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父母,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不惜大费周章地去找最好的学校。即使家里的经济不宽裕,也硬着头皮为孩子铺路,只希望能够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有这样的一个女孩A,虽然她也是大学某专业的高材生,但是她并不觉得自己有比任何人优秀,甚至她还非常懦弱、胆怯、优柔寡断。而她的妹B,和她有着一样的学历,但性格却与小A有着天壤之别。 美国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曾说:“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人生三观、精神品格、思维方式、生活习惯,都深受其原生家庭的影响,很多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的确,真正影响着孩子一生的。往往是一个家庭的氛围。 01 母亲越位 在小A的生命里,母亲占据着主导地位。从小到大,她就一直得不到母亲的重视和认可。每次回到家里,感受到的只有家人之间的恶语相向。 在大学期间,每次小A打电话回家,永远是她母亲无尽的数落。在外面,她要时刻担心着母亲查岗,在家又是二十四小时被监视。在她母亲面前,她永远是那个需要被照看、需要被监督的小孩,根本没有自尊可言,这也就造就了她的弱懦、胆怯以及优柔寡断的个性。 而表妹小B却生活在迥然不同的家庭里。虽然在表妹的生命里,她的母亲也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但是她和母亲的交流却可以达到无话不说的境地。 在该放手的时候给孩子独立,在孩子孤立无援的时候敞开怀抱让她回家。这种没有干涉孩子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造就了表妹B活泼开朗、事事拔尖的个性特征。 由此可见,母亲的越位式教育,往往会给孩子们的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而有时候适时的放手、不越位,反而能够培养出一个性格独立,且活泼开朗的孩子。 02 父亲缺位 常言道,“父爱如山”。大部分父亲对子女的爱都是深沉的。虽然很多时候,我们感受到更多的往往是母爱,但是,假如一个孩子缺少父爱的关怀与陪伴,那么他的性格也会变得异常的孤僻以及自卑。 就拿小A的父亲来说,他从来没有管过自己的女儿,更谈不上陪伴。他和女儿就像是形同陌路的两个人,虽然处在一个家庭里,但彼此却没有一点点交集。 在小A的记忆里,父母都是不需要陪孩子玩的,一家三口也不会共同出行的,家里只有夫妻之间无尽的争吵和指责,除此之外别无生活气息。 再看看表妹小B,她的家庭氛围是相对比较和气的。B的父亲是有呵护过她,陪伴过她的,只不过母亲的地位会略胜一筹而已。父母的爱对子女来说其实就是一种互补的状态,肯定会有一方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0 3
-
情绪是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是一种移动的生命能量,它是可以通过我们的身体呈现出来的一种生理的心理反应。
-
躯体感觉是情绪的一部分,情绪形成了表征,表征又相应地影响到以后出现的感觉、情绪及表征。 躯体自我:自我源自幼儿早期对于自我的不变因素的体验,这些因素是幼儿自己的身体以及身体的边界。“身体构造和运作的显著稳定性”是稳定感的来源,是自我体验中非常关键的部分。自我的感受源自于躯体体验,这些体验的性质主要是由早期依恋关系的品质决定。 情绪自我:情绪是我们源自内脏的、对我们所面对的体验是好还是坏进行判断的过程,正是根据这些判断,我们决定下一步如何行动。情绪是个体的直觉判断,或是个体对他自身的机体状态,对自己身处其中的一连串环境条件的直觉判断。情绪总是联系着身体。
-
熬夜和拖延都是对自我压榨的一种补偿。 都知道熬夜不好,但就是控制不了。这个不健康的行为,根源动机就在于,我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活在自己的【身份角色】里,都在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还不是喜欢做的事情,好不容易夜深人静,我的社会身份纷纷下班了,我就想做做自己。 所以明明很困了,依然死撑着熬夜,就是舍不得睡,想跟自己呆一会儿,刷刷剧,玩玩手机。 从积极的角度看,这是我在想办法化解【自我】和【身份】的冲突,就是延长我的时间,分配给二者。 这个方式偶尔用一用,是可以释放一些压力,但长时间便会肉眼可见地透支自己。这时不妨问问自己真的有在好好照顾自己的内心吗?
-
人类是被进化的需要设定好了要去“依恋”,通过接近更强壮和更智慧的他人来寻求安全感。依恋和进食繁殖一样,是被生物学上的生存所驱使而必须做的事情——并且它对我们行为举止的塑造不仅在婴儿期,而是贯穿着我们一生。
-
在自我成长的旅途中,自我接纳是宝贵的灯塔。它教会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拥有不完美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学会拥抱自己的缺点,如同珍视优点一样,能释放内心的重负。不必苛求完美,因为接纳自己的全部,是通往真正自信与幸福的桥梁。 每天给自己一点鼓励,告诉自己:我足够好,我正以自己的方式绽放。
-
内在工作模型是个体在早期依恋关系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心理表征。 它最初源于婴儿和主要照顾者(如母亲)之间的互动。例如,一个婴儿如果每次啼哭都能得到母亲及时的安抚,就会形成一种“世界是安全的、他人是可信赖的”内在工作模型。这种模型会对个体日后的诸多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在人际关系中,它会影响人们对他人意图的判断。在亲密关系里,拥有积极内在工作模型的人更容易和伴侣建立信任关系;而有着消极内在工作模型的人可能会对伴侣的行为产生过度怀疑。它还会影响个体的情绪调节,比如积极模型的人在面对压力时更倾向于用乐观的方式应对。
-
希望感是助人的最重要的因素,一个人一旦获得了希望感,他整个系统都会发生变化。
-
不要用自己的方式去要求別人,評論一件事要出言有尺,也要唏噓有度。天下無完人,眼是一把尺,看人先看己。心是一桿秤,稱人也稱己。心中有德是慈悲,口下留情是善良。一個人的涵養來自大度來自寬容,一個人的修為是懂得包容懂得尊重。目中有人才有路可走,心中有愛才有事所為。
-
自体是self,自体是我活着,我是我自己,在这种立场上一切都变得是创造性的。 自体的形成始于婴儿时期,婴儿需要环境母亲和客体母亲。环境对于自体的形成至关重要,婴儿会把环境中的体验整合到自体里面。安全的抱持的环境是婴儿健康发展的基础,在正常发展的情况下,环境通常指的是妈妈。与妈妈的关系是婴儿获得自体感的摇篮。在生命的最初,婴儿是完全依赖母亲满足她的需求。婴儿的自体是潜在的,它需要被慢慢建构。 在生命的最初,婴儿是没有一个稳定的自体感受的,她会通过镜映的方式从妈妈的脸部表情或者妈妈的身体拥抱抚摸,还有妈妈的语言中感受到自己,在这个阶段婴儿会形成一个短暂的自体感受,我是安全的和好的,我是被爱的。正是这种重复的经验孕育了真自体的形成。婴儿这种全能感的满足,是健康发展的十分必要的全能体验,也是我们存在感和创造力的源头。 婴儿最初几个月体验的质量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是早期母亲提供的环境决定了后来人格的发展。
-
父母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才能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不武断地下结论,减少与孩子的冲突,赢得孩子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