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这几年心理咨询热度的攀升,“抑郁”也成了时髦词。
对号入座后、如临大敌,马上找心理咨询师寻师问药。而咨询师行业跟其他行业一样,也是良莠不齐。心术不正的就夸大其词,搞的患者心惊胆颤,过度消费。
更有甚者,对确诊为严重抑郁症的人,比如学生,即便情况好转,医生也不给痊愈的证明,理由是怕患者再次复发、出现问题,自己担责任。而学校辅导员拿不到医者的痊愈证明,也绝不敢贸然接收学生返校,也是怕担责任。这学生就像被判了死刑一样,再也见不得天日。
遇到事,就会有情绪:或开心、或悲伤、或愤怒。
比如,大学期末考试从6月5号开考,一直持续到6月末,甚至7月上旬。身在其中的“考官”,焦虑、抑郁情绪持续一、两个月很正常。因为一旦成绩不及格、导致挂科,不仅无法向父母交待,而且会面临拿不到毕业证的严重后果。
像这种有明确原因引发的不良情绪就没必要处理,你就尽力做好当下手中的事儿就是了。把事做好了,相应的情绪自然也就不复存在。
应该引起注意的,是那些无论什么境遇,情绪都低落的人,也就是其低落的心境与其所处的环境不相称。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悲观、无愉快感,兴趣丧失,自我评价低,没有价值感,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躯体症状表现为睡眠障碍,食欲、性欲、体重下降。严重的可能出现人格解体(是一种感、知觉综合障碍,特征为:自我关注增强,但感到自我的全部或部分似乎是不真实的,遥远或者虚假的)、现实解体(感到外部世界发生了变化,具有陌生感和不真实感,似若做梦)。
如果说以上具有专业标准的判断不好掌握,还有一个方法,可以做初步的鉴别。
就像一个整天逢人就说:活够了、不想活的人,不会去死,而真正自杀者是绝决、无声的一样。真正具有严重抑郁症的人是不会发声的,因为他们已处于木僵状态,他们对自己、对世界是无感的。生无可恋的状态让他们无话可说。
而那些很轻松、满世界的嚷嚷自己抑郁了的人,更多的是想引起家长或者他人的关注。亦或想蹭点时髦的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