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了一个讨好型人格的单,让我想起了心理师里面的小莫。电视剧里治疗的最后一步是咨询师带他回到过去,回到那个曾经让他固着的事件里面。 「你不要太在乎,他们欺负你就是为了故意让你难受」 「他们为什么要故意让我难受,我从来没想让任何人难受」 这种人格,从来都是以别人的需求为先,从不说不,从不拒绝,一旦有了轻微的反击,身边大部分人都会以「你以前真假」重新把他打回更弱小的状态。 我们很容易就理解,他们是从小就没被爱,从内心深处觉得自己不值得自卑,所以人生的任务就变成了从别人那得到「看见和认可」 于是一次次受伤,一次次心寒。用人生原本的大好年华来治愈从别人那得到的伤害。 那些伤害别人的人,他们转身过起了幸福的生活,就怎么会想起某个时刻因他们而满身伤痕的那个人呢? 受了伤的人,会有多么强大的意志力才能忍住被仇恨淹没,稍不注意就会丧失自我。 关系的核心永远都是滋养和吸引,只有凝聚在自己身上的能力价值意愿才是保持关系的核心,说穿了这就是人性,就是平等的相处。 就是因为资源的平等,所以他们才不在乎对方有没有情感上的付出。你在关系中找的是「看见」他们找的是「仆人」 总有一天你会明白,这个世界不缺你这样的好人,Ta也不缺。
0 4
-
不妨先给自己一个微笑 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紧张与焦虑,神经不自觉地紧绷起来。但这样的状态,非但不能更好地应对问题,反而会限制我们的思维,从而陷入更深的困境。此时,不妨先深呼吸几次,给自己一个微笑,再去寻找破解难题的钥匙。 很多时候,事情并没有我们最初想象的那么糟糕。放松心情,换个角度,或许就能发现转机与希望。当你再次面对生活的挑战时,不妨先给自己一个微笑,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一切。记住,当你以最好的状态去迎接生活,生活也必将以最美的姿态回应你。 让自己快乐起来,并不难。快乐并不总是来自于宏大的成就或昂贵的物质享受。快乐,其实就藏在生活的细微之处,一杯香茶、一本好书、一次与家人的公园漫步……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却能让快乐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最终绽放出绚烂的花朵。
-
你来人间一趟,之所以选择这个身份,那就意味着这一生,一定有值得的事情,生命在于体验,人生的意义在于独自穿过悲喜。
-
在感受,在记录,在珍惜,记得要奔走在自己的热爱里。
-
永远不要和人性较劲,低谷时,不幻想有人帮助你;发达后,不期待有人祝福你;原谅后,不指望别人感激你。
-
当一碗水端不平的时候,只有牺牲那个最善良的,才能风平浪静。一旦那个善良的不愿意再牺牲,就会被扣上破坏和睦的帽子
-
人是拿来爱的,东西是拿来用的。这世界一团糟,是因为东西被拿来爱了,而人却被拿来用了。
-
因为我们本来就不一样 所以本来也就没必要一样
-
一个人最大的智慧:看清别人,管好自己 每个人都自己独有的生活轨迹,我们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评论他人的生活,也没必要费尽心思,去干涉别人的人生。 管好自己的言行举止,耕耘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才是正事。 毕竟,别人的幸福我们未必能体会,他人的苦衷,我们也未必全然知晓。所以,少指点、少评判、少干扰,予人空间,也是给自己留体面。
-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
远离有“受害者心态”的人 心理学中有一个词,叫做“受害者心态”。 持有这种心态的人,总是将自己视为无辜的受害者。他们会把自己所有的不幸与痛苦,完全归咎于他人的过错或外界环境的不公。他们看不见他人的付出与努力,只聚焦于那些微小的不足与错误,以此作为自己不幸的“证据”。 无论是生活中的不如意,还是工作上的挫折,甚至是日常中的小意外,他们都能找到“替罪羊”。 他们会将一切不顺,都归咎于命运的不公、领导的刁难、同事的排挤,甚至怪孩子不听话,爱人不优秀。总之,他们认为自己永远都是受害者,所有人都应该为他们的遭遇买单。 遇到了有“受害者心态”的人,一定要与他们保持距离,趁早离开。不要让他们与你的生命轨迹交织在一起,更不要试图通过回应他们的诉苦来改变他们。因为真正的改变,需要来自内心的觉醒与努力,而这超出了我们作为旁观者的能力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