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芳的感悟:“所有对他人的批判,其实都是对自己的批判的伪装。如果你自身没有你所批判的特质,你根本就不会在别人身上看到这个特质,不然,即便是你看到了,你也不会有任何情绪化的批评。” 小芳为什么会这么说呢?是有故事的。 原来,她有一个每天上学都会退到的儿子。儿子很会赖床,动作慢吞吞,每天都把她给气炸。她说,孩子考试考不好,她完全不会生气,却独独对儿子迟到这件事无法容忍,这件事可以让她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生气。 后来,小芳通过学习成长终于明白了:自己为什么会那么在乎儿子迟到这件事。 小芳说:“其实自己从小也是一个爱赖床的小孩。小时候,因为不喜欢上学、抗拒上学,就不想起床、一直赖床,所以上学经常迟到。” “当时我妈也是每天抓狂、嘶吼着骂我起床,如今,我却变成了她。我竟然变成我妈妈,而我儿子就是当年的我。” 如果没有觉察,很多人都是这样:“用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在对待自己的孩子,生命通过这样的方式轮回。” 不只如此,小芳更觉察到:从小学到高中,学校都训诫她:“不要迟到,迟到是不好的行为。”于是,就算她考试成绩再好,但因为经常迟到,却让她操行不及格。大人如此反应,叫她认知到:“迟到”跟〝操行不好”是划等号的。于是,这件事就这样深深烙印在她的心底,成为她今天无法忍受孩子迟到的魔咒。 “原来,我是不想要我的孩子跟我一样操行不好。”这是一种深度的看见。看见,是自我救赎的开始。 最后,小芳说:“小时候的我很倔强、不服输,不愿意屈服于这种莫名其妙的教条和处罚。但是,不断被责备的压力和“操行不好’的标签化,却深深伤害了我。现在,我想把内在那个受伤的小孩给拥抱回来,我要好好地告诉她:‘你没有错,迟到不是多大坏事,你不是坏小孩。‘” 小芳终于打破了过去大人给她的标签与魔咒,当她把小时候“因迟到而被责罚的自己”给拥抱回来以后,她对儿子也松了,她不再焦虑儿子上学是否迟到,就算迟到,她也不再暴跳如雷。 然后,说来也奇怪,当她心情平稳,不再焦虑儿子是否迟到时,她竟然发现:儿子也变了,反而越来越少迟到了。 一切改变,由我开始。万事相互效力,生命就是如此奥妙,自己是一切的源头。
0 3
-
许多人感到有深深的痛苦围绕着他们做过或经历过的事。为了帮助人们处理痛苦的根源,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让他们意识到,到底自己认为是什么造成了他们的痛苦。 在这一点上,非暴力沟通与精神病学家托马斯·沙茨(Thomas Szasz)在其著作《精神病的谜团》中提出的原则非常一致。没错,有些人的生理问题会影响心理上的幸福感,但绝大多数人所谓的心理疾病,仅仅是因为他们“学成”了一种会使人产生强烈心理不适的思考和沟通方式。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病了,而是意味着他们一直以来学到的思考和交流方式,会使生活变得非常悲惨。 所以,我们帮助人的第一步就是教人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而不会失去自尊。 —— 摘自《用非暴力沟通化解冲突》
-
看得见了都是爱,看不见就都是伤害[偷笑]其实我们都一样:或多或少的都活在自我创造的虚幻的世界里,以自我为中心。满心满眼都是自我,自然也就看不到他人和这个世界真实的样子。我希望世界按照我想要的方向发展,希望他人按照我想要的方式给予。如愿了就生出愉悦的感受,于是又开始对其贪爱;否则就生出不愉悦的感受,开始嗔恨。好在现在我开始知道了,也开始有了一些体验。没有关系,不管发生什么,都回到感受上,发展觉知和平等心。愿我们一起精进吧! 明天开始关机一段时间,11月再见!
