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愤怒——愤怒来源于未被满足的需求、把自己活成一个个体、合理需求适当求助做自己。 ?愤怒来自未被满足的需求:我们的需求分为必须和奢望,必须是合理的必须实现的,而奢望是可有可无的,不合理的,但是找不到自我定位的人就会把奢望当需求,把自己所有的不满足都归结给别人,造成了自己的愤怒,也可以说愤怒来自于自身的无能,习惯性的享受,习得性无助的表现,只能用愤怒来表达。亲人害怕你的这种行为是因为爱,而你的这种愤怒行为一旦没有了情感的支持,它一文不值和任何人都没有关系。 ?把自己活成一个个体:每个人本身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但是由于生命的诞生和生长过程的经历,让很多人迷茫,不能把自己活成一个个体,想要自己做一个单独的个体,就要明白什么是自己的事情,自己目前能做自己的哪些事情,做不了的需要向亲人、朋友,或者陌生人求助,大部分人会选择帮助你,但是不能所有的自身需求都考别人的帮助来满足,这样的生活方式你永远也活不成一个个体,把希望寄托在别人的身上是最愚蠢的事情。最基本的个体表现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不了的,用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去交换,或者提供经济补偿。 ?合理需求适当求助做自己:人的本身欲望是无止境的,得到了这个还要幻想那个,如果你得到的都是别人给予的,你得到的太简单,得不到了就会对给予者产生愤怒,所以看到自己的能力很重要,以自己的能力来限定自己的需求,自我满足。看见自己的能力,看到别人的付出,就能化解自己的愤怒。这是对自己的要求,也是自我修养的标准,可以说是最低标准了吧!更高的标准是在做自己的基础上惠及别人,把自己的能力让出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成就自己的善良,有不盲目的帮助别人,这就需要自己有一定的分析能力,不要造成“农夫与蛇”的情况,任何事情都需要方式方法,戒骄戒躁。
0 9
-
人在老是被负面影响的话,就容易产生防御机制.今天我在放狗的过程中,被别人骂着没素质,啥的,我当时就很烦躁,心情郁闷,回来调整了一会,才把这件事平息了!回来后才发现,是因为我接收了她的负面垃圾,让自己也成为了情绪发泄者!从心调整
-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在这漫长的旅途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叶扁舟,漂泊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之上。有时晴空万里,阳光明媚,我们随风舞动,尽情航行;有时乌云密布,狂风暴雨,我们摇摇欲坠,几乎要被巨浪吞噬。 在这人生的舞台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与我们同行一段,有的匆匆擦肩而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不同的起承转合。但不论如何,我们都在这无尽的剧情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 在这无尽的旅程中,我们会遇到无数的挑战与困境。有的困难如高山峻岭,看似无法逾越;有的问题如深渊沼泽,让人望而生畏。但正是这些挑战与困境,塑造了我们的性格,磨练了我们的意志。 面对困境,有人选择逃避,他们将问题推给他人,试图规避自己的软弱。而有人选择勇敢面对,他们坚信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坚持下去,终会找到解决之道。而正是这种勇敢面对的精神,让人们在困境中更加坚强。 人生如梦,一切都是过眼云烟。名利、财富、地位,在时间的长河中都只是一瞬。真正的幸福,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知足常乐。只要心中有爱,有光,有希望,那么无论遭遇怎样的困境,都能找到前进的动力。 所以,让我们珍惜这如梦的人生,勇敢地面对每一个挑战与困境。不论前方的路有多么艰难,都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因为在这如梦的人生中,我们都是自己命运的主宰。
-
