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孩子在家躺平不上学,各种的课程,其实家长知道该怎么做,主要原则就是鼓励孩子,发现孩子的长处,和孩子处理好亲子关系,让孩子有力量,有动力。但是在做的过程父母非常的焦虑,承受不了这种煎熬,这个时候有有咨询师陪伴鼓励,就可以度过难关。
0 4
-
家庭系统排列理论创始人伯特·海灵格说: “所有家庭悲剧的源头, 在于家庭成员关系的错位。” 幸福家庭都有它的共同之处, 家人之间互相关爱, 每位成员各尽其责, 彼此和睦相处。 关系错位的家庭, 不仅制造内耗、矛盾重重, 还会让亲密无间的家人渐行渐远。 一个家庭最大的不幸, 不是疾病,不是贫穷, 而是家庭关系错位。 很多家庭矛盾的根源之一, 就是家庭中长辈的过度干预。 子女有自己的生活方式, 父母应该接纳和尊重, 而不是用固有的认知去强行介入, 恶化他们的夫妻关系。 父母有自己的生活经验, 子女应该理解和体谅, 而不是用对抗的方式去拒绝否定, 制造更多的家庭内耗。 彼此多一些换位思考, 少一些自以为是的指点干预, 家才会蒸蒸日上、越过越好。 担起丈夫职责, 不逃避不隐身, 为父母和妻子排忧解难, 婆媳才能相处愉快, 家庭才能和睦幸福。 在心理学上,孩子扮演父母角色, 承担父母责任, 被称为“亲职化”关系。 卸掉情感枷锁, 回归子女位置, 将“家长重担”交还父母, 双方各归其位, 各司其职, 家庭的爱意才能正向流动。 每一位成员都尽职尽责, 做好自己分内事, 不越界干涉, 也不逃避推诿。 余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 让爱流向每一位家人, 让幸福包围所有人。 正如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所说, 要解决人际关系的问题, 首先要区分什么是你的课题, 什么是我的课题。 通过划分责任,减少自己对他人课题的过度承担, 从而使我们在处理矛盾冲突时, 能够更理性, 并最终建立起自己与他人的边界。
-
斯特恩(2003)的临床研究报告显示,在心理治疗中,改变会发生在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个层面。隐性知识层面的改变是渐进性的,体现在来访者能更好地调节情绪、改善自尊和人际关系。 显性知识层面的改变,是来访者自己或在心理治疗师的解释下,对自己的主观经验进行认识的结果。隐性和显性这两个层次的改变,都有助于在感觉、情绪、行为和思想的整合中对神经元连接进行重组。 来访者与心理治疗师之间的情感调谐触发了隐性知识层面的改变。在不知不觉中,来访者逐渐学会了调节自己的情绪,改变了自我的表征,能更准确地解读他人的意图,从而改善了自己的人际关系。这种改变是通过对心理治疗师的认同而逐步发生的,没有意识思维的帮助,也不需要用语言表达。一段时间后,来访者可能会注意到自己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样子,他更平静了、更强大了,在人际关系中更自如了,但并不完全理解是什么导致了这种改变。 受过伤的来访者逐渐在这段关系中获得了这样的信念:艰难的情况可以通过关系克服。来访者感受到自己被接纳,也学会了接纳自己,从而愈发能够容忍自己的内心世界,与他人的交往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改变。这些改变在隐性层面发生,不一定伴随着意识的觉醒。 有时候可能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觉得没什么进展,似乎在原地踏步。这并不意味着什么都没有发生,正如我们先前看到的,改变在潜移默化中缓慢运作。有些东西正在悄无声息地酝酿着,“原始情绪”正在延展,迟早会侵入场中。
-
什么样的人会内耗,就是对自己内心状态和生活方式不够清晰,不够满意的人,才会去不断的内耗自己。 内耗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它不但伤及身体,盖伤害心灵。 很多人把自己的情绪价值看的很重要,其实这样反而会容易内耗自己。
-