-
你可曾安静地坐着,既不专注于任何事物,也不费力地集中注意力,而是非常安详地坐在那里?这时你就会听到各式各样的声响,对不对?你会听到远处的喧闹声以及近在耳边的声音,这意味着你把所有的声音都听进去了,你的心不再是一条狭窄的管道。若是以这种方式轻松自在地听,就会发现自己的心在不强求的情况下产生了惊人的转变。这份转变里自有美和深刻的洞识。 ——克氏
-
时刻与自己的内在连接,遇到事情的时候不指责自己和他人,不是抱怨“自己和他人有什么问题”,而是想着“我可以做什么”“我有怎样的需要”,以及“我可以用怎样的行为方式来更好地满足我的内在需要”。所以,自我连接的结果是,我们既不指责别人,也不压抑自己。不把注意力放在指责他人和自己上,而是采取行动满足自己的需要。这时,既化解了和别人的冲突,也化解了自己内在的对抗。人是没有办法通过压抑自我和他人、对自我和他人的暴力来实现内在和平与世界和平的。
-
情绪的管理是一个人的情绪从本能的无意识状态走向有意识的自我负责的状态,也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重要功课和标识。 能否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首先取决于对情绪的自知。清晰在事件中、在关系中自己的内在发生了什么,从而剥离、辨识、接纳。透过与自己的相处,完成处理情绪的内在历程。然后回归到事件、关系中一致性地表达、沟通,解决问题,达成最终的和解。进而从具体的事件中抽离出来,超越事件,获得事件背后的礼物,走向成长。 在此过程中,儿童的情绪能否被允许,能否在不伤害自己、他人和环境的前提下全然地流淌,是陪伴者重要的功课。在陪伴儿童的过程中,能否理解孩子的情绪,感受孩子的感受,帮助孩子厘清复杂的情绪,并为之命名,是孩子情绪自知的关键。 接纳孩子的情绪就是支持孩子。在孩子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中,情绪的流动和自知使孩子走向了更加深入的自己及对外在世界的延伸,也逐渐清晰了自己、他人、关系的界限,在有界限的关系中建立信任,走向深入。 ——安长喜
-
人的意识状态创造了现实,只要在行为的前面加上意识——有意识地行动——人就可以完全把握和主宰自己的人生——这个秘密就是:有意识地生活。
-
论悲欢 一个女子对艾勒穆斯塔法说:请给我们谈谈欢乐与悲伤。 他回答说: 你们的欢乐就是你们带讽刺的悲伤。 你们汲取欢乐之水的泉井,也时常溢满你们的眼泪。 这一状况有可能改变吗? 你们身上悲伤的伤痕刻得越深,你们内心的欢快也就越发强烈。 那盛酒的杯,在拿到你们手中之前,不就是被陶工送进炉窑燃烧的瓷坯吗? 那能愉悦你心神的古琴,不就是被砍刀斧子采伐斩截的木块吗? 你们欢乐时,不妨注视你们的内心,你们便会发现,那曾经使你们悲哀的,现在又使你们欢乐。 你们悲哀时,不妨回顾你们的内心,你们便会发现,你们正为之洒泪哭泣的,就是曾经使你们欢笑的。 你们中有人说:“欢乐比悲哀更伟大。”也有人说:“不,悲哀比欢乐更伟大。” 而我则要说,他们是孪生兄弟不能分开。他们同来又同去,当其中的一个与你们同桌就餐的时候,不要忘记,另一个这时正在你们的床上酣睡。 是的,恰似天平的两只秤盘,你们悬于欢乐与悲哀之间,在两者之间游弋,直到你们的内里变空了,你们的晃荡才会停止。 当生命宝库的司库要称金银将你们提起时,你不要为欢乐与悲哀而随意升降,最好保持原状。
-
学会享受痛苦。我们必须先解放自己,别为他人的痛苦背负任何的责任。如果你在那想,看看我都搞了些什么让别人如此的痛苦,那你是完全没有办法享受他人的痛苦的。如果你觉得自己必须让事情变好或者要疗愈这个痛苦,那你也无法享受他人的痛苦。在问题解决之前你都会陷入痛苦当中,而你为了解决问题所做的一切又会让事情变得更糟。所以你如何能享受他人的痛苦呢?如果你能信任世间有一种神奇的能量会作用于所有人,会疗愈一切。我们只需要做必要的事情,让那股能量流经作用于我们就行。那我们需要做什么才能让那股能量流经作用于我们呢?记住佛陀的忠告:不要做什么,只是在哪里。特别是当他人说因为我们而感到痛苦时不要插嘴辨解,给他空间,不要因为他人的表达而害怕非要说点什么。允许他人表达允许他的情绪和感受流动,就会很有帮助。还有一个有帮助的方式,我们只是在那里静默,同他呆在一起,那股神奇的能量就会这样流经我们发挥作用的。当我们放下头脑的思维,彼此连接,疗愈就开始了。我说享受痛苦,当然不是说我们希望那个人处在痛苦中。我真正的意思是享受那股能量时刻存在的,疗愈一切的能量,不需要我们去修正问题,那股能量会去的。这就是我说享受它,信任那股能量,做我们能做的,让它发挥作用。除此之外,沉默也是很有力量。继续询问“你是不是感受到…”“因为你需要……”即使我们在心里静默的体会,也会很有帮助。只要我们的注意力放在上面,去体会去经验,而不是逃避和压抑。持续的关注和陪伴,允许和接纳。
-
花时间去选择一种我们想呈现的能量状态,花时间去做内在的工作,在那一刻我称之为“让自己回到生命里”。我知道每当我生气、愧疚、抑郁或者羞愧,是我没有真正的活着。我活在自己的头脑里,伤害别人、评判自己和他人。我没有真正活着,我没有和自己或者他人的需要和感受连接。如果我带着这种能量,我永远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所以慢慢来,在张嘴之前先让自己回到生命里,跟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连接。
-
我们一直被教育为外在奖励工作,而非关注我们所做的是否服务于生命,是否让生活变得美好,而是看他是否取悦了权威。因此我们从小到大都在为从权威那里获得奖励而工作,以避免受到权威的惩罚,这样我们就会成为尽职的工具,听从权威的命令。因为我们在支配系统中被养育长大,其目的就是教你对权威温顺服从。因此我们所学到的语言无法帮助我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此刻怎么样?什么才能让我的生活更美好?所以这么简单的事情我们要如何表达,我现在的感受和需要是怎样的。当我们想要流畅的交流,帮助我们清晰的表达我此刻怎么样,也能帮助我们理解他人此刻怎么样。帮助我们向他人传达什么会让我的生活更美好,也聆听他们表达什么会让他们的生活更美好。我的经验是当沟通中流动着上述信息,我们时刻留意彼此的感受和需要。在这样的沟通之中我们关注此刻彼此的感觉怎么样?做些什么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我们就可以解决任何冲突,每个人需要都能得到满足而无需通过任何胁迫或者暴力。只要我们保有这样的流动,无需通过任何胁迫或者暴力就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