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音=眼睛观+耳朵听 如来=如ta本来 随缘消旧业 因上努力 果上随缘 不再造新殃 李子勋的【自知之明】 呵呵,朋友问我是否在学佛,不是的,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解释系统。今生与佛无缘,只是为苦而来,不追求解脱。每每与佛擦肩而过,自喻还需转世一千年。学佛需要修持,不是读书可以达成,做不到也没有此妄念。我是传统的中国式信仰,见庙烧香,见佛磕头,诸神崇拜,把持敬畏心,感恩,对未知的东西崇敬,谦卑。虽然我也会说一些对佛学的理解,但能说出来的东西对佛学就是一种曲解。佛理是感觉的,不是理解的,所有说不出,一说就错。朋友们应把持自己的感受,佛理有万千变化,你能感觉的才是适合你的。呵呵!朋友们有关佛理可说不可说都不错,初入佛学从有形开始,可说。形与魂是相辅相成,形之没有,魂之将附。很多至上大师都说佛,对佛的理解自有自身的功德做基础,众人读的字一样,理解也近相同,但内心感悟却有极大差异,这需要自身的修为做基础。人人皆佛,皆为佛的化身,但此时今生能否证见却又不知。禅有一说≪寻牛图≫,物我两忘,返朴归真。真有感悟的时候才明白所有说都不如不说。每个人修佛的路径都不同,这正好说明佛法的无穷博大。修佛重悟,不重理解。你可大字不识,或聋或盲或哑,总有一个法门专为你设,虽说虔诚静心便可悟道,还要讲佛缘,有师引路,广读经书,受尽甘苦,方可无欲无求。这还不够,生菩萨心,发愿广度众生,像地藏菩萨"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即便如此你还不及功德的万一,如果一切都为成佛,这样的修行离佛就更远。我此生自度与佛无缘,只是敬仰欢喜而已。 我与基督教却有很多机缘,读圣经,去过世界五大教堂,从梵蒂冈的天堂之门下走过,我的身边有众多基督徒传我福音。 理佛没有深浅,只要是理解都跟自己相关,理佛也无对错,对错分别也入歧途。佛性非空的空、非实的实,慧能与神秀皆一脉。说不得是会意,说得也是会意。读佛书、道德经类不用理解,读书百遍,其意自现。遵循你所得的意好过跟随大师所解。不要执著什么正解,皆因虚名所致。呵呵,说这些我也心生惭愧。我对佛学知之甚少,却妄语太多,只因是好奇喜欢而已,朋友们见笑!世界是同质的,任何法理我喜欢推衍到一个宏大的场去感悟,也请佛陀诸神勿怪…………【李子勋对佛法的一点点讲法】心理医生是资源取向的,东方人内心深处都有佛性,不管他自己信不信,骨子里容易接受佛学对当下的
0 2
-
“我们需要的,是能够随时随地提醒自己--……我们不只是眼前喜怒哀乐、患得患失的小小生命……” “透过每一个瞬间的变化,自然发现一个共同点──有一个东西不动。注意力自然从眼前所体验的人事物,轻松落到后面──那一个不动的点。” By杨定一
-
看出去vs看进来 消耗vs滋养 ………………… 还是紧接前面那条 对{【一念起万法(物)生}】 保持足够警醒 自+觉(自我察觉) 才能自觉(行动并通过行动实践检验是否满足了自己确实又人性共通层级向上的需要)
-
观(动词)念(名词)是【知+行】的前提 对【{一念起万法(物)生】}保持足够警醒 …四句教之间的内在关系,被后世这些所谓大儒所肢解,而断章取义。这四句话是连续的四句话,整体的四句话,而不是独立成义的四句话…
-
【接前面】 …… 自相矛盾 方得始终 本自具足 始本具足 终尽具足 人生没有如果,命运没有假设。不要尽力努力内卷,而是用力时不强求。想要不可代替,就要与众不同。 心力,其实是体力+脑力+愿力的综合物。 行动模式并不是一个需要击败的敌人,很多时候它是一个盟友,它只有在无法执行一项任务却主动请缨时(例如:“解决”一个棘手的情感任务)它才会成为一个“问题”。 这时换挡是有益的。 先行操练起来吧, 让我们需要的时候有能力换挡。
-
……最好做自己…做最好自己…最好做自己…… 自相矛盾 方得自由
-
睡觉(jue)
-
“5”贪、嗔、痴、慢、疑… “2”自利和利他 “0”空性智慧:观照我执 内在觉醒[握手]外在奉献
-
遇事遇人先向内 观察自己及时的反应 就是心上磨的起步阶段 不是没什么在那里瞎磨 是遇到具体事和人就更有机会去练 借着做事其实是在磨心 脑洞大开、想象力是个好词吧 其实也可能就是脑子在那里瞎磨 但也不是不要脑子 利用它 而不是被它利用 它能有帮助的地方就用 没帮助还添乱就暂停它的工作
-
道德…是一个【个人选择】的问题…不是一个{为所有人设定}行为规范的问题…【作这种选择】的缘由是过美好生活的意志。
-
也是老图了, 与前两个分享紧密相关… 结合自身经历有更多体会了? 还是继续权当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