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轻人断亲反映了什么呢 为了躲避亲友们的催婚催育,不少年轻人选择独身到其他地方旅游,或者干脆在工作地的出租屋过年。有的网友认为,这是社会原子化的进程中必然会出现的结果,亲戚之间往来走动越来越少,但攀比的风气比较盛行,对年轻人来说增加社交压力。 事实上,关于青年“断亲”这个现象早就引起了公众与学界的关注。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陈友华、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宗昊在去年刊发了《“断亲”:概念、问题及思考》的论文,该研究属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实现积极老龄化的公共政策及其机制研究”(17ZDA120)。 上述研究指出,走向现代社会,“断亲”现象多种多样。若以性别视角去看待 “断亲”现象,可以发现:一是原生家庭有女孩的寄养家庭,在女孩长大婚配后,夫家才被视作女孩自己的家,女孩视原生家庭成员为亲戚关系而非家庭成员,亲子关系似乎断绝了。二是男孩长大成家后,一般会分家单独过,因而也算是“断亲”的一种,这里可以把成婚分家视作成人礼,标志着男性要真正承担起责任。成婚造成的“断亲”现象不仅有隐性、温和的一面,还有因为高额彩礼等习俗造成的戏剧化冲突。 若以代际的视角去看待“断亲”现象,首先是纵向的年轻人对于老一辈的“断亲”。此类现象也是现实生活以及媒体报道中最常出现的,年轻一代在成长过程中与亲戚互动本就很少,再加上受价值观、社会保障制度、市场经济等因素影响,自然对亲戚表现出淡漠。 其次是代内的横向“断亲”。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长者之间的“断亲”,老年人普遍出现“故土难离”“思亲如故”,是因为曾经的共同经历与共同的价值观使然,但即便是老年人,由于价值观与社会地位等不同,也很难聊到一起。如果出现一些难以调和的矛盾,甚至出现某个家庭和另外某个亲戚所在家庭“老死不相往来”的场面,这是由于长辈之间的“断亲”使然。 另一类是年轻人同辈之间的“断亲”,与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关系的疏远。例如,形容昔日的大学生“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这虽然是戏言,但实际上意味着接受过高等教育后心境的变化、人生目标的转移、世界观的改变等,差异较大的人群之间很难有共同的语言。以此类推,同龄人之间由于生命历程不同,尽管是亲人,但部分年轻人与其他人生轨迹不相同的同龄人之间很少有交集,也很少有共同语言。 研究认为,“断亲”作为时代变迁的产物,除了个体的理性选择,仍需要挖掘其背后的社会结构以及生
0 3
-
西塞罗曾说过:“习惯比天性更顽固。” 一个人之所以不愿改变,固守原有的认知,那是因为对未知充满恐惧。 于是他们面对事情的解决方式,往往只懂循规蹈矩。
-
如果没有天赋,那就一直重复! 正如稻盛和夫说:“最快的成功方法,就是保持对一件事情的专注,不停地重复,不停地深钻,只要看透时间的复利效应,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小领域的佼佼者。”
-
人是自己的,先爱自己,才知道如何爱人。 真正的爱自己,就是成为那个想成为的自己。
-
人生开悟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在任何情况下没有任何烦恼。任何时候都无条件自信,发自心底的接纳自己,哪怕只是一个完美的部分。认识到自己就是独一无二的,也是最幸运的人。 如此,就实现了内心强大、外部弱小、以强胜弱的转化,外部的评价就会失效,我虽不完美,但一定是最好的那个。当你遇到伤痛,把评价标准反着来,感恩伤痛,把伤痛当好事情,总结一下伤痛给你带来的好处。 你的人生道路虽然孤独,但你却因此获得了非凡的洞察力和创造力,能够在孤独中与孕育出非凡的成就。气定,心定,心定则事成,只要心平气和,能量最高、智商最高,别人就不是你的对手。
-
520,我想请您去表白的一个人,那就是自己! 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你,你就是独一无二的,任何人都无法代替。 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学会肯定自己,相信自己,从爱自己开始。 不要怀疑自己,更加不要否定自己,即使经历风雨也没有什么过不去的,你要做的就是认可自己。 永远都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也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自我怀疑。 人蕞大的的敌人,就是自己,当你发自内心肯定自己,爱自己的时候,就没有人能够伤害你。 只有认可自己,才能全力去生活。不管别人过得怎么样,你要相信自己。 请勇敢说,我爱我自己,绝不因为别人而影响自己的情绪,始终遵从自己的内心,保持积极乐观,尽量让自己快乐!❤️肖老师
-
女人,520,与他人无关,与自己有关! 学会爱自己才能收获真正的幸福!❤️
-
最高级的清醒从来不是打一出生就无坚不摧,而是被生活锤爆了还能一边舔伤口一边去修城墙。❤️肖老师
-
心理专家建议: 对于焦虑、抑郁的人应努力的投入生活,努力的去做事,不要说等状态好了,或想做事情的情况时再去做,而是当下就要尽最大努力“动起来”。 正常人闲着,可以是一种放松身心,修养身心。但是对于焦虑症患者而言,“闲着”只会造成更多的胡思乱想,过度的自我关注,这样只会加重症状,陷入恶性循环。 所以,要保持有事可做,让自己适当的忙起来,这样一来,我们对自我的关注自然就减少了。 当自我关注减少了,执着、对抗也就少了。 执着、对抗少了,焦虑、抑郁等症状也自然就消失了!
-
“百货商店之父”约翰·华纳梅克,有一次在巡视自己的百货公司时,发现售货员在角落嬉笑打闹,压根没有注意到前来光顾的客人。 客人在柜台前等了很久,没有人去接待,华纳梅克默不作声走过去,帮客户打包好商品,并表达了歉意。 之后,华纳梅克一脸平静地回到了办公室,整个过程中,他没有发任何脾气,也没有对店员说一句责备的话。 值班的售货员为此都感到十分羞愧,主动作了检讨。 从那以后,他们卖力工作,再没有出现过客人被冷落的现象,其中两位售货员还因为业绩突出,成为了业务主管。 作家邓拓说:“君子能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 格局小的人,揪着别人的一点过错,步步紧逼,得理不饶人。 心胸宽广的人,能容人之过,不苛责他人,给别人留体面!
-
情绪,烦恼,大多是为了逃避而找的最拙劣的借口。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曼赫塞说:“痛苦让你觉得苦恼的,只是因为你惧怕它、责怪它;痛苦会紧追你不舍,是因为你想逃离它。所以,你不可逃避,不可责怪,不可惧怕。 我们不否定自己情绪的存在,而且会给它一个适当的空间允许自己有负面的情绪。 只要我们能成为情绪的主人,学习接纳情绪,允许自己有情绪,然后通过适当的方法加以表达或舒解。❤️肖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