逞,你就被打上了“好说话”、“好拿捏”的标签,以后如果还有这种事,你就会成为突破口。 性格好的人,就像是一块橡皮泥,谁来都能捏几下。 更可怕的是,久而久之,你可能会为了维持住这份“性格好”的人设,而不断退缩,以致于失去自我。
-
所谓“公式型关系”,是指关系中的某一方固守某个角色,或是某种规则,并简单粗暴地用“加减法”来维持亲密关系。“公式型关系”简单且粗暴,仿佛只要做好了加减法,计算得理性且清晰,关系就能一劳永逸。但事实上,加减做对了,关系依然会变差,甚至分崩离析。
-
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一般有以下典型表现: 1.情绪不稳定BPD患者情绪十分敏感,反应强烈。他们总是对身边人情绪高度敏感,情绪变化很快,甚至秒切,可能上一秒还很快乐,下一秒就暴跳如雷。 2.有自毁倾向常常有自毁倾向,做事鲁莽,比如暴饮暴食、滥用药物、疯狂购物、开快车、性滥交甚至是自残自杀等危险行为。 3.人际关系不稳定他们内心深处有被抛弃的恐惧,尤其在亲密关系中,对伴侣非常不信任。但当对方给予足够爱和关心时,他们又有种厌恶感,想和对方保持距离。 4.自我认知扭曲他们会根据外界环境,调整自己的个性特征、人生目标和价值观,这种自我认知的缺失让他们无法认清自己,因此会伴有长久的空虚感和孤独感。
-
“社恐”已经是年轻人中的网络热词了,指的是对社交有些恐惧。 现实中有很多年轻人都有社恐现象:他们潜意识不想跟别人交流,不想进行社交,觉得一个人待着自由自在。 其实,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地不喜欢社交,社恐的人会形成这样的性格,往往是受多方面因素长期影响。 社恐是现代人适应社会发展的产物。 现在信息网络那么发达,大家在网络上可以随便交流观点,也可以轻易地交友。 交流的成本那么低,不像面对面社交,花钱花时间花精力,这就让很多人不愿意出门社交了。 另外我们在日常交流时,大都是与父母同事同学和老友。 这都是熟悉的人,交流起来更加顺畅舒服。 长期待在社交舒适圈里,到了现实社交场合,难免就会对陌生的社交产生焦虑和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