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时候缺爱,内心没有力量的人,长大后会造成怎样的性格缺陷? 他们终其生一都在追寻被别人认可和肯定,他们敏感多疑,内心脆弱,抗拒别人的好意。往往是自卑又自傲,善良又冷血,戒备心很重,骨子里不相信任何人。性格很容易变两成个极端,容易感动,也容易冷漠。 表面看上去他们很随和,不喜欢热闹,很难跟别人建立深厚的感情。内心永远跟人有距离感,别人一旦想靠近,他们就想退步。生活中,他们几乎从不跟人交心,很容易喜欢上别人,但是如果得到不回应,也很容易的放手,很少对情感过多的去纠缠,比你想象的更深情比你想像的凉薄。 他们大多数都是讨好型格人,过于顾及他人的感受和评价,对自己的感情需求通常很麻木。他们几乎没有很亲密的好闺蜜,他们喜欢独处,同时又希望从对方那里获得爱,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他们喜欢向外求索,但是他们潜意识又里觉得,没有人会无条件的爱自己。 看上去他们很独立,实则是没有办法不独立,因为他们很缺爱。从小乎几没有享受如何被爱,却要学会去爱别人,去理解别人,包容别人。他们内心时常充满恐惧感,很难正确的去面对别人的情绪,内心缺爱的人,自我价值感很低,凡事都要自己拼自己扛,很少依赖别人。 他们在收到礼物时,他的第一反应不是欣喜,而是如何回报。虽然收到礼物很开心,但他们内心,更多是的在想如何还礼。他们最怕的是欠人情债,甚至超负荷回报,可能在内心深处,他们既渴望被爱,又认为不配得到别人的喜欢,同时又非常惜珍这份爱!他们通常在矛盾欣喜内耗中去处理人际关系,终其一生都在寻找那个失丢的自我。 为父人母者,小时候一定要给孩子满满的安全感和爱,小时候缺爱的孩子,很多在性格上都会偏激,内心痛恨自己,长大后会本能的抗拒别人的好,对生活态度更多的是消极。 如果你生活中遇见这种人一定要温柔的对待他们!
0 0
-
战类型的人会无意识的受到一种信念的驱动,认为权力和控制可以带来安全感,减轻遗弃感,并牢牢抓住爱。被宠坏的孩子和没有得到足够限制的孩子(这种遗弃会造成一种独特的痛苦)可能会发展为战类型,还有一些模仿自恋型父母欺诈行为的孩子也有可能习惯性的做出战反应。许多战类型的孩子都是哥哥姐姐,他们会压迫年幼的弟弟和妹妹,就像他们的父母压迫他们一样。 战类型的人会学着用愤怒来回应他们的被遗弃感,他们中的许多人使用蔑视(一种混合了自恋是愤怒和厌恶的“毒药”)来羞辱和恐吓他人,迫使他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自恋者对待他人就像对待自己的附属品一样。 自认为有特权的战类型的人通常把他人当做自己喋喋不休的独白听众,还可能会把“被俘虏”的僵类型或讨好类型的人当做支配与臣服关系中的奴隶。战类型的人恶劣到极致时可能会发展出反社会型人格。愤怒狂式的自恋者,因向他人倾泻愤怒而臭名昭著,他们沉迷于这种宣泄的方式以释放情绪。但因为由此获得的安慰往往不会持续很久,所以他们会不断寻找下一次发泄怒气的机会,这种类型的自恋是一种纯粹的霸凌,而霸凌本身就能引发cptsd。 披着依赖外衣的自恋者:初见时,他会通过提问和探询来吸引你,让你觉得他对你很感兴趣,但在几分钟之后,一旦你上钩,他会突然像个演说家一样滔滔不绝,这类自恋者往往非常擅长使用连句,不给人任何插话的机会,甚至让你无法借口溜走,于是你成了被俘虏的听众,无法轻易逃脱。
-
许多战类型的人会通过愤怒而控制般的索取无条件的爱来疏远他人,从而避免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这种不切实际的要求即满足他们未被满足的童年需求,降低了他们与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可能性。此外,一些战类型的人会自欺欺人的相信自己是完美的,只要求对方做出改进,这种防御性的信念使他们自认为有权将关系中的问题完全归咎于他们的伴侣或朋友。 许多逃类型的人会永远保持忙碌和勤奋的状态,从而避免自己被更深层次的关系触发。其中一些人会过度努力,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变得足够完美,从而值得被爱。逃类型的人很难展现自己不完美的一面。 许多僵类型的人会躲在自己的房间和幻想中,并深信人际交往对自己毫无意义,不过有些僵类型的人没有因为可怕的童年忽视或虐待而完全放弃人际关系,这些人倾向于在网络中发展人际关系,他们可以在家里安全的维持这种关系,并安按照自己的意愿控制接触次数。 许多讨好类型的人几乎从不展现自己,以避免情感投入和可能产生的失望,他们躲在“对他人有帮助”的表象背后,对他人过度倾听,过度取悦或过度服务。在亲密关系中,他们过度关注伴侣,认为这样就不必冒险暴露真正的自己并遭到更强烈的拒绝。
