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男孩暴躁情绪、打骂行为的心理咨询案例
一、个人资料
张某,男性,12岁,小学五年级,体态适中,足月顺产,家族无精神病史,本人无重大疾病史,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常以打骂解决问题,未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测验。个人希望改变他的暴躁情绪和打骂行为。
心理测试结果如下:瑞文智力测验IQ为112。
二、主诉与个人陈述
主述:近四个月来心烦意乱,情绪暴躁,有打骂行为,难以控制情绪和行为,无安全感,时有委屈,独自落泪,希望摆脱。
个人陈述:张某从小与父亲的关系紧张,父亲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唯一的教育方式就是打和骂,导致孩子非常叛逆,经常与父亲对抗。到了四年级父母由于生意繁忙,没有时间管教,就托付给亲戚监护。而亲戚是一个性格非常暴躁、教育方式简单的人,打骂下跪是家常便饭,且程度剧烈。
近四个月来,张某心烦意乱,一直处于情绪暴躁状态。时常会有打骂行为,有时独自落泪,觉得很委屈,认为世界上没有人爱自己,没有安全感,觉得自己不是父亲亲生的,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认为只有打骂才能完成。父母根本不理解自己的内心感受,也不想跟父母说,遇到一点小事就爱发脾气。自己也知道不应该,可是控制不住,希望请咨询师帮助走出困境。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咨询师观察:求助者自幼身体健康,未患过严重疾病。谈吐自然,表情一般,叙述中会委屈的流泪。
父母反映:在家不服从管理,时常顶嘴,动不动就发脾气,从不和父母主动交谈,经常呆在自己的屋里。
老师反映:在校不愿学习,特别是英语,几乎是一题不做,对老师经常顶撞,对同学有过打骂行为。
四、评估与诊断
1、评估:根据求助者个人陈述、咨询师的观察和调查了解,该求助者智力水平正常,意识清晰,感知觉、记忆力正常,语言表达流利,思维条理。因父亲与亲戚暴力的管教行为引起情绪暴躁、打骂行为,自知力完整,有强烈的求助动机。病程为四个月。
2、对求助者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3、诊断依据:
(1)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意统一,主客观一致,个性稳定,有自知力,主动求治,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可排除精神病性障碍。
(2)引起严重心理问题的原因,是较为强烈、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父亲和监护亲戚的打骂使该求助者有着痛苦的情绪体验,如委屈、情绪暴躁、无安全感。病程为:四个月。遇到问题时,短暂的失去理性控制,采用打骂行为,自己知道不应该,但难以控制,对学习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有一定的泛化,将打骂方式映射到与同学交往时的问题解决上。
4、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性障碍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精神病性障碍的特点是求助者的知情意不统一,没有自知力,一般不主动求医,常常表现出幻觉、妄想、逻辑思维紊乱及行为异常等。而该求助者知情意统一,主客观一致,个性稳定,有自知力,主动求医,并且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性障碍。
(2)与一般心理问题相鉴别:一般心理问题的反应强度不强烈,不良情绪未泛化,对社会功能未造成影响,病程为三个月以内。而该求助者情绪有一定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了影响,病程为四个月。因此可以排除一般心理问题。
(3)与神经症相鉴别:神经症的心理冲突没有现实刺激和道德性质,冲突类型属于变形,而该求助者的心理冲突由现实刺激引起,有道德色彩,冲突类型为常形。根据许又新的评分标准,该求助者病程为四个月,评2分,精神痛苦程度,须靠别人的帮助才能摆脱,评2分,社会功能评1分,总分为5分。不属于神经症的取值范围,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
(4)与可疑性神经症相鉴别:心理冲突与现实处境没有关系,没有道德色彩,病程在3个月以内,痛苦程度难以摆脱,社会功能有一定的影响,内容泛化。本求助者心理冲突与现实处境有关,病程为四个月,因此排除可疑性神经症。
