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萨提亚《当我真的愿意看见自己时》 当我真的愿意看见自己时 我可能还会痛 但已经不再抱怨 我深知 这痛 只因遇见真实的自己 曾经那个不懂爱的自己 透过痛 生命正在穿越和成长 这个痛 跟任何其他人无关 我接纳并祝福 生命里经过的每一个人 如果真的曾经相遇 无论是怎样的形式 必定都是一份礼物 当我真的愿意看见自己时 我可能还有伤 但我已不再盼人来疗伤 我深知 通过深入生命的实相 我自己能够疗愈一切的伤口 我不再 去索取别人的爱 当我能够疗愈自己 爱从我心里流出来 我知道 总会有一天 我也会成为爱本身 每一个经过我的人 都能够闻到慈悲的芬芳 当我真的愿意看见自己时 我可能还有梦 但已放下所有的评判 我看到 一切人和事 都只为成就我而来 一切的发生都是最好的安排 淬炼的生命才有品质的芳香 那些伤害过我的人 不过是在加持我的成长 我决定 从现在开始 除了我允许 没有人能够伤害我自己 当我真正愿意看见自己时 我或许还会有期待 但已放下所有执着 因果法则公平对待每一个人 果就在因里 种因无需问果 我看到 我正在学习 真正不自私的爱自己 在通往自己的路上 我发现已全然接纳一切的不完美 当我真正愿意看见自己时 我或许还有未知 但我已经愿意去面对 我深知 我的内在有一个真正的宇宙 生命里所有的智慧 都在里面蕴藏和发酵 我愿意 继续了解和发现未知的自己 不断与真实相遇 我知道 透过真正的了解自己 我会真正了解生命和了解宇宙的奥秘 当你只关注自己的行为时, 你就没有看见自己; 当你关注自己行为背后的意图时, 你就开始看自己了; 当你关心自己意图背面的需要和感受时, 你才真的看见自己了。 透过内心看见了自己的心灵真相, 这是你的生命和心相遇了, 爱自己就发生, 并开始在自己身上流动, 你整个人就和谐而平静! 这就是真爱的发生。
0 1
-
甜柠檬效应 在心理学中,甜柠檬效应是一种应对挫折的心理机制,通过提高现有目标的积极价值来减少内心的不安,从而达到心理平衡。这种现象在面对失败或挫折时尤为常见,个体通过调整心态,将不完美的现实转化为可接受的现实,从而保持心理上的平衡和满足感。 甜柠檬效应的概念来源于伊索寓言中的一个故事:一只狐狸没有找到可口的食物,只找到一只酸柠檬,但它却说:“这柠檬是甜的,正是我想吃的。”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当人们追求某个目标失败时,为了减少内心的失落和痛苦,往往会通过提高已有目标的积极价值来自我安慰,从而减轻心理上的负担。
-
萨提亚强调:人有着固定的生命力。我们的自我有没有价值、我们能否感觉到生存的意义,我们的内心是否平静、和谐以及喜乐,这一切,我们的内心是知道的,并且能感受得到。 如果我们为了讨好他人而压抑自己,你可能要付出的,是生命力的代价。 讨好的结果,只能让你获得眼前和谐和短暂的利益,你不愿意得罪眼前人,很可能你正在得罪更多的人,包括那些重要的人,还有你自己。
-
吵架看似是两个人在意识层面的争执,更是两个人的潜意识、人格、代际传承的深层次的较量。 吵架之前 花点心思观察对方 才能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1.评估对方目前是否有反思能力:如果对方进入了一种偏执状态,对于任何超出他们认知范围的内容,第一反应都是“你和我有差异,一定是你错了”,那这样的交流其实是没有意义的。 2.评估对方是不是“习惯性抬杠” :有些人喜欢用反对别人来体现自己的存在感,面对“杠精”,如果我们顺着对方的思路去辩解和争论,就会陷入一个死胡同,感觉到挫败和愤怒。相比于认真争论,建立自身边界、远离他们是一种更节省精力的方法。 3.无法沟通背后,可能是一个人的脆弱点:如果某个话题,或由此带来的某种感觉刚好触碰他敏感脆弱的点,通常人们会采取否认、逃避、隔离等防御机制来应对,以回避痛苦的感觉重现。 比起一次争吵,更重要的是,我们能把“看到和满足彼此的需求”,当成一件需要持续练习的事情。当“爱箱”足够满,吵架也可以是一件情感的调味剂。
-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黑色生命力”,指那些经受过巨大压力、逆境或创伤,渡过并幸存下来的人身上所展现出来的一种强大的力量,他们都曾独自穿越过一片黑暗森林,如同种子在土壤里独自扎根,在这段至暗时光,需要忍受各种委屈:辛苦不被认可、隐忍不被理解、真心不被接纳、付出没有结果。 凡是最终穿过这片黑暗沼泽地的人,才能真正看透人性和世间冷暖,野蛮生长,百炼成钢。
