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春期抑郁症有三个特点。 第一,在青少年抑郁中最常见的模式,是非典型抑郁症,虽然抑郁,但有时会反弹,看起来很正常,自我感觉也良好,因此容易被孩子和父母忽略,耽误了诊断和治疗。 第二,女生患抑郁症的比例是男生的两到三倍。我会在后续章节作详细描述。 第三,孩子在情绪上经常表现为暴躁、易怒,而非悲伤。当父母看到孩子低落、伤感时,比较容易警觉孩子是否患抑郁症,但是看到孩子动不动心烦发火、暴跳如雷、霸道不讲理时,容易认为孩子是性格不好、不讲礼貌、不尊重人,而不会联想到抑郁症。 青春期抑郁症的显著症状是易怒。如果除了易怒之外,还伴有丧失兴趣与快感及其他抑郁症状,那么哪怕没有明显的抑郁情绪,也符合抑郁症诊断
0 2
-
人生认知四大阶段 【愚昧】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崩溃】知道自己不知道 【成长】知道自己知道 【智慧】不知道自己知道
-
人生两件大事:1、找到一个在这个世界上最喜欢的事,具有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2、找到一个人,在精神上和情感上特别契合,能一起向前走,迸发出精神力量,能够产生1+1>2 的效果。周末愉快亲爱的们[太阳]
-
心理学上说,人看到的世界,是自己内心的折射。根据美国心理学教授大卫·霍金斯提出的“能量层级”理论,我们可以知道:能量层级低的父母,内心被焦虑、内耗与烦躁所挤占,心理能量被消耗不足,所以容易将自己的负能量投射在孩子身上,故而总在挑剔、愤怒。而能量层级高的父母,精神充实,身心愉悦,因此看待孩子时,态度自然更加宽容与欣赏。一个家庭中,父母的能量状态,往往决定了他看到一个什么模样的孩子。 因为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意,就对孩子过高期待,所以才总觉得孩子不够好、不够努力,不断放大问题,如临大敌。因为自身的能量太低,缺乏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足够的内在力量,所以才一直聚焦在孩子的问题上,觉得孩子一无是处,哪哪都是毛病。 同样是孩子把玩具散落一地,父母若工作不顺回到家,会忍不住怒火中烧,对孩子咆哮;但若是股票涨停、心情很棒的一天,却反而觉得孩子淘气地可爱,忍不住给他一个爱的抱抱。这背后,孩子本身并未改变,改变的是父母的心境与能量。所以啊,当你看孩子哪哪都不顺眼时,不妨多想想,真的是孩子满身问题,还是你只能看到孩子的问题。
-
比如我们用一个新的语言框架,它叫作“如果框架”。在“如果框架”里,我们不去讨论“我不想在这个问题里,我不想焦虑,我不想愤怒,不想悲伤”,我们问的是“如果”,是直接到达未来的问题。“如果我放下了这个念头,我会怎样?”“如果我现在能够放松,我会体验到什么?”“如果我现在解决了这个问题,那我会是怎样做到的?”…… 这个“如果框架”是根据我们大脑的策略来设计的,它直接进入新的假设,直接去经历新的神经经验。我们不再讨论到底能不能做到,如何能做到,谁来帮我们做到,而是讨论“如果做到了会发生什么?”
-
情感的流动,是很玄的东西,可说是一种默契,也可说是一种心领神会。如果要说非常多话,或是不断解释,才能被另一个人所理解、所懂得,人的情感流向,似乎就碰到了阻碍。若是再怎么努力也流不过去了,像是被铜墙铁壁堵住,只能停滞,那么,情感的流动,也会渐渐慢下来,甚至自然而然地不再流向此处。
-
自我价值感低会引起常见的问题 第一是内在的冲突——觉得自己不够好,没有能力,内在有一种很深的羞耻感,不爱自己,对自己不满意,讨厌自己,憎恨自己,觉得自己没有力量,没有自信,自卑。 这些自我冲突会让你觉得自己不够完美,自己没有资格获得好运气,好的事情也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当我们的内在处在这样的能量和情绪状态下,我们会吸引来那些不好的事情的发生。 总是会担心别人的批评和批判,希望自己做事完美,但是没有人是完美的,我们要告诉自己内在的潜意识的部分,很多时候我们是可以允许自己不完美的,允许自己犯错,这样你做事才不会带着紧张,而是带着喜悦。 所以如果你认为你自己的内在还是不够好,没有价值,没有资格获得幸福、快乐和金钱,那么,你想象的这样的事情就会发生,你的确得不到幸福,的确会吸引来那些伤害你的人,的确会损失掉金钱。 第二,自我价值感低的人不敢表达愤怒,总是压抑自己的情绪。因为他们会顾及别人的眼神,他们很难开口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意见,每次总是忍让,哪怕被人欺骗,他们也很难有勇气去拆穿。他们做得更多的是宁可委屈自己而去相信对方,哪怕他明明知道对方是个骗子,也愿意调整自己,相信对方。 第三,害怕各种各样的冲突,因为内在没有力量,不知道怎样去和对方平等地相处,所以很害怕冲突。尽可能地逃避和避免矛盾,害怕愤怒的人,根本没有办法应对。
-
做孩子生命的陪伴者、协助者、跟随者。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帮助,但是每个人都需要理解和爱!