5、对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生物因素:12岁男孩。
(2)社会因素:父亲时常打骂,与父母的沟通交流少,老师同学对其不关注。
(3)心理行为方面的认知因素:有时觉得很委屈,认为世界上没有人爱自己,没有安全感,觉得自己不是父亲亲生的,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认为只有打骂才能完成。父母根本不理解自己的内心感受,也不想跟父母说,遇到一点小事就爱发脾气。对学习信心不足,特别是英语,导致不愿学习。
以上由生物因素、社会因素、认知因素引发的问题行为互为因果,相互交错,加重了他的负面情绪和行为表现。及时采取干预,选择可操作性强、目的性明确、时效性明显、三方可以接受的阳性强化法加以矫正,可以避免不良循环造成的进一步破坏。
五、咨询目标
根据咨询目标有效性的七项原则,与张某及其家人共同协商达成口头协议,初步确定:
1、近期目标
(1)减轻张某的暴躁情绪,减少打骂行为发生的次数。
(2)培养张某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心。
2、远期目标:促进张某心理健康和发展,完善其人格,充分实现他的潜能。
六、咨询方案
1、主要咨询方法和适用原理:
咨询方法:阳性强化法。
咨询原理: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行为是后天习得,并且认为一习得行为的持续,一定是被它的结果所强化。如果想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必须对其施加奖励;如果要消除某种行为,就得设法给予惩罚。这种以阳性强化为主,及时奖励正常行为,漠视或淡化异常行为的行为矫正方法,被方泛的适用于儿童行为问题矫治。
2、咨询过程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心理评估和诊断阶段: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收集资料,进行心理诊断、确定咨询目标;
第二阶段是咨询阶段:首先帮助求助者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其不合理的认知及不良的情绪,引导家长配合对求助者行为进行矫正;
第三阶段是巩固与结束阶段:使求助者把在咨询中学到的东西运用于今后的生活中,不断完善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七、咨询过程
(一)、咨询阶段大致分为:
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的建立阶段;
2、心理帮助阶段;
3、结束与巩固阶段。
(二)、具体咨询过程:
第一、二次咨询时间:2010年7月5日;2010年7月14日
1、咨询目的
(1)了解张某的基本情况:足月顺产,无疾病史,无心理咨询史和心理测验史;情绪暴躁,有打骂行为,主动需求帮助,病程四个月。
(2)建立良好的咨询的关系;
(3)确定张某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控制暴躁情绪和打骂行为;提高学习兴趣;
(4)进行咨询分析:初步诊断严重心理问题,属于行为方面,可采用阳性强化法。
2、咨询方法:会谈法、心理测验法
3、咨询过程:
(1)张某由父母陪同前来,张某在门口有迟疑,在父母的督促下才进入心理咨询室。说明张某有些阻抗,阻抗原因之一是担心解决不了问题。
(2)首先张某完成联合型瑞文智力测验,测验结果IQ为112,其智力水平处于中上聪明的类别,表明不存在智力问题。
(3)与父母了解其在家的情况,特别是张某在6岁前与父母的关系,知道了父亲的家庭教育方式方法不恰当,对待孩子的所犯错误唯一的方法就是打和骂,母亲对其关怀较少,与母亲的关系不亲密。
(4)与求助者进行摄入性谈话法,让张某的情绪得到充分释放。张某表示想改变现状但有时无法控制自己,愿意积极主动配合咨询师的工作。同时让父母知道孩子的内心需要,以及如何让孩子体会到家庭的温暖。
(5)综合各方面的原因对张某的不良情绪和行为问题做出初步分析,让一家三人都认识到张某行为问题的形成原因:
a、打骂的家庭教育方式,导致张某不良情绪和行为的映射形成。
b、张某从小缺少父母关爱,没有安全感,依附感不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少,不知道孩子的内心需求是什么。
c、对学习好的信心不足,导致不愿学习。
以上几种原因相互作用,形成张某目前的不良情绪和行为问题。
(6)布置家庭作业:
a、让张某用笔记本记录每天发怒的次数,要求张某学会克制,如果第二天发怒的次数比头一天少,父母将在笔记本上做好标注并给与表扬。
