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带婴幼儿、低龄孩子旅行的意义!(感觉影响一生) 有些人会说小孩子三四岁前发生的事都会忘记的,去过哪里旅游,根本不记得,所以这时带去旅游是浪费钱的行为,等孩子五六岁了,再去旅游,他就能记住了,不浪费了,真是这样吗? 当然不对咯! 记忆分很多种,图像记忆、逻辑记忆、语言文字记忆、情绪记忆等。 而对小孩子而言,是情绪记忆为主,那时没有语言记忆,没有逻辑记忆,图像记忆是有的,看深刻程度而言。 而为什么小时候的记忆会消失呢?那是因为人的大脑在5、6岁时,会自动的做一次修整,就像园丁修剪树枝一样,会将那些细微,不粗壮的斜枝剪掉,成品就是那朵圆圆的球状的形态。 而那些被修剪的树枝代表不常重复的记忆,留下厚厚圆圆的代表经常出现的重复的事情。 这就造成了,孩子会忘记很小的时候的事情,包括旅游,因为旅游景点只去一次,不会经常性、重复性地去,就被大脑自动修剪掉了。这是人类的生理特性,为了后续大脑发育作的必要准备。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会忘记,那带去旅游就没有意义了吗? 不是,前面说到记忆中还有情绪记忆,情绪记忆是个神奇的记忆,它会下潜到潜意识里。 孩子的确不记得去过海南了,不记得去过广州了,不记得去看过长江了,但是,但是他看到那些场景的感觉是永远留下来了,看到那些美景时的情绪永远留下来了,在未来某个时刻,这感觉会帮助他理解很多东西,理解课文中描写的语句,他会看着文字幻想那个图像,但那是幻想,凭空出现的吗?不可能,人类是不可能臆想出从未见过、听过、接触过的东西的。所有大脑浮现的内容都是过去见过、听过、接触过的,只是潜到了意识底下(即潜意识里)。 再来,说说感觉,感觉是奇妙的,因为它不可能被欺骗,你会无故讨厌某人,虽然他是个好人,但是感觉就是不喜欢他,这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吧?看到某物就是心生喜欢,尽管它在别人眼里很糟糕,但是感觉和事实就是那么分离,感觉是你唯一无法说服和欺骗自己的。 即使你找再多理由和借口,感觉它都在那儿。 举个例子,一个人小时候每当犯了错误,母亲就会皱眉头,然后责怪他,而且母亲皱眉头的动作尤其凸显,他每次只要看到母亲皱眉头就知道事情不妙了,开始紧张。 然后读书去了别的城市,离开了母亲,也淡忘了母亲责怪自己的那些事,因为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比如打翻瓶子之类的。 他工作了,他的领导有个习惯,喜欢皱眉头,虽然领导很和蔼可亲,但他每次他面对领导都会天然
0 3
-
没有工作后,一开始会焦虑。 慢慢地,心就随之慢下来了,虽然还没有完全放松。 我想试试,完全放平心态是怎么样的心境。 我没有摆烂,只是没有上班而已。 每天阅读一本书、写写东西、完成预约的原有单,不新增。 前几天都下雨,今日放晴了,公园晒晒太阳,很舒服。
-
矛盾、纠结是常态,当意识到了,告诉自己,暂且放一放,先不想了,晚点再想。 到了晚上,又想起矛盾纠结了,告诉自己,睡一觉再想。 就这样,这是最简单的“放下”之法。
-
拈花微笑飞叶试探,谈笑之间潜藏窥破; 相去甚远,尚待不断努力。
-
《肖申克的救赎》中老布伦已经出狱了,却为何自杀了? 老布伦为何自杀了? 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矛盾,他入狱后一直期待着出狱,对出狱一定是有很大的向往和幻想的。 但他真正的一生,他的全部都在监狱度过了。 当他真的出狱后,发现他的那份期待与真实的外界不同,他无法面对的是心理的那份几十年的期待,最终无法实现或落空,当一辈子几十年的信仰,崩塌的时候,他选择了自杀。 失去自由是事实,是他已经接受的事实,所以自杀和自由没有什么关系,因为这是已经准备了几十年的自由。 真正不能面对的期待与现实的矛盾。 而人为什么会愤怒? 同样的,愤怒是因为现实发生的与期待不符,当与我原先期待的走向不一致,期待受阻,我们会愤怒。 比如,开车我们被别人超车或插车,我们会愤怒,因为我原先的动作,我原先的路线,我已经想好或开着好好的,突然被人超进来,我不得不踩刹车,它打破我的既定动作和心态,我愤怒。 女朋友为什么愤怒,因为当我抱怨一件事的时候,我期待中的男友是同我解释,但是现实中,他却避而不谈,以沉默或回避面对,与我的期待不符,于是我发怒。 孩子在幼儿园与人争执,回家父母责备,他为什么愤怒?因为他期待中的画面,是父母站在他这里,理解他为何起争执,而不是批评,与期待不符,于是孩子痛苦委屈。 因此,愤怒是刺激情绪,永远有个一级情绪在那,可能就是内心的期待。
-
原来如此,谢谢今天为我解惑的朋友,我会不一样的。在我们生活中,处处有贵人,处处是学问!
