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在面临慢性的痛苦或压力时,一种常见的应对方式是隔离,让自己体验“一切都不重要”,“没什么是非坚持不可的”,然后就真的无所谓了。与导致痛苦的环境保持疏离,用这种姿态换取情绪上的宁静。 我们很容易获得一些观念资源来支持这种健康意义上的自救:解构,自嘲,以及传统文化自带的超脱感。症状是消解了,但它的代价也是显而易见的:坏事不值得,好事最后也变得不值得。——感受层面上的进退几乎是同步的:不痛,但也不爱了,所以人在压力下常呈现出一种消极的达观,“凑合过吧”。没什么大不了的,一顿烧烤解决不了的问题,那就再来一顿。一种看透世情的睿智和冷淡。这也是为什么有人看不惯今天的年轻人,批评他们缺乏“热情”。生活那么丰富,就没有一件能让自己期待的事吗?但也许他们不是天生没有期待,而是因为把能量都花费在了让自己保持“不期待”上。 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持负面情绪的人也许是更强大的,因为他们还在相信一些东西。我有时候会遇到一些来访者,一方面不快乐,另一方面他们也说不清为什么,但就是一直不投入改变。我觉得这可能也是一种勇敢,通过暂时性地牺牲一些情绪健康,坚持一种信念:“仍然有一些事情是重要的”。 ——李松蔚
0 7
-
上帝赐予我平静,让我接纳我无法改变的事; 上帝赐予我勇气,让我改变我可以改变的事; 上帝赐予我智慧,让我分辨二者的不同。 ——雷茵霍尔德.尼布尔
-
唐.米格尔.路易斯,曾说过:“我们最大的恐惧不是死亡,而是涉险而生。活着,并且表达真实的自我。” 人们对“展现真实自我”的恐惧,甚至超过对死亡的恐惧——因为真实的自我往往关联着天赋、潜能和独特性,而我们可能害怕因此被评判、被孤立,或是“不配”拥有这样的光芒。 这种“畏缩地活着”的状态,本质上是对自我价值的压抑。而勇敢活出真实,才是对生命最深刻的尊重。
-
减少对他人的期待,将注意力多拉回到自身。只要你愿意尝试,你会发现,很多快乐,是可以自己给自己的!
-
当你找到一个热爱的领域并深耕下去,你会发现,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你的不可替代性越来越强,人生的道路也会越走越宽。
-
有一个自己在留恋过去,有一个自己在担忧将来,还有一个自己在面对各种现实。这样的拉扯和撕裂在每一个人的自我之中都真实存在。 冲突和撕裂,本质上都源自于匮乏。一个人内心的丰富与内在的冲突成反比。 匮乏,限制人的自由;丰富,释放人的自由。在物质世界是如此,在人的精神世界,同样是如此。 如果一个人在当下的时候觉受是丰富的,甚至是丰盛的,回忆过去的那个自己就消失了,担忧将来的那个自己同样也就消失了。 “自我整合”不过只是一种文字概念,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就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给予自己丰富的生命体验。丰富,是用来进行自我整合的核心法则。
-
“通透”二字,从来都不指看世界、看别人、看事情,而是指看自己,最难的,还是把自己看透。
-
夜跑四公里,为健康,为身材负责!自律,是最大的自由!
-
感情也好,人生也好,最好的收场并非赢下所有回合。而是放下执念,走出喧嚣。在人生转角处寻找命运的新礼物。
-
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 真正的智慧是“于相离相,于空离空”——看到表象却不被其束缚,明白空性却不执着于空的概念,就像镜子照物,映现却不留痕,这样才能跳出“外迷”和“内迷”的局限,让心保持清明通透。就像吃饭时好好吃饭,做事时专注做事,不被杂念拉扯,也不刻意追求“空无一物”,这种“不迷”的状态,其实就是在生活里修心。
-
唯有用新的感受和体验,才能不断地去触碰生命新的维度,去触碰到生命的广度、深度、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