-
父母应该允许孩子生气 在很多父母的眼里,小孩子生气是非常不好的一件事情。首先,在他们看来这意味着没礼貌;其次,不可控,这是个坏习惯、坏脾气。但是他们不知道,在你小时候,生气是建立自我的过程。 什么意见都和你一样,什么都听你的,那不是自我,而是附庸。当意见不一样的时候就产生了控制权的争夺,就需要用愤怒来表达我们的界限,表达我的主权和控制的这种情绪。 但是在很多人童年的时候,这些表达愤怒、表达拒绝、表达不一样的需求被压制下来了。很多人倾向于做一个乖乖的孩子、完美的孩子,很多女生也被要求要知书达理,不需要发脾气,你只需要听话就可以了。所以听话成为评价孩子好坏的最主要的一个标准。 因此你怎么可能有自我的价值感,怎么可能有自我的资格感呢?你只是需要做一个听话的人而已。所以总有人比你更重要,总有人比你更有资格去判断这种价值,判断对错。但是那个人不是你。道德和正确的判断权在那些大人、权威的手里。 当这样的模式形成以后,你从小到大,过去的十几二十年都是这样子的,都需要看别人的眼色、听别人的号令、遵循别人的判断而成长。那么当你长大后,你怎么可能突如其来地改变?你怎么可能突然变得有勇气、有力量?你怎么可能走上自己想要走的路?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不能不允许孩子生气。适当引导即可。
-
批评会用一种非常隐蔽的方式渗透到我们的思维里面。比如说今天出门天气不好,下雨,你觉得很烦。你开车去上班,堵车让你心烦意乱。你居住的城市今天雾霾又爆表了,你看着灰蒙蒙的天空心情非常差。一进公司就碰到了你的老板,你一天的计划都被打乱了……虽然都是一些小细节,每一个念头都很细微,但它们其实都是你的一些情绪能量,都在进一步地强化你的情绪和行为模式。 转换情绪模式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你每次遇到一个想要批评、想要抱怨、想要愤怒、想要发泄的症状,你就感谢它。例如,今天要上班,但是突然下雨了,可以说谢天谢地,还好不是下暴雨,还好今天下雨我带伞了…… 开车遇上堵车,动也动不了,可以感激:太好了,我可以多听一会儿广播,我可以在车上多躲一会儿…… 一进公司看见讨厌的老板——你要转化你的念头,可以说:太感谢了,连这样一个老板都可以赏识我,给我工作…… 去食堂吃饭,排队很长,也可以感谢:谢天谢地,有那么多的人吃饭,说明今天的菜是比较新鲜的。 …… 因此,当你想要切换你的频道、你情绪的频率,任何事情都有值得感谢的方面。 当你转换视角,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上无论怎样的情况,都是可以感谢的。起码你可以看见我们生活在一个发达的社会,没有生活在战乱里,没有生活在动荡的年代,我们并没有住在智人祖先的洞穴和茅草棚里。 我们真是太幸运了,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 当你把现在焦虑的事情放在时代这个大背景下,你会发现你现在焦虑的事情根本就不值得焦虑。为什么?因为这是你头脑的策略,你在头脑里输入了怎样的框架和背景,它就会产生怎样的意义。 但是这个方法并不是说你赞美了,世界就完全变了,而是要运用这个方式作为一个强化你头脑的策略
-
对于有些人来说,激怒别人、自己来扮演受害者的游戏,就像成瘾一样停不下来。对待这种人,我们要理解他的内心剧情,坚决不上套,也就是:不愤怒,不配合演出。假如你没有被激怒,他会变本加厉,说更难听的话来刺激你,一定要让你爆发。而如果你足够强大,就是不爆发,他最终自己就会暴怒起来。“受害者”游戏在你这里演不下去,他也就不会再时常找你配合演出了。 被人激怒,是因为自己内心的剧情跟对方的投射匹配了,你认同了这个剧情,继而陷入了角色。如果不想被人激怒,就要有跳出剧情的能力。当你能看破所有剧情,任何人都无法激怒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