-
人不可能毫无理由地做任何一件事情。无论表面看起来多么漫不经心的行为,本质上都是趋利避害的必然结果。 内耗与强迫性思考也是如此,之所以我们沉溺于看似痛苦的反复思考与分析,是因为它能够迅捷地带我们一丝“安全感”,或者说它营造了一种“问题正在得以解决的”假象。
-
自恋型的父母可能会过度吹强调孩子的成就,为的是让家长自己得到认可,但他们其实对孩子本身关心甚少。 结果就是,这些孩子内化了这种想法,认为必须要一直取得成绩,这样才能被关注、有价值,这会导致他们无止尽地追求完美,总会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 这种养育方式会导致孩子产生一种匮乏感,对自己形成负面的认知,从而导致低自尊,成年以后也很难建立健康的关系。
-
无条件的爱,会教会孩子相信生命。 有边界的爱,会教会孩子尊重生命。
-
他的眼睛深蓝如海,仿佛能够让人沉浸在一片宁静的平静之中,遗忘一切烦恼与焦虑。 1810年,德国诗人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出版了《色彩理论》,这本书解释了他对色彩心理本质的看法。而早在公元前1500年,古埃及人就使用宝石反射的多彩阳光来治愈疾病。 色彩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如何感知、理解和反应不同颜色的心理学分支。它探讨了色彩对个体情绪、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影响。色彩心理学认为,颜色不仅是视觉上的感知,还可以产生情绪、情感和行为上的反应。虽然对颜色的感知有主观影响,但颜色的效果具有普遍意义。光谱中红色区域的颜色被称为暖色,包括红色、橙色和黄色。这些暖色唤起了从温暖和舒适到愤怒和敌意的各种情绪。光谱中蓝色一侧的颜色被称为冷色,包括蓝色、紫色和绿色。这些颜色通常被描述为平静,但也会让人感到悲伤或冷漠。通过研究色彩在文化、环境和个体差异下的作用,色彩心理学可以应用于广告、设计、心理治疗等领域,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情绪管理和沟通。
-
逻辑理性与历史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充分融合或许是指向未来的一种可能出路。当代科学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发展便是采用第三人称视角,将探究的方向从人的外部可观察行为转移到人内部“黑匣子”中心智的本质和认知过程,从而产生了研究大脑功能和机制问题的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 但两者慢慢地又都暴露出一种被人们批判为“离线”认知机制主义的局限性,它们使认知成为一种只是依赖于大脑神经、为认知而认知的孤立现象。 科学心理学试图摆脱这样的局限。最新的“具身认知”研究不再将心智(包括人类心智)视为脱离身体的东西,心智过程必须依赖于与外部环境相接触、相作用的身体过程。低级的感知活动是为了直接的行动,并在活动中得以增强和增进;而高级的认知过程(如记忆、思维、语言等)也是为了形成行动意向、行动规划和结果表象,并因行动结果而进化发展。认知的最终目的是指导有机体有效地行动,而有效的身体行动是为了个体和族群更好地生存和繁衍。
-
在这个充满竞争和压力的社会中,我们时常感到束缚和压抑。但只要我们学会像云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就能够摆脱这些束缚和压抑,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我们可以像云一样,不被外界所左右,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让我们学会像云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珍惜每一个时刻,追寻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在云的自由中,我们或许能够找到生活的真谛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