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理解来访者对咨询师的“攻击”、“贬低”等一些让咨询师“反感”的行为…… 1.来访让你感觉厌恶,反感。很大程度上在他实际的人际关系中的他人也会有类似感觉。这个部分会导致来访者人际关系的困难,而且这个部分本身也很大程度上是来访者寻求咨询的原因之一。 2.咨询师必须要经过一个详细的评估,通俗的来说,就是自己能不能接的住这种令人不舒服的感觉,同时在咨询时,不会经常因为这种感受去攻击来访者。 3.咨询师需要去理解,来访者让咨询师产生的这种感觉,一方面的确令人不舒适,但是更重要的是,这种感受也提示着,无论有意的还是无意的,这对于来访者来说,都是唯一的选择,可能只有让他人感受到这些,他才可以保证自己心理上的平衡。咨询师需要去理解这种情感,且用这些理解去帮助来访者去理解他自己是如何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当然,对于人格水平处于严重障碍的来访者,例如反社会性人格的来访者,我们的操作还有所不同,这是另外一个庞大的话题了。
0 2
-
上帝赐予我平静,让我接纳我无法改变的事; 上帝赐予我勇气,让我改变我可以改变的事; 上帝赐予我智慧,让我分辨二者的不同。 ——雷茵霍尔德.尼布尔
-
唐.米格尔.路易斯,曾说过:“我们最大的恐惧不是死亡,而是涉险而生。活着,并且表达真实的自我。” 人们对“展现真实自我”的恐惧,甚至超过对死亡的恐惧——因为真实的自我往往关联着天赋、潜能和独特性,而我们可能害怕因此被评判、被孤立,或是“不配”拥有这样的光芒。 这种“畏缩地活着”的状态,本质上是对自我价值的压抑。而勇敢活出真实,才是对生命最深刻的尊重。
-
减少对他人的期待,将注意力多拉回到自身。只要你愿意尝试,你会发现,很多快乐,是可以自己给自己的!
-
当你找到一个热爱的领域并深耕下去,你会发现,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你的不可替代性越来越强,人生的道路也会越走越宽。
-
有一个自己在留恋过去,有一个自己在担忧将来,还有一个自己在面对各种现实。这样的拉扯和撕裂在每一个人的自我之中都真实存在。 冲突和撕裂,本质上都源自于匮乏。一个人内心的丰富与内在的冲突成反比。 匮乏,限制人的自由;丰富,释放人的自由。在物质世界是如此,在人的精神世界,同样是如此。 如果一个人在当下的时候觉受是丰富的,甚至是丰盛的,回忆过去的那个自己就消失了,担忧将来的那个自己同样也就消失了。 “自我整合”不过只是一种文字概念,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就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给予自己丰富的生命体验。丰富,是用来进行自我整合的核心法则。
-
“通透”二字,从来都不指看世界、看别人、看事情,而是指看自己,最难的,还是把自己看透。
-
夜跑四公里,为健康,为身材负责!自律,是最大的自由!
-
感情也好,人生也好,最好的收场并非赢下所有回合。而是放下执念,走出喧嚣。在人生转角处寻找命运的新礼物。
-
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 真正的智慧是“于相离相,于空离空”——看到表象却不被其束缚,明白空性却不执着于空的概念,就像镜子照物,映现却不留痕,这样才能跳出“外迷”和“内迷”的局限,让心保持清明通透。就像吃饭时好好吃饭,做事时专注做事,不被杂念拉扯,也不刻意追求“空无一物”,这种“不迷”的状态,其实就是在生活里修心。
-
唯有用新的感受和体验,才能不断地去触碰生命新的维度,去触碰到生命的广度、深度、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