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文章

心理治疗有副作用吗?

2015-04-17
1074 0


副作用是指随着主要作用而附带发生的不好的作用。心理治疗有副作用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问的是:心理治疗有作用吗?从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学派至今,心理治疗的各种学派、体系不断涌现,交替更迭。1986年,有报告表明,心理治疗学派多达400种以上。这说明心理治疗一定有用才会发展如此迅速。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有关研究证明心理治疗是有作用的(钱铭怡,1994)。如此众多的心理治疗流派的出现恰恰也说明了这些方法存在明显不足。有不足,当然就会带来副作用。世界上没有只有治疗作用而没有副作用的疗法,心理治疗当然也不会例外。

副作用的来源:
副作用的来源可分为两种:一是理论的不完善造成的。二是治疗师自身特点造成的。

副作用的种类:
心理治疗的副作用,主要是来自于医生的不成熟。好在心理治疗是一种“自纠”过程,患者会本能地退出这样的治疗。而且,对心理医生督导制度的产生,也可以一定程度地避免心理治疗的副作用。所以,心理治疗和其他治疗比起来,还是属于安全度比较高的治疗,不必过分担心。心理治疗的副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使患者停滞不前、二是使患者的病情加重、三是使患者增加了新的问题。
最常见的副作用,是使患者停滞不前。比如,一个依赖型的患者,把依赖的模式转移到医生身上,而这个医生没有察觉,下意识地在满足和鼓励患者的依赖模式,这将导致患者的依赖模式难以解决,治疗当然就会停滞不前了。还有的患者心理问题的核心是被动、习惯于接受别人的控制,如果恰好遇到一个习惯于控制别人的治疗师,患者和治疗师会形成“控制-接受控制”的病态同盟,这样的关系表面上似乎非常舒适,但是,患者的根本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患者的人格没有得到发育和成熟。
第二种可能出现的副作用,是加重患者的病情,这样的情况,是非常少见的。通常发生在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心理治疗。由于这些患者的心理防御机制比较脆弱,如果治疗强度过重,会使患者的防御机制崩溃,使病情一过性地加重。还有个别患者,存在着隐蔽很深的自虐心理,将心理治疗视为自虐的工具,这样的人,心理治疗在表面上越成功,他的受虐心理越得到满足,病情也就越重、越顽固。
第三种可能发生的副作用,是制造新的问题。这样的情况,将是非常罕见的。它通常发生在一个非常变态的医生和一个心理上非常幼稚的患者之间,是以医患双方严重的施虐受虐心理做基础的。这种情况似乎只是在西方的心理片中可以领略得到。

心理病治疗的常见误区
最常见的误区就是,病人一味地去寻求特效疗法,忽视了调动患者本人的内在潜力和能动性。而调动患者本人的内在潜力和能动性,恰恰是心理治疗的核心,也是治疗取得疗效的根本原因,如果忽视了核心和根本,治疗当然不会取得成功。
第二种常见误区,是病人在心理治疗过程中,颠倒了医生和病人间的主次关系。心理病的诊疗与一般疾病的一个显著区别就在于,患者是治疗的主体,医生是辅体。如果把心理病的治疗比做一次心灵手术的话,那么最合适、最理想的手术者并非心理医生,而是心理病患者本人,心理医生只是手术的助手和顾问,绝不能越俎代庖,否则,只会拔苗助长。


第三种常见误区,是病人对于治疗的难度和所需时间估计不足。据研究,任何心理病的产生,都有病态性格做基础,性格基础不动摇,心理病的症状也将难以根除。而性格是在五岁以前的铸型作用形成的,五岁以后,就基本定型,一旦定型,终生难以改变。我国的谚语里,也有“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说法,可见,心理病的诊治原本就是艰难而漫长的。对此缺乏认识和没有足够的准备,陷入急于求成的误区,治疗就容易失败。

心理治疗理论的不完善与应对方法
1、理论的不完善
心理治疗的理论来自心理治疗家对人格的解释和对人格发展和形成的认识。每种心理治疗方法都建立在其独特的人格理论基础之上。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实际上可以看作是心理治疗指导思想的来源和基础。心理学发展到今天,还没有哪一种理论可以令人信服地、比较全面地解释人的心理现象。而人格研究是心理学中的难点,光是人格的定义就超过120种。人格理论是心理学中最庞大、结构最复杂的理论(陈仲庚,1994)。现有的人格理论众说纷纭,各有侧重,但始终没有大一统的理论。每种理论从不同的出发点出发,在不同层次上探索。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治疗理论也就各有侧重,各有所长,也同样不能达到完美的效果。
比如:精神分析治疗通过自由联想和对失误、梦的解释等,把压抑在无意识中的动机愿望召回到意识中来。治疗者通过多次的揭示和解释,使病人摆脱现今的心理困扰,放弃那些不成熟的情绪反应,获得良好的适应,由此达到治疗的效果。但精神分析治疗的方法过于强调过去体验对现在的影响,忽视引起、维持现时行为的现实剌激。过分看重生物驱力,忽视个人期望、努力的作用(王磊,1994)。长期进行精神分析治疗,就可能给病人带来一种误导,在遇到问题时,倾向于寻找外因,或早期经验,而推卸自己应承担的责任,放弃现时的努力。而这是与心理治疗的根本目标助人自助相违背的。
行为治疗也同样可能存在副作用。行为治疗有许多种类和技术,但都有共同的特点:重视现在的各种症状,强调新近的而不是过去的决定因素,外在行为的改变被看作是评定疗效的标准。但行为治疗过分强调环境而失去对人心理本身的关注。在对一些神经症的治疗中,行为治疗很快会使病人的一些症状减弱甚至消除,如强迫性洗手,但病人不久可能会产生新的问题或症状。治疗师同病人一起关注症状本身,加强了病人的不良人际沟通模式,即通过症状引起别人的关心。表面上看,治疗了问题,实际上,治疗师认同了病人的人际交往模式,也就强化了症状。
认知治疗认为认知上的歪曲与局限,导致了情绪的紊乱和行为的适应不良。其治疗的关键是改正人的认知。但认知理论忽视了动机和情绪在人格中的作用。所以单独进行认知治疗时,有部分病人的反馈是,道理可以想得通,但实际对生活的改变却不大。单独的认知治疗所带来的副作用常常是使某些病人更加纠缠在观念中,无法突破自我的局限,没有行为上的实质变化。
2、如何克服心理治疗理论不完善带来的副作用
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从最初开始的各自坚持单一的理论学派的"分"的倾向,到现在的多种方法理论兼容并蓄的"合"的倾向,反映了人们对单一理论流派的缺陷的不满,及对其它理论学派长处的正视。加菲尔德曾经指出,当代心理咨询与治疗研究发展的结果之一是该领域正向着具有科学性的折衷主义的方向发展。对于由不同治疗方法自身缺陷所带来的副作用,可以通过广泛涉猎不同流派的理论和技术,兼收并蓄,在实际工作中全面综合使用来避免。史密斯1982年对美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分会及咨询心理分会的四百多名成员的调查显示,理论倾向为折衷主义的为数最多,占41%(钱铭怡,1994)。我国正在开展的心理治疗职业资格认证工作中,如果能强调对不同理论的灵活、综合运用能力,则有可能减少心理治疗实践中理论不完善带来的副作用。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0人已踩 0人已赞
最新心理案例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