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实验:实验人员给两组人放同时间强噪音,然后一组停下来,另一组接着听一段时间弱噪音,结果显示,后一组的痛苦指数低于前一组;原因是结束时的噪音强度决定了他们的痛苦指数。另一种情况,两组人员听相同时间噪音,其中一组是强噪音,另一组是弱噪音,但其中夹杂超高强度噪音;结果显示,后一组的痛苦指数高于前一组,原因是感受过程中“高峰时刻”的噪音强度决定了他们的痛苦指数。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峰终定律”实验——人们对体验的记忆有两个因素决定,即高峰(无论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时与结束时的感觉;是诺贝尔经济学得主、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 . 卡尼曼于2002年提出,它说明了高峰和结束时的体验主宰了感受的性质和强弱的程度,跟感受的比重以及体验时间无关。俗语说的“雪中送炭胜于锦上添花”,表现出来的就是高峰体验的特殊意义;做错事伤害对方的利益,然后采取善举挽回友谊,大多有效,因为最终的善意会给对方深刻的印象;多店面经常出现排长队现象,这说明促使他们排队的就是峰终体验(“峰”是“友善又专业的店员”和“上乘的产品品质”,“终”是“店员友好的注视和真诚的微笑”)。峰终定律在教学中的应用就是:教师突出强调教学重点,而且在课堂或课程结束时对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当然了,峰终定律也有自相抵触之处,就是高峰体验和最终体验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感受,这时体验的感受只能与其中之一一致。究竟选哪个就要看哪一刻给人的感受更为强烈了。
-
) 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天才孩子,不希望有一个傻瓜孩子;一般认为傻瓜就是思维糊涂而不明事理的人,天才就是智力超群,有大成就,高初创型的人,但是你知道吗?有时候天才和傻瓜只有一步之遥。天才和傻瓜的共同点就是都有超乎常人的能力,想法和行为都不被常人理解;不同点在于天才会认真思考事情的能动性、可能性和结果,会付诸行动,傻瓜只在自己的空间里驰骋,不做任何努力,所以很多天才没成功前都被认为是傻瓜。经过调查研究,能被确认为天才的人都有以下的特征:1、孤独感强烈。由于天才的思维不被常人理解,感到孤独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所谓“高处不胜寒”,就是说越有成就的人越可能形单影只。2、性观念混乱。大多数天才在性观念和行为上也不同于常人,很多都是同性恋、双性恋,或有恋童癖、恋物癖,不婚族等。3、童年孤僻。天才的超能力都是与生俱来,童年时比普通孩子要好很多,让他们要么自视清高,要么被人排挤,最后就形成了怪癖的性格。4、内心偏执。天才们还有超自信,一方面能让他们在质疑中坚持自己的思想,直至成功;另一方面过度自信也让内心十分固执。天才在自由、宽松的环境里成长,才能成为天才;如果家长对孩子过分压制,对孩子的奇思妙想置之不理,最终不仅扼杀了孩子的创意,还可能引发心理问题。
-
很多父母喜欢在孩子小时候报很多兴趣班,有时候参加兴趣班公开活动,会因自己的孩子表现不好而生气,就算是事后给孩子道歉,孩子可能再也不愿意去兴趣班了;这样的事情在很多家庭都出现过,父母都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去看待、处理孩子的兴趣,对孩子造成伤害后再去道歉,为时已晚了。这就像妈妈为孩子煲的鲜美的鸡汤,放冷了才想起来给孩子喝,孩子不领情也很正常了;要让孩子健康成长,家长就要用爱和智慧为孩子煲出一锅有营养的心灵鸡汤:1)平时教育孩子,要注意尊重孩子的权力。孩子虽小,也有自己想法和愿望,如果家长压抑孩子愿望的表达,对孩子的成长不利;2)放低架子,和孩子平等交流。家长以为自己有独断的权利,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很丢面子,但是家长高高在上,很难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3)教育孩子时,家长要有统一战线。不管是唱黑脸还是唱白脸,出发点应该是一样的——为了孩子健康成长。
-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认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母爱是最重要的,这话也对也不对,因为科学证明,母子间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孩子就会获得成长驱动力,走得更远,更高;但是,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仅仅有母爱是不完整的,父爱对孩子的影响也是很深远的,就算是刚出生的宝宝对父爱也很渴望,会留意父亲的声音,举动等,稍大一点就会模仿父亲坚强、勇敢、冒险等行为,养成自己的行为习惯,智商发展。只有母爱的孩子与拥有父爱和母爱的孩子比,更容易被挫折打败,不敢冒险,不想独立,依赖性强;只有父爱的孩子,也会缺少很多母爱带来的优良品质。我们知道,人的智商一部分取决于遗传,一部分取决于环境,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环境因素,父爱和母爱是环境因素里最重要的部分,就像孩子的左右脑,缺一不可。