-
和生活中的大多事物一样,cptsd也有轻重之分,cptsd的轻重程度具有连续性,从轻度神经官能症到精神病,从高功能到无功能不能都包含其中。其严重程度可以涵盖从长时间不再闪回,到大部分时间完全处于可怕的闪回之中。其功能状态也涵盖了从日益充满活力的成长状态度,到勉强求生的失能状态。而疗愈的进展体现为,闪回变得更容易控制,以及更频繁的对生活感到满意。否认童年被情感遗弃对自己造成的创伤性影响,会严重阻碍幸存者疗愈的进程。在童年时期持续的情感忽视通常会使我们产生压倒性恐惧。羞耻和空虚感,成年后我们可能会不断的闪回至这种混杂的被遗弃感中。若要康复,我们必须认识到恐惧,羞耻和抑郁是缺爱童年留下的阴影。如果缺乏这样的认知,那种根本的未被满足的对抚慰性人际关系的需求将会使我们束缚在无限 无谓的痛苦之中。对抗否认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孩子很想相信父母,爱自己,关心自己。因此他们会否认这些恶劣的忽视和虐待,或者将其最小化。情绪智力和与其紧密相关的关系智力都会因父母的情感遗弃而陷入发展停滞。这些孩子从来不知道与他人建立健康的关系可以带来抚慰和充实感,而他们接受爱与关怀并从中受益的能力也往往处于休眠状态,并未得到发展。在这些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从来没有人为他们树立过榜样,并教他们如何在重要的关系中适当的管理正常出现的情绪,这使得他们在愤怒,悲伤和恐惧方面的功能性情绪,智力也陷入发展停滞状态。
-
躯体虐待和性虐待通常是儿童所经历的最常见的创伤,特别是当这些虐待持续发生的时候,然而在使人患上cptsd的家庭中,许多同样会造成创伤的行为却未被注意到,比如情绪和言语层面的虐待行为,这往往是因为躯体虐待比言语及情绪上的虐待更为明显。而情感创伤导致儿童患上cptsd的情况并不少于身体创伤。许多遭受童年创伤的幸存者都没有意识到言语虐待和情绪虐待会造成创伤,他们也不会去承认这些行为对心灵的伤害,从未准确的将当下的痛苦归咎于这些行为。而当他们试图承认那些伤害时,通常会被这样的想法所蒙蔽,与那些通常被殴打的小孩儿我的遭遇相比不算什么,他们比我们惨多了等等,这样就把对应的行为最小化了,而去最小化是一种对抗否认的重要方法,可以破解幸存者故意淡化童年创伤的防御机制。去最小化是一个对抗否认的重要方法,它可以破解幸存者故意淡化童年创伤的防御机制,对童年创伤的影响去最小化是一个持续终生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像剥开一个光滑辛辣的洋葱,对一些人来说,洋葱的最外层是躯体层面的虐待,如性虐待或过度体罚,里面的几层是言语精神和情绪层面的虐待,核心层则是言语精神和情绪层面的忽视。持续的批评会系统的摧毁我们的自尊,并最终内化为有毒的内在批判者,不断的将我们判定为有缺陷的存在。而最糟糕的是,轻蔑的言语充满了情绪毒素,会注入恐惧和毒性羞耻,进而使人不再寻求别人的注意,并且避免以任何引人注意的方式表达自己。用不了多久,Ta就不会再去寻求任何形式的帮助或联结。
-
仅情感忽视本身就会导致儿童自我遗弃并放弃塑造自我,他们这么做是为了保持与父母有联结的假象,保护自己免于失去这种脆弱的连接,但这通常需要自我放弃很多,例如放弃自尊,自信,自我关怀,自我利益和自我保护。此外,当孩子明白无法指望父母来保护自己不受外界危险和不公平待遇(来自家里的危险)时,其内在批判者的自危程序就会加剧,他们唯一的应对方式就是对可能出错的事情过度警惕,而他们的内在批判者为他们罗列了许多可能发生的灾难,特别是被那些媒体生动描绘过的灾难。 而在这样的忽视下,孩子的意识最终会被极端化和灾难化想象所淹没。这会导致孩子不断的在脑内预演恐怖的场景,徒劳的为最坏的情况做好准备。在这个过程中,cptsd症状伴随着过度的压力和毒性羞耻感开始出现,并且会被许多平时无害的刺激因素触发。 这些刺激因素主要是除父母外的其他人特别是陌生人或者隐约让孩子想起父母的人,久而久之内在批判者会认为其他所有人都是危险的,只要有陌生人或不了解的人进入视野,就会自动触发战逃僵或讨好反应。 这种人很危险的意识通常会演变为社交焦虑,而社交焦虑是cptsd的常见症状,严重时会发展为社交恐惧症或广场恐惧症。其实广场恐惧症很少是出于对开放空间的恐惧,相反它其实是一种变相的社交恐惧症,其本质是因为怕遇到人而恐惧外出。
