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关爱自己。我越是孤独,越是没有朋友,越是没有支持,我就得越尊重我自己。”——《简·爱》
0 5
-
人生最大的悲哀,由于教育的先入为主,使我们过早的形成了“小认知闭环”,并且被紧紧的禁锢其中,无法看到更大的世界。 人生最大的幸运,是遇到了那么一个人或事,让我们清醒的看到了自己认知闭环的局限,突破思维监狱,并构建更大的认知闭环。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都活在自己的执念里。我们现在脑门上流的汗,都是当年脑子里进的水。 如果仔细检查我们过往犯过的那些错误,或者失去的各种机会,你会发现这些往往都是我们自己的“认知局限”带来的,这不是别人蓄意破坏的。
-
没有容易的世界,只有自愈的人生。
-
每个人的成长轨迹,毫无例外地,都会受所谓“原生家庭”的影响,在此影响下,与先天的气质一道,共同组成一个人的人格特征。 想要改变,只有一条路,学习与反思,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读书,什么都不需要想,读书就是了,不是专指上学的读书,就是拿书来读。 读书能转性,读书能改命运。
-
烦恼障易知,所知障不易解,恒易错误。所知非知识之谓,是对能知而言。
-
我们不能将情绪视为原因、行为视为结果。因为我们产生情绪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不是情绪在主导和支配我们的行为。 很多时候,我们会为了让对方听从我们的意愿而产生某种情绪。例如,我们认为只要生气,对方就会顺从我们,于是“制造”出愤怒的情绪;我们认为表现出悲伤可以博得对方的同情,于是产生了悲伤的情绪。这种情绪并非源于内心,它存在于我们与对方之间。 从原因论来看,人是因为焦虑才出不了门;从目的论来看,人是为了不出门才“制造”出焦虑的情况。 也就是说,人们先有了目的和目标,然后采取有助于目标实现的行动,并“制造”出相应的情绪和想法。
-
这世界有许多阴谋,但我们要努力活在阳谋的一面,有阳光处、温暖,人身难得,开心一点,有情、有义、有理、有据地活着,多好玩。 人生就像一场只能玩一次的游戏,好好打,不敲键盘摔鼠标,更别提半程关机。
-
如果,你生活中,有一个孩子,他(她)也许是你的邻居家的孩子,也许是你亲戚或同学家的孩子,被父母粗暴对待,或者他(她)是你的学生,也许你就是一位学校老师,你知道他(她)在遭受父母的指责、打骂或者嫌弃,如果,你有机会告诉那个孩子,错的是他(她)那刻薄愤怒的父母,而不是孩子你,这将对他(她)意义重大。 因为,在若干年后,当他(她)长大成人甚至已经为人父母之后,当他(她)试图疗愈自己童年创伤时,你曾经告诉“错不在他(她)”将成为疗愈的种子,让他(她)有机会从童年的噩梦中走出来,不再自责,不再觉得不配拥有现在的生活,不值得被爱,甚至不配活着。
-
抑郁痛苦的来访者,如果能在不想出门不想见人的时候,坚持交流,保持人际接触,这将具有重大的意义。 这会让他(她)明白,无论感受体验到了什么,他(她)都是能被接纳并且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而不是没有任何价值、意义。 即使在与抑郁、孤独相持一段之后,也一定能取得胜利,从蜷缩在躯壳里走出来,破茧重生。 所以,如果还没完全找到痛苦之根源时,也可以先行动,行动起来,在行动中去找人生的意义。
-
抑郁思维和抑郁感受是不同的,抑郁思维让我们容易陷入灾难化的认知模式中,要知道,所有的事情都是一体两面的,我们需要破除抑郁思维。 而对于抑郁感受,我们有时需要感受这种情绪,偶尔的精神萎靡和不快乐,是自然且必然的,适度的倦怠是人生的润滑剂,人不可能一直斗志昂扬像打了鸡血一样过一生。 我们要理性地看待抑郁,不要自我羞耻,不要恐惧抑郁会带来灾难,没那么严重。慢慢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
你有多久没有大喊了?有多久没有大哭了?在这样一个不得不在意他人感受的世界里,不悲不喜、不惊不扰的状态好像是一种修养或美德,让我们把一些垃圾的情绪压抑在心里。 找一座小山,大喊几声吧,没人认识你,找一片树林,大哭一场吧,没有什么比痛哭一场更能恢复内心力量了。 有时候,来访者很悲伤,可依然记得说,对不起老师,不好意思,给您添麻烦了。 想哭就哭出来吧,想做什么都行,咒骂、诅咒某人或者说些脏话,要不然,找咨询师干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