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有的儿女会和父母不亲近? 举个例子: 有个女孩从小由父母抚养长大,大学毕业后就去了异地工作,每逢假期都会回来看望父母几天。匆匆出行,提前离开,更像完成任务。 她回家的感受不是放松快乐,而是不自在。 然而父母现在对她还不错,热情的迎接她,殷勤的剥橘子给她吃,谈论她小时候的事,竭尽所能的表现出对她的呵护和关爱。 可她表现淡漠,极力回避,父母的失望不言于表,她的内疚感却稍纵即逝。 表面上看,她好像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实际上她一面对父母,就自动开启了失望性情感隔离的心理防御机制。 对父母的示爱,她感受到的不是感动,是愤怒。 小时候,当她发烧到40度,迷迷糊糊,父母却责怪她不懂事,她不懂,发烧和不懂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她生日时,想吃一块蛋糕,怎么恳求父母,还是不愿意给她买,说那是垃圾食品,其实是觉得蛋糕贵。 她在学校受了欺负,回家后父母怪她没用就不要和别人发生争执,给家里添麻烦。 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 在她最需要父母支持和帮助的时候她得不到回应,她承受了不符合她年龄的孤单失望,慢慢的,习惯了这种无助和一个人的状态。 再次面对父母时,尽管他们变了,她却依然处于童年的创伤状态,她有意无意的会把童年的体验带到当下。 理智上她很清楚父母不会再无缘无故的骂她,情感上她依然恐惧随时会被带入到这种莫名其妙责备她的情境中去。 她知道父母对她有爱,但她无法释怀过往种种。 而折磨她的不仅仅是潜意识里的这些负面情绪,更多的是她发现自己在用父母对待她的方式对待他人。 很容易因为小事发脾气,把曾经的焦虑情绪带到了不需要如此焦虑的当下,和他人相处不好,时常自责,时常愤怒,吃不香,睡不好,内耗严重,身体情况也每况愈下,她知道她病了。 面对这样的状态,她可以做一些什么? 1、不强迫自己一定要亲和父母,一定要对父母怎么样好,也不强迫自己去接纳这段不好的亲子关系。学习在心理上重新养育自己,为自己提供情绪价值和经济价值,让自己的内核稳定安全。 2、当发生冲突时,觉察到自己的不良反应,并去剖析和感受不良反应背后的深层原因,重新建立新的对自己有利的应对模式,并持之以恒的巩固下来,最终形成一种习惯。 3、发展自己的第二职业、培养兴趣爱好,寻求支持系统,温暖的爱人,互助的朋友,友善的团体,陪伴和包容的心理咨询师。重新体验好的人际交往氛围。 爱是双向的,不曾得到爱的人,也很难给予爱。 尝到过爱的甜头后,就会希望更多。
0 5
-
这世上90%的人都是普通人,9%的人小有所成,1%能大成。 不出意外,我们和我们的孩子,都属于那平凡的90%。 但,平凡≠有罪,普通≠不幸。 看见自己的焦虑,适度预期,适度要求,帮助孩子让这一生充满能量、欢乐、勇气和爱,健康且积极地为自己而活,这份平凡就已经十分宝贵。
-
人生没有白经历的事,每经历一件事,都是对自己人格的一层重塑,你的认知和智慧也会打开,再糟糕的事,在强者眼里也是好事,最终都能冲破桎梏,完善不足,磨难过后越来越好,能成大事者,没有风平浪静的。
-
深以为然,人生苦短,我们只跳最贵的舞,只和最有趣的人周旋~
-
人间朝暮,叶落惊秋 心存安暖,不惧寒凉
-
晚上微凉,人生过半,愿每一个人,安康吉祥。
-
拥抱每一个有光的日子
-
好的人生不慌不忙 愿我们都有慢下来 感知细碎美好的能力
-
成为崭新的自己, 意味着: 你要放下对自己的认定和设限, 带着好奇心去冒险和尝试, 你永远拥有无限的可能性, 真正的你,无法被定义!
-
希望每天都有很多 嘴角上扬的小窃喜
-
心理咨询追求的是什么?它不同于一般的安慰,它希望使人开心,但使人开心只是心理咨询的前奏,而使人成长才是心理咨询的主旋律。 心理咨询希望人们接纳过往的创伤事件和当下的自己,用积极的眼光看待个人所经受的挫折与磨难,从危机中看到生机,从困难中看到希望。但这一切不是靠劝导得来的,而是靠启发领悟,并积极实践获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