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发布了[个人原创] 《职场人:你“子我设限”了吗?》在职场上,经常会听到有人说:这事我做不了,这事我完成不了,这事我做不好……这些人往往会在自己的心里面默认了一个
0 2
-
怎么看待所谓有钱人的心理咨询? 当你看到这些有钱人的时候,你要迅速地把注意力引向:假性独立、正常化、最小化、具体化和普遍化的防御机制。否则,这些能够帮助富裕人变得经济成功的同样的防御性操作,将会被他们用来防御性地回避心理治疗。 就这些在经济上挑战别人而获得成功的人而言,他们也将会挑战心理治疗师。他们可能会质疑你的专业胜任能力。绝大多数经济上成功的人几乎都遇到过江湖骗子;他们有可能会对你有类似同样的预期。为此,在治疗师与他们建立起一个心理治疗协议之前,你需要与他们进行一系列的协商和讨论,以便让他们和你一起决定是否你能真正地帮助他们。 必须要准备好指出,他们会把自己对钱的渴望投射在治疗师身上——他们想象治疗师是一个贪婪的人,这实际上是他们自己本身已经产生了罪疚感。 情感疏远经常被富有的人隐藏在对时间和金钱的全神贯注的行为当中。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他们要比那些经济上不太成功的人对频繁出度治疗表现出更强烈的阻抗。 有钱人会因为太有钱而感到惭愧和罪疚,所以对能负担得起心理治疗而产生罪疚感。 他们对关系的回避;通过付钱来控制别人包括咨询师,都是他们常干的事。 最后,富有的人可能会通过在旅行或购买物质的花钱中获得快乐。他们有可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设法减轻他们感受到的任何痛苦。
-
如何看待心理咨询中的迟到? 在治疗期间,当来访者的迟到形成了一种模式时,迟到通常有以下的意义: 1、敌意的反抗(从父母到你的敌意性移情); 2、为减轻敌意引发的罪疚感而进行的惩罚性挑衅; 3、获得特别的治疗的无意识愿望与这些愿望引发的羞耻感之间的冲突; 4、回避痛苦的感受,有时候是对治疗师的愤怒; 5、对于女性来访者的迟到,无意识地表达了一个童年愿望的移情:与治疗师生一个孩子(我来迟了!),这与治疗师的实际性别没有关系; 6、对于边缘性来访者,无意识的疏远(被现实生活事件合理化); 7、使用自恋性防御来应付对治疗师的敌意; 8、回避亲密关系; 9、回避痛苦的材料; 10、对他们工作的现实合理化。 ——整理自布莱克曼
-
99%的女性因为这一点而幸福感太低 今天一早在一个群里看到一个妈妈的吐槽: “我很委屈,我辛辛苦苦为他生了孩子,他却这样对我……” “我不知道为什么不能离开他,要爱没有爱,还要忍受这么多的委屈……” “他总是贬损我,PUA我,不知道为什么他要如此对我。” 如果你也陷入这样的困境,那是因为你的自我意识出了问题。 这里的自我包括: 自我意识、自我价值、自我表现等。 没有自我,意味着在他人面前哪怕是老公面前也是极其弱小的。 弱小的自我没法让你自信,没法让你抬头做自己。 试问: 作为妈妈的角色,为什么说“为他生了孩子”, 难道你不也是为自己生的孩子吗? 当你这么说,似乎有一种你是孩子的代孕妈妈的感觉。 此刻,你发现问题出在哪了吧? 是的,你的自我弄丢了! 当你的伴侣不能给你爱,你还和他在一起, 说明你的自我生病了,太弱小了,无法为自己作主。 曾经,妹妹和妹夫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起了争执, 父亲对妹妹说,不要管他(孩子),那不是你的儿子,是你老公的儿子。 妹妹在管理孩子的问题上有点动摇。 我严肃地批评了妹妹。 我说:别听老爷子的瞎话! 什么叫不是你的儿子,难道是他和别人生的吗? 他就是你的孩子,你必须管。 管好了是你的,管不好也是你的。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和婚育观念中, 女性在无意识的“三从四德”文化熏陶下, 自我意识比较弱,严重影响了幸福感。 发生关系后,会说:以后我就是你的人了。 结婚本来是两个独立平等的人结合在一起, 但是它叫“嫁人”,嫁给了另一个人。 所以,女性常说“为老公生孩子”就司空见惯了。 自我对于一个人非常地重要, 它关乎你的幸福你的选择。 如果没有自我,你才会忍受一个糟糕的人太久。 武志红老师说:一个人之所以那么对你, 是因为他觉得可以那么对你。 因为你没有自我,因为你把自己弄丢了。
