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 ——正确认识自我 充分发挥潜能
早在2000多年前,智慧的古希腊人就在德尔菲神庙的阿波罗神殿中,镌刻了这样一句人生箴言,被人们视为神谕:认识你自己。而在我国,从春秋时老子就提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了解自己、认识自我,才能够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能。
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福勒博士等人于1993年提出:成功=自我认识+动机。
自我洞察理论(Self Insight Theory)是奥尔波特于1937年提出的,这个理论认为人有一种自我评价的需要,需要获得对自我的准确认识,并以此减少对自己的人格特点和能力的不确定感,这样既可以避免曾经犯过的错误,也可以为自己以后的生活提供更明确的指导和方向。
社会比较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强调个体在关注、探索、解释关于自我的信息时,即对自我进行认识时,总是在和他人比较着进行自我评价,而这种评价并不一定是客观的——你并不一定是最了解自己的人。其中,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自我提升和自我贬损。前者指的是个体易于对自己做出积极的自我评价,相当于我们日常生活中说的“自信”;而后者则是指个体易于对自己做出消极的自我评价,相当于我们日常生活中说的“自卑”。
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和家长在促进儿童发展时,应该根据最近发展区进行,也就是说既要给予儿童一定难度的内容,又不要脱离儿童的实际情况和水平,这样,既能调动儿童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又不会因为超越其能力太多而给儿童造成困扰。
在理想自我确立的时候,也应该有一个最近发展区,理想的自我就应该是处于这个区域的边缘而非过近或过远。这样,可以让我们看到成功的希望,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获得前进的动力,一步一步地发展自己,一点一滴的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