-
提起肥胖,很多人都想到身材臃肿,这是生理上的肥胖,你知道由溺爱引起的心理上的肥胖吗?所谓溺爱,就是过多的爱,会引起难以想象的后果;很多家长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孩子身上,很容易出现“溺爱综合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给予孩子太多的爱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主要体现在:1、性格孤僻。很多家长认为全家人都围着孩子转,孩子孤僻很难让人相信,其实,孩子的孤僻来自于缺少年龄相仿的玩伴,家里的玩具、积木、电视,甚至是手机都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缺少心灵上真正的沟通,时间久了就感到内心孤单。2、内心脆弱,经不起挫折。现在的家长竭尽所能保护孩子,不让孩子受一点伤害,但这却是阻碍孩子发展的绊脚石,从小没经历过挫折,长大后,一点挫折就会在心里激起巨浪,很容易出现一蹶不振。3、自私,不尊重别人。在家里孩子唯我独尊,很容易滋生自私心理,家长的过分敏感让孩子没机会学会尊重别人,体谅别人,长大后很容易目中无人。4、自理能力差。小时候,家长几乎包办孩子的所有事情,孩子没有实践锻炼机会,长大后很简单的事情可能都无法独自完成。由此看来,家庭教育中的爱不能缺位,但也不能抢位,恰如其分的爱才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减少心理肥胖。
-
有一个考察延迟满足能力的“棉花糖实验”:将几个4岁左右的孩子依次带到一个房间,大人在他们面前各放了一块诱人的棉花糖,并告诉孩子要离开十几分钟,这段时间如果没吃掉棉花糖,就能多得一块棉花糖;大人出来偷偷观察孩子反应:有的孩子马上就开始吃,有的孩子等了一下才开始吃,有的孩子快到时间忍不住吃了起来,那些一直忍住没吃的孩子,如愿以偿得到了双份棉花糖。根据后续追踪研究发现,那些忍住没吃棉花糖的孩子比大人一离开就吃掉棉花糖的孩子在学校里表现更好,长大后取得重大成就的也比较多;可见,一个棉花糖竟能预测人们的命运——小时候不能延时满足与长大后取得成功虽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但却有密切的正相关联系:在诱惑面前能坚定目标,信守诺言,这无疑是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适时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有积极作用;对孩子来说,可以看见的、摸到的诱惑是难以抵抗的,这时就需大人的帮助了,生活中,父母要有意无意培养孩子控制自己、缓解压力的能力,告诉孩子适当的忍耐是有好处的,是比眼前利益更大的好处。
-
原来,我们都以为小孩子很纯真,哪知道小小年纪他们就会撒谎;当然了,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撒谎的原因和目的是不同的,所以,家长教育孩子时要分清孩子撒谎的原因。一般来说,说谎行为分为有意说谎和无意说谎。3岁前的孩子说谎很可能是无意的,他们只是将幻想中的事情和现实中的事情混为一谈了,这个时候孩子的想象力很丰富,加上记忆力不成熟,很多时候是记错了被认为有意说谎,发现孩子撒谎不要被表象冲昏头脑,要放低心态,平静交流,问清原因,或许会看见孩子的闪光点。3岁后的孩子的说谎变成有意说谎,大都和家长有紧密联系,有的家长就爱说谎,孩子耳濡目染就学会了,并且在被识破后会加强说谎行为;有的孩子为了自己的目的有意说谎,如果没被识破,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孩子的谎言比大人的谎言要复杂,不能不加区别,不然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损坏亲子关系,甚至会助长孩子说谎的倾向。
-
父爱则母静,母静则子安,子安则家和,家和万事兴。父懒则母苦,母苦则子惧,子惧则家衰,家衰败三代!老无德,父无能,妻受罪,子劳苦。回想小时候你们的父亲,现在的老公,母亲有情绪抱怨,孩子怎么能好,怎么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