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5年,心理学家卡伦霍尼出版了她的代表作《我们内心的冲突》。在书中,卡伦霍尼提出人有三种基本的焦虑(冲突),分别是讨好倾向、攻击倾向和回避倾向。 讨好倾向源于孩子惧怕养育者而发展出来的生存策略。深层原因是害怕被抛弃,有讨好倾向的人毕生都在追求安全感。 有攻击倾向的人往往认为人生就是弱肉强食的角斗场,人性本恶,他人即是地狱,强权即是公理,追求赢是唯一的生存手段。 回避倾向往往在讨好与攻击他人无果之后,对他人彻底绝望,选择自我封闭,借以逃避人际冲突。 卡伦霍尼认为,三种基本焦虑在同一个人身上是共存的。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当我们很喜欢某家公司或某个职位时,最初我们往往会努力完善简历、认真准备面试,带着适度讨好的态度希望获得心仪的工作机会。但“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当我们自我感觉表现很好,但仍然没有能够获得面试官的认可时,我们内心的自我防御机制就会启动,除了反思自身的不足之外,我们在内心可能还会产生对原本心仪职位的攻击,产生诸如“这个工作虽然工作内容是我喜欢的,但薪资没有达到我的预期,就算面试成功了也不会很开心的”之类的想法。而在我们努力争取却未能成功的经历之后,我们往往也会回避再去二次投递争取这个职位,甚至在之后的求职过程中,这种挫败感也会长久地打击我们的自信心与积极性。
0 1
-
寻求心理咨询,我相信你已经鼓足了很大的勇气。 但在自我生活和关系问题上,我希望你也可以有足够改变的勇气。相信相信的力量!
-
如果我们不尊重孩子, 而只是以奖赏引诱他, 或以惩罚威吓他, 那么我们便是助长了他获得利益的观念和恐惧感。
-
如果你能观察自己而又不谴责你所看到的, 不去和别人比较, 不期望变得更美或更有品德; 如果你只是观察自己真实的样子, 并且随它而动, 然后你就会发现, 你能走到无穷远处。 而这个旅程是没有终点的, 这就是它的神秘、它的美。
-
生活本身就是一连串的丧失,但生活仍在继续,有时甚至还有很多欢乐。 周三,早安!
-
面对重要亲人离世,有时候还来不及告别,就开始了承担重要角色和义务,甚至强行长大,内心的哀伤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引发很多心理问题和躯体症状。
-
改变关系, 从尊重对方开始, 也更好的可以自我接纳。
-
成功有时候没有那么复杂,从模仿别人到成为自己:“发明”自己的系统。
-
三毛曾经说: 给自己时间,不要焦虑 一步一步来,一日一日过 请相信命运的韧性是惊人的 跟自己的心去合作 不要放弃对自己的爱护 当你聚焦自己, 奇迹就会发生。 你不需要用别人对待你的方式, 去决定你的价值。 与自己在一起, 所愿皆可实现。 所有的念头都有能量,故多生善念。 所有的语言都如同咒语,故应谨言。 愿你拾取能量,遇见美好。
-
无论是快乐还是悲伤,都应该允许孩子自由表达,不要过度解读,也不要被他们短暂的情绪所左右。孩子需要的不是我们的过度共情,而是如何控制情绪的能力。
-
情绪是一切问题的来源,不仅影响你的人际关系,更严重的会影响到你的健康。 关注表象背后的故事,让心灵可以更加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