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科普 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在不知不觉中,掉进一些怪圈里,事实上,不论是网络中的,还是现实中的,掌握了“心理兵法”就不会掉入怪圈里。 一、熟人效应 熟人效应,又称“熟悉效应”、“自己人效应”,也就是网上常说的“杀熟”,通俗来讲,就是人们往往对熟悉的人,更容易产生信任,或者不得不信任,因为一旦怀疑,便会影响到彼此之间的情义。 二、重复效应 重复效应,又名“戈培尔效应”,“曾参杀人”和“三人成虎”这两个典故,都是对这个心理效应最好的诠释,即:谎言说了一百遍,就会成为真理。多个人说同一句谎言,人们便会信以为真。 三、情感效应 情感效应,又称“情绪效应”,指的是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会引起其他人相同的心理状态,正如那句成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什么样的人长期接触,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因而怪圈里的主导人通常会打造“阳光自信”、“富有爱心”的人设,利用情感攻势,获得受害人的信任、认可、赞许,实现“情绪传染”。 有一个寓言故事,可以更好地说明:一位智者在路上遇到了死神,死神告诉他,要从某座城里带走一百个人,智者大惊失色,抢先一步,到达城中,他要去提醒那里的所有人,可第二天,却有一千个人丧生。智者质问死神为什么要超量,死神平静地说:“该走的确实只有一百个人,其余的是被恐惧和焦虑带走的,与我无关。” 四、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又称“从众效应”,指的是在放羊时,领头羊走到哪里,后面的羊群就会跟到哪里。而在人身上,也存在类似的情况:一个人在大街上奔跑,第二个人看到后,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也跟着跑了起来,慢慢地,便有了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都跟着跑了起来,而事实上,除了第一个人以外,谁也不知道奔跑的原因是什么。 上面的例子看起来很荒谬,但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例如:某公司开展推销活动,如果前去参加的人都购买产品了,只有一个人没有买,那么这人就会被视为“异类”。 熟悉了这些效应你才不会盲从踩坑。
0 1
-
人们总以为被爱才是爱, 其实不然, 爱不是被动的, 而是要通过实际行动去获得。 爱是对你所爱之人的生命 和成长的积极关注。
-
少批评责骂孩子、不要否定贬低孩子; 多看见肯定孩子、多观察发现孩子的个性特质、爱和信任孩子、尊重孩子经历自己的成败得失、做好自己、真诚踏实乐观地生活;懂得欣赏点滴成就;能够安贫乐富地享受真实的人生。
-
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 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 决定自己人生的, 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
在家庭关系中, 夫妻关系排在第一位, 亲子关系排在第二位, 与父母的关系排在第三位。 在家庭序位正确的环境中,孩子充满自信,有力量的往前走,财富丰盛,婚姻幸福,事业顺畅。
-
改变痛苦本身不是目标, 而过一种与个体价值观相一致 或更能实现目标的生活, 才是真正的目标。
-
来访者的力量是从他的自我觉知当中升起……最后,他靠着觉知力生成的自我。 这一点正如精神分析的信念核心;我们不替来访者决定如何成为“我”,而是帮助其逐步意识到内在的冲突与选择,从而生成自己的立场与身份。觉知不是短期的焦点,而是一个持续与反复的对抗“旧剧本”的过程
-
有一种脱落是因为咨询师急于让来访者面对痛苦,却不愿意和来访者一起走进这个痛苦。的确痛苦是有意义的,但咨询师站的远远的还逼着来访者去面对痛苦。就算来访者获得了他痛苦中的意义,也不会让你再靠近他了。
-
你看别人的方式,也是你以为别人看你的方式。
-
我们不能期待别人, 随时体察我们的情绪, 沉默换不来别人的帮助, 如果我们需要帮助, 就用语言表达出来。
-
一个人的实质, 不在于他向你显露的那一面, 而在于他所不能向你显露的那一面。 因此,如果你想了解他, 不要去听他说出的话, 而要去听他的没有说出的话。 我说的话有一半是没有意义的; 我把它说出来, 为的是也许会让你听到其他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