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我们觉察到我们被使用着,而且有什么东西在持续发生着,我们就可以触及移情的许多其它方面。
1 1又双叒叕: 你
-
人生这场游戏,你有个秘密的协助者,那就是“真正的你”,他是一个无限的自我,扩展的自我。 所谓真正的你意味着:整合了多重面具,远离‘应该’ ,不再去迎合他人的期待,不再取悦他人,向着自我导向转变,向着生成的过程转变。转向生存的复杂性,转向对经验开发体验,转向接纳他人,转向自我信任。
-
经常听到有人说,自己在人群中不受待见,受排挤,不合群,遇到的人总是恶意满满,自己苦不堪言,逃也逃不掉,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只能回避,社恐似乎就成为一种宿命。 其实这也许和角色认同有关。一个人至少有两种身份,个人身份和社会身份。在生活这个舞台上,如果过于沉迷于扮演被分配的角色,结果往往是把角色演成自己,把自己演到失忆。 不要局限于你的某些身份标签,如单身、残疾人,老实人,老年人、同性恋、职场菜鸟……,你有无限的潜力可以成为任何人。如果你不高兴,你可以把某些人递给你的角色剧本扔掉。 记得你有人生的选择权。你是消极认同和固化某些社会身份标签,扩大人际分歧,激化消极反应?还是转化身份,主动进行人际融合,创造更多积极情绪反应呢?
-
“未整合现象的一个例子在某些病人中是很常见的一种体验,他们会详细地诉说周末的每一个细节,如果说完所有的事情,病人会感到满足,尽管分析师觉得什么分析工作都没做。有时候,我们把这个情况解释为病人需要一个人,即他的分析师,了解他的一点一滴和方方面面。被理解意味着至少在分析师那里感觉到了整合。这在婴儿期是很普通的事,如果没人帮一个婴儿把他的碎片聚集到一起,他的自我整合一开始就有缺陷,也许他不能整合成功,也许无论如何都没有信心保持整合 …… 在一个健康婴儿生活中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只要他时常能够得到整合并感觉到某些东西,他并不介意自己是碎片化的还是一个整体,也不介意自己是活在母亲的脸上还是活在自己的身体里。 ——读书偶摘
-
谁痛苦,谁需要,谁主动,谁改变 德国心理治疗师海灵格曾说:“谁痛苦,谁改变。” 很多人听后或许会反问: 明明是生活中的“恶人们”给我造成了伤害,为什么让饱受痛苦的我来改变?凭什么不要求他们改变? 为什么你要改变? 因为坚持要求别人为你改变,其实是把自己人生变好的选择权交给了别人。 这样你将会一直被困在“受害者叙事”中。你人生变好的可能也会遥遥无期。 那么,随之而来第二个问题是:怎么变呢?奇变偶不变么?为了消弭矛盾和困扰,自己改变是指放弃或压抑自己的正当需求迎合对方的行动和对方合谋一起来伤害自己么?或者还有第三个问题:既然不要求对方改变,在你主动改变自己的过程中,是否决计不涉及针对对方做工作呢? 需要看到,改变其实更变自己适应不良的情绪管理和问题应对方式,而不是忽略或放弃自己的内心需求。在这个过程中,也许对方没变,或者也会因你而变有所成长,只是我们不再把问题的解决完全寄托在对方身上而已,因为你已经通过你的改变获得了更大的自由。 你才是你美好人生的第一责任人。 —— 读文而摘
-
懒、笨、不出色、计较、贪财、任性、好强好斗,这是很多人必须藏起来的部分,这是我们划给坏人的特质,是我们避之犹恐不及的部分。 一段婚姻,都需要经过这些阴影部分的试炼。 如果这个阴影被看见被接纳,那么需要掩藏的情绪张力就会减少,甚至消失,那我们就有机会去整合,我们才会真正感觉到自己好的部分,去迈向更成熟的生命状态。 但是很多亲密关系,都迈不过这个坎。 那些阴影释放到婚姻当中,婚姻会被催毁。 …… 因为我们自己被看见,使得我们有能力看见别人,当我们不再那么苛责自己的时候,我们对他人的挑剔,指责,抱怨,愤怒,也会逐渐减少。 ——读文偶摘
-
我们很多人都不具有容纳 “坏”的能力,因为我们自己就不可以犯这么多错,就不可以什么都不会。犯错会被惩罚,事情做不好,会被嫌弃。 所以看到伴侣有这些表现的时候,我们对自己坏的部分的防御,立马被激活。我们会打压和指责这些坏的部分,就像曾经有人对待我们一样。 我们会用这种方式,邀请对方进入我们的生命旅程,就像哆啦A梦的时光机,把他带到过去的某个特定的时空,在那里我们受过伤。 然后我们会和他演练很多遍,让他明白,我们受了什么伤。 怎么让他明白呢?我们怎么受伤的,我们就怎么让他受伤。 ——读文偶摘
-
婚姻在关系层面的意义,不是让人感到幸福。而是在注定的投射的场域中,能够节制双方的投射内容,在不是太臭的空间里,更多地获得温暖、亲密、安全这些实际的人类生存的必需品,来抵御部分的存在性的孤独。
-
走进婚姻,我们就开始了投射游戏。女人一般投射男人是忽略自己的父母,男人一般投射女人是控制和阉割自己的父母。在咨询中,就会听到女人抱怨丈夫不重视自己,不承担家庭责任。男人会抱怨妻子挑剔和控制。这也是很多心理工作者公认的中国式婚姻关系:女人追,男人逃。 ——读文偶摘
-
自体是由人主观需要的关注、价值、意义、抱负理想、自尊和情感依恋等因素组成的心理结构。自体并非存在于个体内部独立的、固定的实体,而是在永恒变化的自体客体或主体间领域内关系的建构。
-
“心智化是站在外面来看你自己,从内心里面来看别人。” 对自己,就是培养出一个观察自我的头脑,能够理解自己何以这样想、何以那样感觉、何以有那样的情绪,从而看到自己的本来面貌。 对他人,则是培养出一个理解他人的头脑,站在他人立场上能够设身处地感知他者,从而接近他者的本貌。” 心智化最大的益处就是与他人建立相对满意的关系,尤其对你而言的重要他人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