-
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因为什么不开心? ——是因为总是欲望与惩罚同步 人的不开心有很多种,有的人总是容易陷入情绪的低谷, 觉得忽然就emo了,就down下去了。 原来可以开心地玩着,有说有笑, 但因为某人的一句话一个词, 就无法开心下去了, 它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呢? 你是否想过,你心里背着多少的“不配得”? 曾经你考试考了80分,妈妈说, 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就80分,骄傲使人落后! 80分!你看你同桌都考了82分。 可是,妈妈并没有细想你从原来的60分进步到80分, 而只是看着表面的谁高谁低。 人与人之间的“比高法”让你瞬间无地自容, 原来我是不能开心的, 我高兴了将会“使我落后”。 这种不配得感总是跟随着你。 你是否想过,你总是欲望与惩罚同步? 你想玩个开心的刺激游戏, 比如让你肾上腺素飚升的过山车, 耳边总有个声音:太高了,太危险了! 你想按自己想要的模式去生活, 那样你会获得最好的自我状态, 但旁边有个声音:那是堕落的,你对不起你的父母! 而自我不认同,更会随时浇灭你的开心欲望 你怎么那么笨,这点事都做不好? 你怎么那么傻,你怎么会那么想? 这样穿着不好看,好丑! …… 诸如此类的贬损,一直如影随形地跟着你, 让你产生自我怀疑,无法认同自己。 这也是青春期的“自我同一性”问题的根源。 久而久之,丢失的自我让你内心随时崩溃。 内心是无力的,连笑的力量都没有。 内在是无助的,也没有爱的勇气。 最重要的是,你无法选择如何做自己。 因为从小到大,你的感受不是你的感受, 而是大人的感受, 你的选择也不是你的选择, 所以,你的开心,也最多只是替人开心, 而已。
-
关于控制,没有人会告诉你是怎么来的 曾经路过一个商店门口, 看到一个奶奶带着孙女玩, 和她交流时,她说,孩子4岁了还要包尿布。 我特别震惊,第一反应是,孩子的养育者一定是控制型人格的人。 我有两个孩子,但俩娃都是1岁多就不要尿布了, 可以自己表达上厕所的意愿了。 而且是自如地自在地表达。 在我意料之中,这个奶奶说: 孩子的爸妈总是打她、凶她, 有几次尿裤子时,都被父母训斥哭了。 孩子特别委屈,但只能用哭来表达。 但是,现在4岁了,孩子仍旧尿裤子,要包尿布。 可想而知,孩子的父母是控制型、强迫型人格的人, 所以才会对孩子的如厕进行打击。 孩子在被打骂中,感觉到了羞辱但却被压抑, 从而造成了孩子自己的控制型人格, 成年后,这样的孩子就会对她的伴侣进行控制。 背后的心理机制是这样的: 曾经我在小时候不能控制自己的大小便, 被父母打压、羞辱, 现在我长大了, 我终于可以控制你们了——包括父母、伴侣、子女。 这种控制,就是肛欲期人格的报复性呈现。 控制源于对世界的敌意。 如果一个人感觉到世界是友好的,他就不再控制了。 所以,面对孩子在一二岁学习大小便的阶段, 需要让TA顺利度过肛欲期。 正确的做法是: 孩子不小心拉了大小便(在床上、裤子、沙发等), 养育者应该这样说: “宝贝,拉尿了呀,没关系,妈妈帮你换个裤子哈~” “宝贝,看你拉的尿,好像一幅漂亮的地图哦~咱们这就换裤子去啊” 此刻,孩子不会有羞耻感, 也会觉得,拉大小便并不是羞愧的事。 妈妈对我是友爱的,爸爸是爱我的, 这个世界对我也是友好的。 世界不再有敌意,是可以信任的。 控制和强迫就不会产生。