-
被情感遗弃的孩子往往会把所有人都视为危险的存在,无论是别人的善良,慷慨还是向他们投来的爱意,都会被他们在潜意识中视为威胁而予以排斥,他们会不自觉的担心自己在暂时骗得他人的喜欢后,一旦社交完美主义不可避免的失败,并暴露出自己其实毫无价值时,那本不应得的爱的奖励就会消失。而当这种情况真的出现时,他们就会陷入更深的混杂的被遗弃感中。
-
了解父母在养育和保护你的责任中的失职,是疗愈过程中的重中之重,一种非常有益的方法是,将情绪闪回看作是童年的自己发来的一条信息,你需要做的是从中了解父母是如何拒绝你的,当你充分结构了自己对情绪虐待和情感遗弃的否认,你通常就会对童年的自己产生真正的同情,而这种自我同情会为你提供童年时不曾有过的体验,即在痛苦的情绪中得到安抚,而非蔑视或忽视,从而缓解被情感遗弃的感受,并帮助你纠正自我遗弃这一童年生存习惯,这可以进一步的激励你去识别和解决各种虐待或忽视。在情绪闪回的当下意识到自己此时的困惑和无望的感受,是在情绪方面重新经历童年的创伤,这往往能驱散闪回,这一过程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可以产生保护童年自我和当下自我的冲动,并启动解决闪回问题的流程。
-
童年时得到足够好的抚育的人在成年后面对危险能够做出健康灵活的应对,恰当的使用4f反应。他们能健康的使用战反应,帮助自己确立合适的界限,保持自信果敢以及必要时为自己提供积极的自我保护。他们能恰当的使用逃反应,能在意识到对抗会加剧危险时及时撤退和逃脱。如果进一步的行动或抵抗只会徒劳无功或使得其反,他们可以适当的僵住,放弃挣扎。此外僵反应有时是我们面对危险时的第一反应,它能让我们通过静止,沉默和伪装来争取时间,评估风险,并决定接下来的最佳选择是战,逃,继续僵还是讨好。最后他们能够以不卑躬屈膝的方式进行讨好,并且欣然的倾听,协助和妥协。正如他们能够主张和表达自我,提出自己的需求权利和观点。童年遭受的虐待或忽视形式,出生排行,遗传因素等差异会导致不同的人倾向于特定的4f反应生存策略。这些从小发展的策略是为了阻止,避免或减轻进一步的创伤。战类型的人会发展出一种类似自恋的防御模式,逃类型的人会发展出一种类似强迫症的防御模式,僵类型的人会发展出一种类似解离的防御模式,讨好类型的人会发展出一种类似于关系依赖性的防御模式。那些在童年反复遭受创伤的人,往往会过度依赖4f反应中的一两种反应来求生,固着于任何一种4f反应,不仅会降低对其他反应的使用能力,还会严重损害全然放松的能力,将我们禁锢在狭隘贫乏的人生体验中。习惯性的4f防御反应,有助于我们不去关注内在批判者的唠叨声和它引起的痛苦感受。但是对4f反应的过度关注,则会使我们对过去未解决的创伤缺乏觉察,也会对自己当下因疏离感而产生的痛苦感到迟钝。
-
情感忽视是造成cptsd的核心伤害,其核心是对大量情感忽视所造成的伤害最小化,当我们真正感受并理解了在情感上被遗弃的巨大破坏性时,我们的疗愈就会获得质的飞跃。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照顾,会使孩子产生巨大的空虚感,对生活感到痛苦,恐惧。因为儿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无助,无助和无力的,当他们感到无人可依靠时就会感到害怕,痛苦和沮丧。成年幸存者受到的持续性焦虑,其实多是这种仍在持续作痛的恐惧,而这种恐惧就源于曾经可怕的被遗弃经历。许多幸存者从未发现并疗愈这一层面的创伤,因为他们把自己的痛苦过度归咎于显性虐待,而从未触及情感遗弃这一核心问题。在情感忽视的环境中长大,如同父母的温暖和关爱,之前外有一个坚硬的围栏,而孩子只能在围栏外接近脱水,情感忽视使孩子感受到自己没有价值,不会被爱,充满了痛苦的空虚感,这会使他们产生一种饥渴感,这种感觉深深啃噬他们的内心,使他们疯狂的想要得到他人的温暖和安慰。
-
人类的感受往往自相矛盾,并经常在两种相反的极端情感之间摇摆,因此情绪在各种极端情感之间发生不可预知的变化是非常正常的,也就是说人的情绪会在快乐与悲伤,热情与沮丧,爱与恨,信任与怀疑,勇敢与恐惧,宽容与责备等极端情感之间变化,这是非常正常的,也是非常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