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每一种情绪和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与之对应的相关来由。了解情绪行为背后的真相,才能更好的了解自己,更好的爱自己,更好的接纳包容自己。
0 1
-
情感的流动,是很玄的东西,可说是一种默契,也可说是一种心领神会。如果要说非常多话,或是不断解释,才能被另一个人所理解、所懂得,人的情感流向,似乎就碰到了阻碍。若是再怎么努力也流不过去了,像是被铜墙铁壁堵住,只能停滞,那么,情感的流动,也会渐渐慢下来,甚至自然而然地不再流向此处。
-
自我价值感低会引起常见的问题 第一是内在的冲突——觉得自己不够好,没有能力,内在有一种很深的羞耻感,不爱自己,对自己不满意,讨厌自己,憎恨自己,觉得自己没有力量,没有自信,自卑。 这些自我冲突会让你觉得自己不够完美,自己没有资格获得好运气,好的事情也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当我们的内在处在这样的能量和情绪状态下,我们会吸引来那些不好的事情的发生。 总是会担心别人的批评和批判,希望自己做事完美,但是没有人是完美的,我们要告诉自己内在的潜意识的部分,很多时候我们是可以允许自己不完美的,允许自己犯错,这样你做事才不会带着紧张,而是带着喜悦。 所以如果你认为你自己的内在还是不够好,没有价值,没有资格获得幸福、快乐和金钱,那么,你想象的这样的事情就会发生,你的确得不到幸福,的确会吸引来那些伤害你的人,的确会损失掉金钱。 第二,自我价值感低的人不敢表达愤怒,总是压抑自己的情绪。因为他们会顾及别人的眼神,他们很难开口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意见,每次总是忍让,哪怕被人欺骗,他们也很难有勇气去拆穿。他们做得更多的是宁可委屈自己而去相信对方,哪怕他明明知道对方是个骗子,也愿意调整自己,相信对方。 第三,害怕各种各样的冲突,因为内在没有力量,不知道怎样去和对方平等地相处,所以很害怕冲突。尽可能地逃避和避免矛盾,害怕愤怒的人,根本没有办法应对。
-
做孩子生命的陪伴者、协助者、跟随者。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帮助,但是每个人都需要理解和爱!
-
父母应该允许孩子生气 在很多父母的眼里,小孩子生气是非常不好的一件事情。首先,在他们看来这意味着没礼貌;其次,不可控,这是个坏习惯、坏脾气。但是他们不知道,在你小时候,生气是建立自我的过程。 什么意见都和你一样,什么都听你的,那不是自我,而是附庸。当意见不一样的时候就产生了控制权的争夺,就需要用愤怒来表达我们的界限,表达我的主权和控制的这种情绪。 但是在很多人童年的时候,这些表达愤怒、表达拒绝、表达不一样的需求被压制下来了。很多人倾向于做一个乖乖的孩子、完美的孩子,很多女生也被要求要知书达理,不需要发脾气,你只需要听话就可以了。所以听话成为评价孩子好坏的最主要的一个标准。 因此你怎么可能有自我的价值感,怎么可能有自我的资格感呢?你只是需要做一个听话的人而已。所以总有人比你更重要,总有人比你更有资格去判断这种价值,判断对错。但是那个人不是你。道德和正确的判断权在那些大人、权威的手里。 当这样的模式形成以后,你从小到大,过去的十几二十年都是这样子的,都需要看别人的眼色、听别人的号令、遵循别人的判断而成长。那么当你长大后,你怎么可能突如其来地改变?你怎么可能突然变得有勇气、有力量?你怎么可能走上自己想要走的路?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不能不允许孩子生气。适当引导即可。
-
批评会用一种非常隐蔽的方式渗透到我们的思维里面。比如说今天出门天气不好,下雨,你觉得很烦。你开车去上班,堵车让你心烦意乱。你居住的城市今天雾霾又爆表了,你看着灰蒙蒙的天空心情非常差。一进公司就碰到了你的老板,你一天的计划都被打乱了……虽然都是一些小细节,每一个念头都很细微,但它们其实都是你的一些情绪能量,都在进一步地强化你的情绪和行为模式。 转换情绪模式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你每次遇到一个想要批评、想要抱怨、想要愤怒、想要发泄的症状,你就感谢它。例如,今天要上班,但是突然下雨了,可以说谢天谢地,还好不是下暴雨,还好今天下雨我带伞了…… 开车遇上堵车,动也动不了,可以感激:太好了,我可以多听一会儿广播,我可以在车上多躲一会儿…… 一进公司看见讨厌的老板——你要转化你的念头,可以说:太感谢了,连这样一个老板都可以赏识我,给我工作…… 去食堂吃饭,排队很长,也可以感谢:谢天谢地,有那么多的人吃饭,说明今天的菜是比较新鲜的。 …… 因此,当你想要切换你的频道、你情绪的频率,任何事情都有值得感谢的方面。 当你转换视角,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上无论怎样的情况,都是可以感谢的。起码你可以看见我们生活在一个发达的社会,没有生活在战乱里,没有生活在动荡的年代,我们并没有住在智人祖先的洞穴和茅草棚里。 我们真是太幸运了,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 当你把现在焦虑的事情放在时代这个大背景下,你会发现你现在焦虑的事情根本就不值得焦虑。为什么?因为这是你头脑的策略,你在头脑里输入了怎样的框架和背景,它就会产生怎样的意义。 但是这个方法并不是说你赞美了,世界就完全变了,而是要运用这个方式作为一个强化你头脑的策略