-
婚姻的底线,是设还是不设? 爱情不易,婚姻更不易。两个本是陌生的个体,因为偶然的机缘走到一起,实属不易。 婚姻,要给伴侣最美好的体验。 所以,结婚时就立下了海誓山萌。 “ 从今天起我们自愿结为夫妻, 一起肩负婚姻赋予的所有责任,所有义务, 不但要孝敬双方父母, 还要做到互敬互爱,钟爱对方一生……” 但是,婚姻却经常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 比如个性、父母、人情世故、边界、空间等, 造成这样那样的问题, 边界和空间就是典型的一类。 为此,很多妻子设下了这样的底线, 并明确告诉丈夫: 如果你和前任再有来往,我们就离婚; 如果你有出轨行为,我们就离婚; 如果你如何如何,我们就离婚。 诸如此类。 随着时间的流逝, 丈夫在这些“底线”框架里,还是规矩的, 只是,逐渐地, 或者,哪天突然就发现丈夫出轨了! 如果按照原来约定的底线, 那只有离婚一条路了。 但是,此时,一切已经改变, 并不像当初那么单纯只有二人世界。 婚姻经营了七八年了, 孩子也上幼儿园了,正是需要爸爸妈妈的时候, 家里经济等逐渐好转了。 此刻,要不要离婚呢? 也许你会发现, 你已经陷入了两难境地, 当然,如果你只想着当初的约定, 头也不回地离婚,似乎也就没那么多苦恼了。 但是,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面对孩子,面对家庭, 面对父母,面对未来, 何去何从?所以犹豫、痛苦接踵而来。 那么,到底是哪儿错了吗? 错的是他还是自己呢? 仔细寻思,你会发现,似乎错的是他, 似乎又不全是。 此刻,也许你需要思考一下, 当初的约定(底线)该不该? 仔细思考,也许你会发现, 这世界上的所有的底线和约束都是用来突破的。 所以,你给了底线,他就有可能突破。 毕竟,谁愿意一直呆在紧箍咒里生活呢? 但是,这个底线也不是不能有, 关键是: 设什么? 怎么设?
-
男欢女爱 情欲之所以让人留恋忘返,只因它保存了人性最真实的一面,让男人清楚了女人风流不是错,也让女人理解了男人好色不是罪;女人的花蕊,令人陶醉,心生欢喜,倒不是因为多金贵, 只是有利于身心健康, 才会让人有乐此不疲的兴趣。 一段感情会因为性而升华, 不是说爱情不重要, 而性就是爱情最好的表达。 性对于男人来说, 它是一种身体和精神的安慰, 而对于女人来说, 则是一副保持青春, 养颜调理的良药。
-
心理咨询的隐喻: 每个人就如一块电路板,由于年久累积,可能锈迹斑斑了。 每一次的心理咨询,会擦亮一个点。 每次一个点。当若干个点、很多的点连接起来后,线路就重新通电了。 这就是一个心理修通的过程。
-
为什么你在伴侣关系无法信任对方? 这要从一个婴儿出生开始讲起。 当一个孩子呱呱坠地, 他从原本温暖的子宫里出来, 来到一个陌生的、嘈杂的甚至寒意阵阵的世界, 他是极不安全的,所以他哭了, 哭得撕心裂肺…… 安全感对于一个婴儿来说, 无疑是极端重要而致命的。 一个有耐心的、温暖的、敏感的妈妈, 她会时刻感知孩子的哭与笑, 她会时刻关注孩子的吃与睡, 还有他的不舒服、他的闹腾, 如果孩子哭了,耐心的妈妈会先观察然后安抚:宝贝,你怎么了?是哪不舒服吗? 一个粗心的妈妈可能会二话不说就苛责:哭什么哭,又哭…… 妈妈的细心照料,及时的关注和呵护, 将让孩子觉得: 这世界是友好的,妈妈是爱我的。 妈妈的眼神,嘴角的笑意, 都是孩子最好的安抚。 将会让孩子一生温暖而感动。 世界多么友好,妈妈多么良善, 我的周围多么温暖。 安全感也就此产生,信任感也由此而来。 他会觉得:原来这世界是美好的, 是值得信任的。 我不会怕,有妈妈呢。 还有爸爸、爷爷奶奶呢,还有很多爱我的人呢。 弗洛伊德的《性学三论》认为: 如果婴儿期母亲照料粗心大意,喂奶不足, 将会形成“口唇-吞并型”性格,导致暴饮暴食、吸烟、 酗酒、迷恋接吻、贪得无厌等现象, 无法产生对世界与他人的信任。 (喂奶过度、断奶太晚,则形成“口唇-虐待型”性格) 可见,有着良好充分的母性的母亲,对婴儿的成长有多么的重要。 在婚恋和伴侣关系中, 有不少人有着严重的不安全感, 无法对伴侣产生信任, 要不疑神疑鬼,要不疯狂控制, 这背后都与他/她在成长中的亲子关系有关。 对他来说,他的伴侣就是他的世界, 但这个世界是不安全的,是无法信任的。 有信任感的人不焦虑,因为他知道: “妈妈会回来的”。 当你找了这样的伴侣, 你需要做一个有耐心的理想化的“母亲”, 去重新养育他/她, 让他/她重新建立对他人对世界的信任。 我们无法对父母移情于恨,因为那样并不能解决问题, 但我们可以借助好的客体,重新养育自己。 加油哦,身陷此困扰的你~
-
罗刹海市,升华了的攻击驱力,你懂了吗? ——从精神分析角度看神曲《罗刹海市》 刀郞这些年遭遇了什么,想必大家知道,在此不必赘述。经过多年的压抑、苦闷、彷徨、愤怒,终于在上月爆发。《罗刹海市》一经披露,就引发了前无古人、“万人空巷”式的热潮,甚至波及到海外,上至庙堂之高,下至黎明百姓。 从精神分析看,至少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解读: 共情: 此曲之所以一经发布就引发社会共鸣,是因为它在不经意间“共情”了太多人的遭遇和经历。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可能经受过打压、嘲讽。 共情(empathy),也称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译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是一个人深入他人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的一种能力。 歌曲唱出了你的经历、你的心声、你的思考,就呈现了好的共情。 投射: 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人们有太多的心里话无法用言语直接呈现,也许都在找一种安全可靠的途径把自己的情感、情绪投射到其中。 恰巧,这首歌出现了,满足了这样的投射功能。 所谓歌以咏志、文以达情,是也。 知乎上有个读者说:我听了之后,我曾经曾侮辱的过去,那些内心的愤怒得以表达,特别爽! 升华: 升华是一种高级防御机制,它区别于初级防御机制的直接、原始,它不仅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困难,还能激发个体内在的积极能量,引领他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它是创造力的一种体现,能够将负面情绪或冲动转化为积极的行为或情感,让人在逆境中找到内在的美丽蜕变。 你受到他人的侮辱、打压,如果你施以暴力解决,这是一种低级的防御和捍卫,但你通过文章或歌曲的方式还击对方,这就是一种升华。 犹如当年的鲁迅,喜笑怒骂皆文章,却胜似“匕首、投枪”。 容器: 这首歌包容的情感、情绪有很多,但它却并不明确。正是因为这种不确定所指,所以它才有了非常好的“容器”的功能。 “容器”是精神分析学家比昂提出的重要概念,容器有非常重要的转化功能,就是将无法忍受的心理状态转变成可以忍受的复杂加工,以及将未加工的生理感觉转变为具有心理意义的内容。 马户是谁,又鸟是谁,似乎是谁,似乎又不是谁,它可以具体指谁,也可以泛化为一切具有某种特征的人和事。 它包容了世间的丑陋现象,具有无限延伸的可能。 解释: 《罗刹海市》引经据典,用隐喻的方式,诠释了现实社会的唯利是图、营营苟苟、龌龊肮脏,以一种戏谑的方式巧妙映射丑陋的某些社会现象、某些人和事。 歌曲的解释、隐喻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