-
心理咨询,可以陪伴你,支持你,却不能代你做决定,做选择。我们陪伴着你,让你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和需求,帮你看到以往忽略或没被发现的一个个片段和认知偏差,让你更真实、更有力量,与伤害过去你的人在心里作告别,与内在那个矛盾的自己作和解!在这过程中,我们也能反思自己,让自己更专业和精进。
-
做咨询,慢就是快、心就是理、不知就是道!
-
其实,每个人无论做了什么,或压抑了没做什么,究其根本,都只是为了被看见。。。
-
非常自恋是什么原因? 人用一生弥补童年的缺失,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自恋对应的是发生在这个人0-1岁之间,很多人会问这么小记得什么呀,没错事情人是记不得的,但是感觉已经形成了,他会告诉自己一些东西,从而建立自己与这个世界与他人的关系感觉。 比如,在母亲肚子里时他可以得到一切,随时有脐带共给,不会饿着不会冷着,在脱离母体那一刻他就有感觉了,他会觉得这个新环境不安全。如果此刻有人一直抱着他,随时伺候着,那么他会觉得这个新环境也是个安全的环境,是可以生存的。 反之一来到新的世界,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这个世界给他的第一印象是冰冷的,是不安全的。 初生的第一个月,是奠定了一个人的生命底色,如果他是觉得安全的,那他之后所有的发展大概率会是乐观的,如果最初就对世界持有冰冷的感觉,世界是不安全的,那么大概率这个人之后都会悲观。 最初一个月是构建生命的安全与否的关键。 而之后到6个月或到1岁这个时期是全能自恋期,已经这一年一个婴儿最初母胎里的无所不能接受到了挑战。 饿了哭了尿了,有没有回应我,如果有人立即回应,那我还是会保持这种自恋感,觉得我还是可以的,想要人过来就有人过来,也反之,需要人在身边照顾,但不管怎么哭都没有人来,原来我是不行的,他的全能自恋会被击溃。 这个阶段由于得不到充分的发展,那么就埋下了一个隐患,所以说每个阶段只有得到了充足的发展才能稳定构建一个人整体框架,而哪个时期没得到发展,它会在未来某日退行到这个阶段,而婴儿时期越是早的感觉越是原始,这会对人未来的成熟度有很大影响。 因此,一个人自恋没有问题,如果这个自恋超过了正常范围,给人感觉太过自恋了,太好掌控了,那么退回到那个时期,他没有很好的度过或发展那个时期的感受,和主要抚养人有直接的关系。
-
如何看到45度斜杠青年? 小的时候, 黑板上的标语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长辈也总会说“好好读书,将来赚大钱,有大出息”; 就连入队歌也说了“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 因此我们始终认为,只有成功,只有做出一番事业,才对得起国家、对得起父母。 一晃40年了,拼搏过、努力过、挣扎过,但只能刚刚够一人吃饱,大钱没看到,出息也就那样。身体亚健康,精神离分裂一步之遥。 于是我们就困惑了,错过了三十而立,果然到了四十更惑之年,五十能知天命吗? 而随着“卷又卷不动,躺又躺不平”成为新晋流行语,“45度青年”一词也走入网络视野,引发舆论共鸣。 何谓“45度青年”?通俗地讲,就是面对现实生活,大家选择了“半卷不卷,半躺不躺”的折中人生。如果说0度意味着彻底“躺平”,90度代表着拼命“内卷”,那么45度前倾的姿态则提供了另外一种答案:既没有拧紧发条,也没有颓废懒散,似乎在人生姿态上达成了某种平衡。这个概念显然也有很大的自嘲成分,正如有人“嘴上喊躺平,身体却诚实内卷”,很多人都不甘于苟且平庸,企盼在茫茫人海脱颖而出,却又疲于应付高强度的压力和竞争,于是只能在两个极端状态之间反复横跳。 “45度人生”流行,很大程度上折射了某种社会心态。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不确定性强,学业就业、结婚生子、老人赡养等诸多现实压力客观存在,“卷不动”是力有不逮,“躺不平”属心有不甘。尤其是当代年轻人更加重视个人价值,面对理想与现实间的落差,难免陷入一时的纠结。这种语境下,“45度”的姿态其实蕴含着不肯放弃的热情与积极。只是在“卷”与“躺”的互搏之下,大多数人很难面面俱到“既要、又要”,往往是“既不能、也不能”。久而久之,也难免生出某种心理内耗。 个人认为,这才是正常的状态,这很符合佛陀的中道啊! 也符合白居易的“中隐”! 小隐隐于林,脱离社会,到自然中隐; 大隐隐于市,身在红尘,却隐藏机锋; 而白居易提出的中隐,做个不大不小的官,没太多责任也没太富裕。 这是不是45度青年?不是不做,而是半做。 本就该这样啊,让爱干的人干去吧!但是希望社会能够接纳这种45度,公司企业都能接纳这种45度,这才是常态。 教育还因材施教,企业为什么都要狼性文化? 就做个45度青年吧,刚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