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可是讨好型人格的烂好,既没人在意,也得不到尊重。因为烂好人不会拒绝,帮助了别人,有时候自己会很委屈、抱怨,出力不讨好。讨好型人格的人,还害怕被否定,害怕被讨厌。所以一次次放低底线,满足别人的需求,获取暂时性认可。其实被认可源于一个人的自我价值,而非你为别人做了什么。你一次次放低自己的底线,就是在一次次自降身价,别人怎么可能认可?你一次次压抑自己,别人看不到你的棱角,看不见你的需求,渐渐也就把你当作透明人,只有用到的时候才会想起你,不会尊重顾及你的感受。
0 4
-
法国作家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刚出版时,引发了很大争议。 一次,福楼拜和朋友同行,在路上被一个人拦住,对方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批评: “你写的什么东西,不是荒诞,而是荒谬。” 福楼拜笑笑说:“你说得对,我回去好好阅读一下,看看哪里荒谬了。” 说完,福楼拜便走开了。 指责他的路人,没想到一拳打在棉花上,顿时泄了气。 朋友问福楼拜,为何你不辩解一下? 福楼拜摇头说: “《包法利夫人》已经在那儿了,争不争辩都不会改变什么。 若那人对文学有点造诣,还能探讨一二。可他一窍不通,只为找茬,何必辩解呢?”
-
20世纪90年代,季羡林先生对未来文化发展作了预测: 东西方文化发展,都会遵循“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规律,21世纪后,东方文化将再领风骚。 此言一出,舆论大哗。 有人笑他“河东河西”毫无根据;有人讽刺这预测还不如先生的卦辞。 甚至还有人横加指责“季羡林就是个老糊涂”。 大家都认为接下来一场论战不可避免。 可就在这时,季羡林一不商榷,二不反驳,竟高高挂起了免战牌,申明“不争论”。 他说:我是不相信真理愈辩愈明的。 季羡林身为国学泰斗,立足古今中外探讨文化发展。 而其他人要么一时兴起,要么只见当前,要么来凑热闹,所思所虑全然不在一个高度。 如果与之辩论,不仅没有结果,反而会让自己越发愤怒,徒惹一身不快。 面对这样的人,最好的方式就是高挂免战牌,转身潇洒离开。
-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我们身边也没有全然相同的两个人。 经历越多就越发明白:人,并非只有一种活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考量,也有自己的路要走。
-
异性交往,想要关系长久且稳固,需要两个人用心去经营和维系。如若其中一方变了心,就会让爱情出现裂痕,甚至破裂。真正爱你的人,会认为你无可挑剔,你所有的缺点和不足,都不会放在心上。相反,若是对方不爱你了,就会对你百般挑剔,处处嫌弃你,想要马上和你分开。
-
请相信,总有一天,溪流可以汇成大海,岁月可以撞碎仰止的巍峨,草芥亦可燃起燎原之火,炙烤璀璨的星。
-
周国平说过:“对于不同的人,世界呈现不同的面貌。”
-
雅斯贝尔斯曾说过:“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
什么是底层?真正的底层,偌大的世界里,没人能帮你,只有你自己。唯有读书,是他们改变命运的最好方式。对于那些大山里的女孩来说,读书,是她们走出大山的唯一稻草。
-
纪录片《出路》中有个女孩叫马百娟。她每天要步行几十公里走到山脚下的小学,学校一共七个人,五个学生。12岁的她,梦想着长大后去北京上大学,然后打工,每个月挣1000元,给家里买面。那时她眼里有光,说话时语气都带着希望。因为她坚信读书能改变命运。可四年后,16岁的她被父亲以6块钱嫁给了自己的表哥,半年后难产而死。
-
电影名《我本是高山》,出自云南华坪女子高中的校训: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间,藐视卑微的懦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