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绝对化的爱情,但是,这种爱情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因为她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在人类的头脑中都会产生这样的幻想。 随着个体的成长,有的人在亲密关系中,理想化会受到打击而破灭,这是令人痛苦的,我们每个人在恋爱中都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我们眼里的那个梦中情人,并不是现实中的人。 但是,有的人不愿意去破坏自己眼中的美好,那么你可以把这份感情储存在自己内心的一个角落。 自体心理学家科胡特认为:在幼儿、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有理想化的需要,比如:我们小时候会崇拜自己的父亲,我们会去追捧一个偶像,一个明星。这是人类心理正常的发展过程。 但是,人一出生并不总是那么的顺利,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会体验到被长辈的呵斥,甚至家暴。 当一个人内心经常体验到被忽略,被拒绝的感受,或者当父母的脾气很暴躁,经常吵架,甚至个体因为离婚等原因,被抛弃的时候,我们内心的理想化会遭受创伤而失败,内心的需要无法被满足。 这个需要并不会因为被拒绝而放弃,而是会被我们压抑在潜意识里面,压抑到我们看不到的内心深处。 这样的需要往往在亲密关系中复活,个体会把对象当成那个想去理想化的父母。但是,这终究是镜花水月,一场梦。 随着梦醒,我们发现对方不是那么的完美,甚至是糟糕至极的时候,痛苦就像心底的毒蛇在吞噬着我们的内心。
1 12李慧溪✨: 看到这里,如果你想更好的处理亲密关系,促进个人觉醒、成长,可以找找我聊聊!
-
上帝赐予我平静,让我接纳我无法改变的事; 上帝赐予我勇气,让我改变我可以改变的事; 上帝赐予我智慧,让我分辨二者的不同。 ——雷茵霍尔德.尼布尔
-
唐.米格尔.路易斯,曾说过:“我们最大的恐惧不是死亡,而是涉险而生。活着,并且表达真实的自我。” 人们对“展现真实自我”的恐惧,甚至超过对死亡的恐惧——因为真实的自我往往关联着天赋、潜能和独特性,而我们可能害怕因此被评判、被孤立,或是“不配”拥有这样的光芒。 这种“畏缩地活着”的状态,本质上是对自我价值的压抑。而勇敢活出真实,才是对生命最深刻的尊重。
-
减少对他人的期待,将注意力多拉回到自身。只要你愿意尝试,你会发现,很多快乐,是可以自己给自己的!
-
当你找到一个热爱的领域并深耕下去,你会发现,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你的不可替代性越来越强,人生的道路也会越走越宽。
-
有一个自己在留恋过去,有一个自己在担忧将来,还有一个自己在面对各种现实。这样的拉扯和撕裂在每一个人的自我之中都真实存在。 冲突和撕裂,本质上都源自于匮乏。一个人内心的丰富与内在的冲突成反比。 匮乏,限制人的自由;丰富,释放人的自由。在物质世界是如此,在人的精神世界,同样是如此。 如果一个人在当下的时候觉受是丰富的,甚至是丰盛的,回忆过去的那个自己就消失了,担忧将来的那个自己同样也就消失了。 “自我整合”不过只是一种文字概念,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就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给予自己丰富的生命体验。丰富,是用来进行自我整合的核心法则。
-
“通透”二字,从来都不指看世界、看别人、看事情,而是指看自己,最难的,还是把自己看透。
-
夜跑四公里,为健康,为身材负责!自律,是最大的自由!
-
感情也好,人生也好,最好的收场并非赢下所有回合。而是放下执念,走出喧嚣。在人生转角处寻找命运的新礼物。
-
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 真正的智慧是“于相离相,于空离空”——看到表象却不被其束缚,明白空性却不执着于空的概念,就像镜子照物,映现却不留痕,这样才能跳出“外迷”和“内迷”的局限,让心保持清明通透。就像吃饭时好好吃饭,做事时专注做事,不被杂念拉扯,也不刻意追求“空无一物”,这种“不迷”的状态,其实就是在生活里修心。
-
唯有用新的感受和体验,才能不断地去触碰生命新的维度,去触碰到生命的广度、深度、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