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旦被评价或被帖标签,再对这个人的认识就会有局限
原创首发

人一旦被评价或被帖标签,再对这个人的认识就会有局限

2017-03-02
2896 17

上个星期天,我被朋友(湖北阳明心理研究院的副院长)梁老师邀约去参加学习湖北省心理卫生协会主办的学术年会。因为太远,本来是不想去的,但看到通知里面有港台和大陆的很多知名心理学教授的演讲,尤其有武志红(他的几本著作都是我看过并在学习的书籍)老师在,读他的书,我很受益,想见见他本人的风采。所以一大早就赶往汉口香格里拉大酒店(年会在那里举办)。但很遗憾,武志红老师的演讲安排在星期六,星期天没有他的演讲,当时同去的易老师开玩笑说我这么崇拜他,可以去找他交朋友,因为他也单身,而且他很单纯,易老师说我也很单纯。听到易老师这样的评价,当时我内心沾沾自喜(声明一下,我不崇拜任何人,我只是喜欢他写的书和文章,就像我还喜欢其他很多人的书籍一样)。我的沾沾自喜来自我对“单纯”这个词的解读(单纯若用于对人生的思考,一种对心境的追求,它不是幼稚,更不是无知,而是人生摆脱喧嚣、洗净铅华之后的一种境界)这是词典的褒义释义。(读者不要见笑,人多少都有点自恋,所以我狠狠地自恋一下)。


后来开完年会回去的途中又谈到武志红老师,易老师说不敢跟他合影,因为武志红老师太单纯,而他自己太复杂。按他的理解就是他经历的比武志红更多,武志红是潜心做心理学问的人,并不一定有太多的人生经历,这时我才知道他对单纯的理解和我对单纯的理解不一样。我当时是反驳说:单纯并不是经历的少而单纯,应该是经历更多后对人生的一种态度。与其说是为武志红老师辩驳,不如说是为我自己辩驳吧,但我知道这样的解释其实很局限,它也只能代表我自己的理解。每一个看法或解释都带有自己的投射和主观色彩,就是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当对某个人有自己的评价后,就会局限于自己的认识。


之所以对易老师说我单纯有辩驳,是因为不仅别人对自己的认识有偏颇,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也会有偏颇的。记得我20岁往后,很多人说我很浪漫,不现实(因为我太不重视物质,尤其在择偶上),25岁后一直到40岁,几乎都说我很成熟,有的朋友甚至说我太深沉,有点深不可测,但还是会说我浪漫,不现实,可是40岁后,就是这两年居然好几次有人说我很单纯了,但还是有浪漫,不现实的说法,可能这个不现实就是单纯吧。其实只有我自己知道,我从20岁到40岁一直都非常的现实,因为想要自主自在的人生,一切就是自己要丰满起来,自己要强大起来,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如果寄托于外界,就会有很多的限制和不痛快。这里也许有我偏颇的认识。


可是有了别人的评价后,哪怕你再有主见,在碰到很多人都这样说时,都免不了会被这些评价所影响,所局限,有时会怀疑自己这样究竟对不对,是不是错了,是不是要像所有主流社会认可的那样,尤其自己的成长和发展遭遇不顺和挫折时,这样的评价就会更多,所以人的想法也会被局限了。


就像今天早上有个来访者电话咨询,由于声音太小,我几次提醒说挂断我打过去,对方说有可能会接不到我的电话,不想挂电话了重拨,结果导致声音断断续续,具体情况了解的不清楚,所以效果也差,来访者也给了很低的评分。后来她又私聊我,我问她对我们的咨询怎么看,她说挺好的,我说你评分低,我很伤心的。在继续谈了些她的情况后了解到,她并不是很理解她给的评分。但我想外界来看就会有很多种对这个评价的理解了。


一直关注武志红老师著作的“巨婴国”,在网上看到各种各样的抨击和拥护,说什么的都有,这些抨击和拥护不仅是对书籍的,更多是对他本人的写作这本书的真实用意的质疑。其实不管是抨击和拥护,都证明这本书的价值的存在,用很开放的心态来看,它给了人更多的思考,更多的角度去理解自己的人生。只是评价好与坏时,还是局限于自己的经验和看法。这个地球上70亿人口都来评价的话,就有70亿个经验和看法,但我们的局限就是,我们只能做自己。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5人已踩 17人已赞
专栏文章更多
最新心理案例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