父母和孩子交流时,如果父母的面部表情看起来是愤怒的、失望的,语气听起来是高昂的、尖锐的。即使父母的道理再正确,初衷再怎么为了孩子好,也是无济于事。
-
治疗强迫症的关键在于暂时接受它们的存在,而不要急切地想消除它们。接受缓解了压力,减轻了疲劳,正是压力和疲劳将强迫症“刻”在了疲惫的精神上。
-
人和人的沟通中,如果对方认为我们只对满足我们自己的需要感兴趣,或者不相信我们同样关心他们的需要,那他就会拒绝我们的请求。只有当参与者相信他们自己的需要和价值能够得到尊重时,真正的合作才能开始。非暴力沟通方法以相互尊重为基础,而相互尊重有利于达成真正的合作。 《非暴力沟通》
-
杨绛:“一个家庭,如果老公挣不了大钱, 妻子不要去和老公闹, 只要老公不偷、不赌、不懒, 对家庭和孩子负责,踏踏实实做事情, 日子总有一天会过好的。 同样的,如果一个家庭孩子的学习不是太理想, 父母也不要去责怪孩子, 因为每个孩子的开窍时间是不一样, 只要孩子三观正,积极的态度去努力, 去奋斗,成绩总有一天会好的。” 穷不怪父,孝不比兄,苦不责夫,气不凶子。
-
每个人都有负面情绪。 负面情绪里包含着非常多重要的信息, 打开这个信息, 才能真正地了解自己。 每一个情绪都是一种语言, 都是带着信息来与我们沟通的。 当我们带着觉知, 而不是无意识去看这些情绪的时候, 就会发现情绪并没有好、坏之分, 也不存在真正的“负面情绪”。 情绪是送信人, 每一封信都来自于我们的内心。 如果你好好地收下这个信息, 理解并应对好这封信, 送信人就会走了。 相反,如果你关门不接待这个送信人, 他就会一次次地不请自来, 就像一个送快递的, 如果你没收到, 他就得一趟趟地送。 如果你关着门, 他就得敲门、甚至撞门。 白天你不接收, 他晚上还会再来——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总在梦中梦见一些我们并不愿意看见和接受的画面。 越大的情绪,包含着越大、越重要的信息, 如果你不接受、不解读, 它就会反复出现提醒我们看见。 因为这封信里, 包含着我们内心的重要需要。 如果你处于巨大的情绪中, 感觉自己很情绪化, 先不要自我批判和自我谴责, 这绝对不是什么坏事。
-
美国科研人员进行过一项有趣的心理学实验,名曰“伤痕实验”。 他们向参与其中的志愿者宣称:该实验旨在观察人们对身体有缺陷的陌生人作何反应,尤其是面部有伤痕的人。 每位志愿者都被安排在没有镜子的小房间里,由好莱坞的专业化妆师在其左脸做出一道血肉模糊、触目惊心的伤痕。志愿者被允许用一面小镜子照照化妆的效果后,镜子就被拿走了。关键的是最后一步,化妆师表示需要在伤痕表面再涂一层粉末,以防止它被不小心擦掉。实际上,化妆师用纸巾偷偷抹掉了刚画好的伤痕。 对此毫不知情的志愿者,被派往各医院的候诊室,他们的任务就是观察人们对其面部伤痕的反应。规定的时间到了,返回的志愿者竟无一例外地叙述了相同的感受:人们对他们比以往粗鲁无理、不友好,而且总是盯着他们的脸看!可实际上,他们的脸上与往常并无二致,什么也没有不同。 他们之所以得出那样的结论,是他们自我认知影响了他们的判断。这真是一个发人深省的实验。
-
突然瘫痪的右手 有一个画家准备举办一次国际画展。在离画展还有两个星期的时候,他的右手突然瘫痪。做了各种各样的检查,都没发现有什么问题。 医生说:“你应该去看看心理医生。”这个画家说:“我有什么心理问题呢?我觉得我自己挺好的。情绪既不抑郁、不焦虑,也不强迫,为什么我要去看心理医生呢?” 但是过了好长时间,这个问题都没解决。他撑不住了,就去看了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对他说:“你如果成功地办了这次画展,可能让你觉得自己攻击了同行或者亲人,所以你害怕自己这样的成功,于是通过把自己心理上的攻击性转换成躯体的症状,让你手臂瘫痪,使你不要成功地举办这次画展。” 这个画家仔细地体会了心理医生的解释,一段时间后,瘫痪症状突然就好了。 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的潜意识,是潜意识控制着我们,当一个人潜意识意识化后,很多问题也就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