-
对于有些人来说,激怒别人、自己来扮演受害者的游戏,就像成瘾一样停不下来。对待这种人,我们要理解他的内心剧情,坚决不上套,也就是:不愤怒,不配合演出。假如你没有被激怒,他会变本加厉,说更难听的话来刺激你,一定要让你爆发。而如果你足够强大,就是不爆发,他最终自己就会暴怒起来。“受害者”游戏在你这里演不下去,他也就不会再时常找你配合演出了。 被人激怒,是因为自己内心的剧情跟对方的投射匹配了,你认同了这个剧情,继而陷入了角色。如果不想被人激怒,就要有跳出剧情的能力。当你能看破所有剧情,任何人都无法激怒你。
-
米饭实验 讲一个关于米饭实验的故事。你也可以去尝试一下。 米饭实验很简单,就是找三个一模一样的、干净的透明玻璃罐子,透明的玻璃罐可以协助你更好地观察,然后三个罐子里面装上熟的、摊凉的米饭。保持罐子是盖着的,不要打开,放在同样的环境下。你可以在三个罐子上面分别贴上纸条。第一个罐子上贴的是“我爱你”,第二个罐子上贴“我恨你”,第三个罐子你可以不贴纸条或者贴张空白纸条作为对比。 然后你每天就是把罐子拿出来,对写有“我爱你”的罐子全身心地去表达你的爱意,你可以和它说话,说“我爱你,你好美,我好喜欢你,你真棒,你是最棒的”。然后把这个罐子再放回去。然后你拿出第二个写着“我恨你”的罐子,然后对它说“我恨你,我恨死你了,我要杀了你,你太丑陋了,你是最恶心的,我把所有的怨恨都发泄到你的身上,我诅咒你”。 第三个贴了空白纸条或者不贴纸条的罐子,你不需要去管它,放在那就可以。 你每天讲一次也可以,讲两次也可以。但是确保一点就是你去对米饭说话的时候,你的情绪是相当强烈的。恨的时候要做到百分之百地恨,爱的时候做到百分之百去爱。 过七天以后打开罐子去闻,你会发现令人恐惧的事实:写着“我爱你”的罐子里,米饭虽然发霉长绿毛了,但是打开以后,它却是一种清香的酒酿味道。写着“我恨你”的罐子里的米饭很奇怪,它虽然没有长毛,还是白白的,但它有点发煳,打开来是一种恶臭味。 这个实验听上去耸人听闻、一点都不科学。我当时也觉得这个实验一点都不科学,才去实践,看看它到底有多么不科学。如果你非常怀疑这个实验,你回去自己做一下。如果你很相信这个实验,你也回去验证一下。 做完这个实验,我觉得太惊讶了。很多人很难接受这样的结果,认为不可能。但是这个实验我们已经重复了上百次不止,很多小朋友在家都能够进行验证。当然也可以把米饭换成苹果、草莓之类的进行验证,但是我觉得米饭的取样比较标准化,不像水果、花朵可能每个个体的差异度很大。原来我们的情绪能量的威力是如此的强,而且有效。所以从那以后,我就非常小心自己所有的起心动念,自己每天情绪的状态。 我到底是处在一种好的情绪当中,还是每天释放的是怨恨、埋怨、责怪、抱怨呢?你去看一看,练一练。当你练习了以后,你会发现米饭真的会因为你的情绪而有变化,这个时候你会有触动,就看你平时把自己当成了“哪一碗饭”。 可见,情绪能量会对一碗米饭产生实质性的物理变化和作用,也同样会影响你的身体和你的命运
-
一个自信的孩子,在社交、自我评价等方面有更加优异的表现,面对困境解决问题的勇气也能越来越强。 父母都想养育内心强大、自信的孩子。自信的孩子在人群中非常出挑,笑容阳光,落落大方。但其实自信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从小培养起来的。 斯科特·派克也曾在《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写道: “自信须从幼年培养,不然成年后再作补救,往往事倍功半”。 谈到如何建立孩子的自信,那会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
如果孩子学习很努力,但是没有信心,总担心考试考不好,奇怪的是,越担心,就越会考不好。这是一种自我的强迫。当他觉得担心的时候,他的念头和信念就会告诉他:考试很危险,会考不好。他的情绪中就产生了焦虑,记忆里也会调出之前考不好的例子,对未来的期待也是考不好,最终导致考试失利。 那么,聪明的父母应该怎样破解孩子的焦虑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他改变信念,改变期待,父母可以选择从改变身体感受入手。 对这个孩子说:“考试紧张很正常。所有的孩子考试都会紧张。为什么?因为考试很重要,大家会很紧张,不光你紧张,我也紧张过,很多人都紧张过,没有问题。” 第一点,你要让他明白紧张是被允许的,既然大家都紧张,那它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第二点,从身体的感受去切入,改变他的状态。告诉他:“紧张的时候,你需要做的就是放松你的呼吸和肩膀,紧张就会慢慢地消除,你会越来越放松。”这样就从一个负向的能量混合体,转变成一个正向的能量混合体。
-
一个家庭中,父母每天带着焦躁暴怒的能量,那么这个家庭的孩子不可能不受到影响。他在这样的情绪能量的土壤里生长,每天吸收这样的养分;如果一个家庭充满了快乐放松的能量,那么在这个家庭里面的成员就很愿意每天早点回来,因为这个能量场让他觉得舒服。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虽然说不出这个地方的能量到底好不好,但是他的直觉就能告诉他愿不愿意常待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