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有孩子心理特征
0 2
-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的爱情理论,认为爱情由三个基本成分组成:激情、亲密和承诺。激情是爱情中的性欲成分,是情绪上的着迷;亲密是指在爱情关系中能够引起的温暖体验;承诺指维持关系的决定期许或担保。这三种成分构成了喜欢式爱情、迷恋式爱情、空洞式爱情、浪漫式爱情、伴侣式爱情、愚蠢式爱情以及完美式爱情
-
睡眠瘫痪症,又被俗称为“鬼压床”,是一种约6.2%的人会遇到的睡眠障碍疾病,并且经常发生在入睡阶段和即将觉醒的过程中。此病疾发生在14岁至30岁的青少年及成年人较为常见,并且遗传性风险较高,2个存在明显家族形式的家庭的3~4代存在睡眠瘫痪的病例。研究提示,失眠、焦虑、精神疾病等因素,综合着饮酒和吸毒,以及遗传因素可能导致睡眠瘫痪症的发生。
-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一个由社会学家罗伯特·K·默顿(Robert K. Merton)于20世纪中期提出的概念,其名称来源于《圣经》中的《马太福音》耶稣说的“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一概念描述了一种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即优势往往会产生更多的优势。
-
假性分手 :顾名思义就是不是真的想分手,提出分手其实只是一种手段,一种筹码 比如很多人在相处中提出分手其实只是想让对方妥协,或者想让对方来关心自己,获得情绪价值和安全感
-
真性分手:顾名思义就是对方真的对你完全死心没有感觉,经过慎重考虑,想尽快结束这段关系,真心地想要离开你,过自己新的生活。 很多人在这时候,出自于对失去这段关系的痛苦和恐惧与才知道原来对方是如此重要,做出各种死缠烂打,却被对方封锁,感受极大痛苦。 虽然说真性分手的复合难度很大,但正因为你采取了猛追不放、死缠烂打等错误方法,才可能导致了本来有可能的那一丝希望也被破灭了。
-
择偶复制效应(Mate Copying)是指在择偶过程中,个体倾向于选择那些已经被其他同性个体选择过的对象。这一现象最早在动物研究中被发现,随后在人类社会中也有类似的发现。
-
新脑(大脑新皮层)——灵长动物脑——理性脑 新大脑,即通常所说的大脑最外面皮层,分为对称的两部分,即常说的左右脑,均包含四个部份----额叶脑区(Frontal Lobe)、顶叶脑区(Parietal Lobe)、枕叶脑区(Occipital Lobe)、颞叶脑区(Temporal Lobe)。它包围覆盖着整个旧脑边缘系统的上面和一部份的原始脑,形成裸视下大脑的最显着部位,几乎占据了目前人类全脑重量的八成左右,是神经细胞集中的大本营。原来与嗅觉相关的旧皮层只有薄薄的两层皮质,而新皮层多达六层,皮层内存在着柱状结构,有利于相似神经元的集中,有利于皮层功能的分化和定位。新大脑是最后进化演化的部份,大约在数百万年前由灵长类猿猴持续演化而成。猿猴、海豚、鲸鱼亦有之,但以人类的发育最为完全,所占全脑的比例亦最大。
-
原始脑——爬虫脑——本能脑 原始脑,包括脑干(桥脑与延脑) 、基底核与网状系统等最核心的脑区。环绕脊髓上端的脑干是大脑最古老和最小的部位,是脊髓的延伸,大约在距今二亿到三亿年前已演化形成。其演化程度相似于史前时代进化了数百万年爬虫类的脑,在较低的生命形态例如蜥蜴、鳄鱼和鸟类中同样发现它,经常被称为“爬虫脑”,属于由本能所趋动的脑。原始脑的作用是维持人体的基本生存功能,控制生命的功能和身体生长过程、器官新陈代谢、维持生命生存的总体水平,例如“心跳速度与心律、脸部表情、肠功能、血液循环、血压、体温调节、呼吸速度、自律系统、对抗机制、睡眠、平衡、早期感觉系统”等原始功能行为,满足最基本的需要,例如生存、身体维护、积蓄、统治、打扮和交配等,包括原始心理保护机制:爱、恨、恐惧、性欲和支配情感。该部位不具思考或学习能力,而是类似预先设定的调节器,控制一些固定的反应—运动,确保身体维持生存所必须的动作与反应,属于无条件执行人的意志的执行脑。巴甫洛夫的动物条件反射就在此部分发生作用。例如当人处于愤怒时候是不受控制的,这种冲动是本能受制于爬虫脑,是不经过理智过程的。
-
六度分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理论。简单地说:“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
心锚效应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或情境下,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情感或情绪反应。这种反应通常与特定的记忆、经历或感受相关联,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心锚可以被视为一种特殊的条件反射,通过反复将某种刺激与特定的情绪状态关联起来,可以建立起一种心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