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独处时感到寂寞,这说明你没有和你自己成为好朋友。” ——萨特
0 3
-
富有的力量是什么? 自从2019年我开始接触心理学并持续学习,慢慢发现自己由内而外潜移默化的产生了很多变化,内心越来越开阔,不再纠结于复杂现实中无法改变的人、事、物。知道每个个体的差异和独一无二的伟大存在,也发自内心的承认别人与自己观点不同是常态。当然,要完全做到这些并不容易,但隔三差五会多一份对自己内心的觉察和反思,慢慢领悟到心怀悲悯之心的含义。 心理学强调的重点是接纳自己,包括接纳自己的所有优缺点和不完美,与内心的自己和解。其实,每一个生命都可以在自己长大后把自己重新养一遍,自己用爱来弥补过去经历过的不同创伤。当我们愿意“爱自己”便可以重塑自己的人生脚本和人生剧本。让自己的身、心、灵都得到好好的滋养和疗愈。 所以,告别自己过去的成就和伤害,原谅自己有无知、愚昧、懦弱的一面。对自己一切的过往,均已旁观者而非参与者身份回视,接受当下的每一个变化和不确定。生命就是一场破茧成蝶的旅程。 也许你要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更多来自不同的体验和尝试。而人生的成败则体现在对结果的反馈中,无论成功和失败都是一种属于自己的经验。 活在当下不是揪着过去的痛苦不放,更不是抱着对未来的恐惧不舍,活在当下并感受当下才是富有的力量源泉。 做自己:回归真实的自己。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真实世界都是感官经验塑造出来的世界。一个人不可能改变或者操控另外一个人。很多事情都有三种以上的解决办法,人们普遍会为当下做出好的选择。 总的来说,改变自己都万分不容易,更不要奢望改变任何人。改变意味着需要勇敢、冒险、闯关和坚持。改变能让人生变得更丰富饱满。
-
七月你好,下半年你好。往事不回头,往后不将就;放下前半年重新再出发。 如果上半年有遗憾,那是下半年翻盘的跳板。优雅地告别,勇敢地迎接;可以不舍地回望,但选择砥砺向前。 伊坂幸太郎说:“你知道人类最大的武器是什么吗?是豁出去的决心。” ~~~学习小笔记~~~
-
蔡澜说:“人生的意义?吃得好一点,睡得好一点,多玩玩。”“快乐,就是没有‘但是’。”“是我玩这世界,不是这个世界玩我。” 读者留言问:好羡慕您的人生呀,请问您有没有孤独的时候,如果有的话,怎么度过呢? 蔡澜回答:读书。
-
化解猜疑,重塑亲密关系之间的信任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日常琐碎的鸡毛蒜皮,对伴侣产生怀疑。请问有办法化解么? 我们来看看下面这3个方法,也许会对您有帮助。 1.冷静地思考 当猜疑来袭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冷静下来,避免情绪化的反应。不要让情绪控制你的思维,而是要用理性去分析问题的真相。试着去理解伴侣的行为和动机,而不是一味地猜测和怀疑。通过冷静地思考和沟通,不仅能化解彼此潜在的猜疑和误会,还能增进彼此的理解和信任,让彼此的感情更加稳定。 2.推心置腹地沟通 沟通是化解猜疑的关键。推心置腹地沟通,就是与伴侣坦诚地交流你的感受和担忧,听取对方的解释和回应。通过沟通,你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此的想法和需求,从而建立更加坚实的信任基础。夫妻或伴侣之间通过推心置腹的沟通,不仅能化解误会,还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彼此的想法和感受。 3. 给予彼此自由的空间 信任是相互的,也是需要时间的。不要急于求成,给彼此一些时间和空间去成长和改变。相信对方的能力和品质,给予对方足够的信任和支持。尊重与信任并存,双方需要慢慢学会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收获,让彼此感情升温关系变得更和谐。 总之,信任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能力。当我们选择信任伴侣时,我们就已经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而当我们学会用理解和支持去建立信任时,我们的亲密关系也将变得更加美好和稳固。 ~~~亲密关系心理学笔记~~~
-
武志红老师说:一切美好事物!都是深度关系的产物。一个“懂”字,也是深度关系的产物之一。 “懂比爱更重要”这句话,不是对爱的否定,而是对爱的升华。在人际交往中,懂能让关系更顺畅融洽。 真正的改变,始于理解,终于慈悲。懂,能穿透误解的曙光,让爱生根。 在亲密关系的海洋中,要真正抵达彼岸,不是靠强行,而是彼此映照着星光,温柔同行。
-
读书,能带给我们什么? 赫尔曼·黑塞说:“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给你带来好运,但它们能让你悄悄地成为自己。” 读书,让我们在情绪里找到出口。 阅读,是对灵魂最深层次的滋养。 读书,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读书,为我们带来前行的力量。 在书籍里,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精神栖息地。 爱读书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爱读书的人心中自有一片天地。 ~~~读书小笔记~~~
-
因为有千万种不同的人,所以没有任何一个选择和一条道路适合所有人。 还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所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和脚步慢慢来,找到合适自己的路,一直朝前走下去…… 好的人生没有绝对的标准,我们只要选择好自己要走的路,让花成花,让树成树。就算是一颗小草也可以长成一遍绿色的大草原…… ~~~学习小笔记~~~
-
“叛逆”的本质是未被看见的需求 还记得我之前看过的《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奥斯卡提名影片,主角马修老师对待孩子的爱心、包容、平等,差异化教育,给我很深刻的印象。这部20年前的电影,放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思考:教育真正的本质是什么? 这部电影的核心主题是,教育与人性的三重奏。影片通过“池塘之底”寄宿学校的寓言,探讨了3个教育的深层命题。 马修的“爱的教育”尊重个体差异,让跑调的孩子当“乐谱架管理员”,接纳不同天赋; 以信任替代惩罚:学生刺伤校工后,马修要求他照顾伤者而非关禁闭,激发内疚与责任感; 唤醒自我价值:让学生写下梦想(“想当厨师”“工程师”等),重塑对未来的希望。 音乐或艺术作为救赎的力量和治愈力,合唱团成为情感宣泄的通道。五音不全的科宾在歌声中找到归属,孤僻的皮埃尔通过独唱重获自信。马修组建合唱团不为成名,这种非功利性教育让音乐成为“黑夜中的方向”,引导孩子们在压抑中看见光。 对现实教育的启示:“叛逆”的本质是未被看见的需求。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指出,青少年通过反抗叛逆寻找身份认同。 教育是“灵魂的雕刻”而非“流水线生产”。教师的角色:点燃火种,而非填满容器。主角马修老师以“试试看,总有可能”的信念点燃学生潜能。这种教育观呼应了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名言:“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育的本质不是驯服与规训,而是在尊重与爱中唤醒生命的自觉。——真正的教育,是让每一个人都有权利等待春天,传递希望。 ~~~学习笔记~~~
-
心理学家荣格说:“你连想改变别人的念头都不要有。你要学习像太阳一样,只是发出光和热。 每个人接收阳光的反应有所不同,有人觉得刺眼,有人觉得温暖,有人甚至会躲开阳光。 种子破土发芽前没有任何迹象,那是因为没有到那个时间点。 永远相信,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拯救者。”
-
蔡康永说:“真正的成长,需要先学会屏蔽噪音,静下心来倾听内心的声音,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但真正的“明白”,不是简单知道“我喜欢什么”,而是有勇气在纷繁声音中,依然能听见内心的鼓声,并为之负责。唯有先“明白”自己,我们才能走出属于自己的路,而非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