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凤
史丹凤 10194
关 注
父母如何与孩子相处
原创首发

父母如何与孩子相处

2019-11-06
7781 42

我们都知道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对孩子影响很大。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孩子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那么怎样的亲子关系会更好一些呢?下面我说说我的想法。

一,在孩子不同的年龄段,父母需要有不同的身份与孩子相适应。

比如婴儿期,父母的身份是保姆,特别是在婴儿最初的6个月,妈妈必须是随叫随到的,做孩子24小时的保姆,及时满足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这样孩子才有安全感。生理上及时喂奶,换尿不湿,心理上多抱抱孩子,抚摸孩子,微笑,看着孩子的眼睛,和孩子聊天等。而有很多父母一生都在做孩子生理上的父母,只关心孩子的吃喝拉撒,而对孩子心理上的回应很少。喂奶,换尿不湿都需要在做这些事情上,做得生理心理兼顾,臭臭哇,干净了,香香啊,好舒服呀,拍拍小屁屁啊。这些是给孩子情感上的回应和满足。

幼儿期,父母是指导型的,不是控制型的,要教孩子,让孩子了解周围的食物。把能伤害到孩子的东西拿走,比如刀,剪子,尖锐的牙签,药片等,给孩子一个安全的环境,而不是控制孩子,这不能动,那不能动,这也危险,那也危险,你把不安全感传染给孩子。孩子怕鬼,怕黑,就和妈妈有关,控制的父母是魔鬼。让孩子从小拥有选择权,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儿童期,父母是训练型,父母可以训练孩子,但不能包办代替,父母更要放手,多肯定支持孩子,让孩子更加自主,让孩子主动去探索,去处理自己的问题。正强化,多鼓励支持,多肯定。鼓励孩子的能力,而不是聪明,漂亮。你可以的,你能做到,妈妈相信你,多说这样的话,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青少年期,父母是教练型,父母积极有效的人生观,志存高远,父母能够帮助孩子看到更好的自己。

青春期,父母是导师型,给孩子更多空间,尊重孩子,欣赏孩子,陪伴孩子,唤醒孩子的潜能。父母需要有足够的爱心,耐心,面对青春期的孩子。不做叛逆的父母。心理学上有个观点,不是孩子叛逆,而是父母无法忍受分离焦虑,无法忍受孩子大了,就要飞了,我无用了,我没有存在价值,是父母很焦虑。是父母用自己的叛逆行为,阻止孩子成长。

成年期,父母是孩子的精神领袖,父母活得快乐幸福,经营好自己的生活,成为孩子的榜样。

上面说的这些,是比较理想的亲子关系,如果得到这样的父母,真是三生有幸,如果没有得到,我们可以通过自我成长,成为这样的父母,那我们的孩子就受益了。

二,帮助孩子觉察自己的情绪,并且能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是见诸行动。见诸行动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一种不成熟的防御机制,是指将潜意识的欲望作直接的表达,往往是冲动的行为。有点类似网上的一句话,“干就完了”。也就是说父母情商要高一些,多一些共情能力,父母首先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自己快乐一些。也就是知己知彼,关系才能融洽。我们常说的孩子逆反,也是见诸行动。就是父母不了解,不理解,不尊重孩子,孩子的情绪没有被看见,孩子只能见诸行动了。

三,孩子的行为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包容接纳孩子的行为。然后试着去探索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是什么。比如孩子玩手机。是逃避压力,还是缺少必要的同学关系,还是自己需要一个载体静一静。父母不要太武断了。还比如孩子懒床,是习得的,还是其他原因,比如病了,还是同学关系处理的不好,还是挨老师批评了,还是没有写作业,我不想去上学,去具体分析。具体化。不冤枉不纵容。科胡特说过,“不含敌意的坚决,不带诱惑的深情”。一切从孩子的利益出发,拒绝不合理的行为,支持正强化合理的行为。

四,尊重孩子的个性,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要怕孩子和别人不一样。正因为我有了这些特点,我才是我。我们常说,活出真实的自己。我是谁呢,我有哪些特点呢,不妨自己写出来,了解自己。

五,不要和孩子讲大道理,要尽量共情到孩子。比如你要好好学习,只有学习好了,才能怎样怎样。这些大道理很空,孩子感觉不到你的爱。大话西游里唐僧的碎碎念,给孙悟空的感觉是,像嗡嗡叫的苍蝇,让人浑身不舒服。共情真正的爱孩子,让孩子也能感受到父母的爱。

六,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先假定孩子是好孩子,孩子是对的,他这么做是有原因的,父母平静智慧的解决问题。不要先入为主,投射性认同,冤枉孩子。比如一个小女孩藏起来同桌的橡皮,她是在开玩笑,想让男孩去找。但是男孩发现橡皮不见了,就大声喊起来了,谁偷了我的橡皮,女孩慌了,什么话也不敢说了。橡皮从女孩的书包里翻了出来,老师告诉女孩的父母,你女儿偷橡皮。父母没有给女孩任何解释的机会,一顿骂。你这是可耻的行为,我们是怎么教育你的,你给我们丢脸了。结果本来是一个玩笑,却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创伤

七,允许孩子犯错,特别犯一些傻傻的错误,跌倒了才能爬起来,积累经验,培养抗挫折的能力。父母不能以自己的主观经验,代替孩子成长。这么做是残忍的,不公平的。

愿幸运的人,继续做好父母,愿不幸的人,能够治愈自己,做我们孩子的好父母。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5人已踩 42人已赞
专栏文章更多
最新心理案例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