b、父母及时表扬张某的正常行为,漠视或淡化异常行为,父母每天与张某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目前情况,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第三、四次咨询时间:2010年7月22日;2010年8月2日
1、咨询目的:
(1)加深咨询师同求助者的关系;
(2)继续强化张某的正常行为,引导其向良好情绪和行为发展;
(3)改变张某对父母、解决问题、学习的看法,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自信心。
2、咨询方法:会谈法、阳性强化法
3、咨询过程:
(1)讨论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当张某想要发脾气或者打骂时,他仔细体会那种感觉,并有意识地压制,忍住不做。鼓励张某尽可能地延长忍耐时间,并记录每次忍耐的时间。然后将压下来的情绪用大喊或其他的运动的方式进行释放,要求张某尽量完全释放情绪,力求最大释放量,同时也记录每次释放的时间。如果求助者的忍耐时间延长、释放时间增加则给予实物奖励。经过如此多次正强化训练,求助者忍耐能力得以加强,暴躁情绪排空能力也有长进。由于上述两种能力的提高,使求助者增强了自信心,他充分意识到了自己的控制能力。同时,由于学会了忍耐和释放,两次释放间隔的时间得以延长。半个月后,求助者基本上不再发脾气或打骂。
(2)讨论父母对自己问题的态度的转变,以及自己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时内心变化情况:父母每天和自己一起看发怒次数记录本并作标注,当次数减少时,父母表扬自己,很温暖,有时会主动跟父母说话,觉得也不是很难,父亲的打骂次数减少了,母亲也比以前关注自己了,父亲还和自己比赛,看谁的发怒次数先为0,觉得父亲也不是那么可怕。
(3)讨论张某对学习的真实看法,逐步树立自己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随着发怒次数的减少,心情不是那么的烦躁,上课时开始注意听讲,有些个别的内容也能掌握,尝试着去问同学,同学不仅耐心的讲解,还主动要帮自己补课,很高兴,对学习有了一点儿兴趣和信心。
(4)家庭作业:
a、继续让张某用笔记本记录每天发怒的次数,同时记录每天感觉到开心的次数,如果开心次数有所增加。父母将给与实物奖励。
b、改善与同学的关系,按自己意愿与个别同学真心交友,力所能及帮助同学和班级做事情,完成一次,老师当众表扬。
c、树立学好课程的信心。
第五次咨询时间:2010年8月10日
1、咨询目的:
(1)巩固咨询效果;
(2)结束咨询。
2、咨询方法:会谈法、阳性强化法
3、咨询过程:
(1)检查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咨询所产生的效果:一天内发怒次数减少到2,开心次数增加至5,第一次一家三口出去吃饭,而且是自己一直想去的地方,父母要的都是自己爱吃的菜,同时给自己夹菜,感觉自己有了爱,回家的路上,主动挽着父母,第一次觉得有安全感。班级游泳比赛,主动报名参加,积极配合同学训练,并拿了奖,老师表扬了自己,还交了两个好朋友。
(2)继续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正确的评价自己的行为问题,增强自我心理平衡能力;继续观测自己的情绪变化,对照变化后的结果,对比哪种情况下,自己很快乐;情绪不好时,主动跟父母沟通,将自己的情绪说出,父母与自己共同梳理。
(3)咨询期间没有出现反复,咨询效果良好,基本结束咨询,做好咨询的回顾和总结,对张某的进步给予肯定,鼓励张某把学到的控制情绪方法运用到日常学习、生活中,用新的情绪和行为来作为指导今后学习与生活。
八、咨询效果评估
1、张某本人和他人的评价
(1)张某自述:暴躁情绪得到控制,学习兴趣和成绩上也有一定的改善。
(2)张某老师的评估:张某的不良情绪和行为有了很大的改善,学习兴趣和成绩也有一点提高。
(3)张某父母的评价:张某在家的情绪暴躁的次数有了很大的下降,行为习惯也有一定的好转,沟通次数增加,家庭内的笑声多了,一家三口的关系有所改善,开始注意孩子的变化,共同解决问题,不再相互抱怨,打骂行为没有再次发生。
2、咨询师的评估:经过回访调查,张某没有出现反复的情况,暴躁情绪和打骂行为基本消除,开心次数增加,学习方面单元测验及格率达到70%,张某与父母的关系得到缓解,家庭气氛基本和谐,咨询效果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给力专家平台(http://www.geilizhuanjia.com/)
二级心理咨询师 李丽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