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首发
想对我的来访说:每一场咨询都是一场双人舞,一次心灵探险。
2022-11-05
782
3
早上在别处读到王淇老师的一篇文章《咨询师如何看待来访脱落》,心有戚戚焉。脑海里想起一首歌的旋律:来呀,来互相伤害吧!
荣格说过“两种人格的相遇就象两种化学物质的接触。如果一方有反应,那么双方都会发生改变。”
在我的咨询体验中,除去那些好奇体验、性骚扰之类非常规来访,常常真正让咨询师感觉苦恼是那些明明首次访谈,沟通特别通畅、愉快,也看到问题的复杂性,给了咨询方案了,但后面仍然不告而别、直接脱落的来访。也不排除有高功能的、目的性很强的来访,就只是需要一次倾听或确认。这一类咨询多常见与热线。然而根据我本人一线做危机干预的体验,热线像战地救援,短平快的特质往往只能解决当下情绪。很多问题仍需要走进咨询室来解决,但对于困境中的很多人来说一次真诚地陪伴和倾听,哪怕一点点的转介资源就已经起到了支持和疗愈的作用了。
回到正式咨询中的脱率问题。国内外有统计过脱落率高达40%左右甚至更高(一说是80%),并不局限于新手咨询师。个人感受是真正进入到一段关系中的成熟来访不会轻易脱落或不告而别。反而是那些带着“虚假自体”或“体验一次”的新来访更容易脱落,对咨询设置不了解,或是时间、支付能力、以及害怕被看透自己的逃避和恐惧。这恐惧也有来访自己对自己的恐惧。一旦了解真实的自己,那就一点退路和自欺的幻想都没有了。只能向前,而成长和新生必然伴随着痛苦的觉醒。
以下是部分转载内容,分享给我的来访,了解我、了解咨询对彼此意义,也了解您自己,会让我们都少走一些弯路,让我们的双人舞跳的更久更顺利一些。咨询师的愿景是“扶上马、送一程”。人生,我们都终归是要独自体验。让我们好好相遇,好好告别。
据数据统计,57.6%-67.2%患者经过平均12.7次的治疗后,心理问题得到明显改善(Hansen, Lambert, & Forman, 2002)。而在临床实践中,大约有30%的来访者在预会谈或第一次会谈后脱落,心理咨询机构的平均脱落率为更是高达46.86%。来访者的不辞而别,被看作是一种不成熟的中断行为,是心理咨询中的常见现象——脱落(dropout),这几乎是所有心理咨询师从业路上都会遇到的问题。
脱落指的是来访者在没有经过咨询师的同意或者心理困扰还没有解决前,就结束了咨询(Swift & Greenberg, 2012)。一般来说,心理咨询通常需要多次会谈才会达到最佳效果,而脱落的发生不仅会影响来访者取得预期的咨询效果,同时也会使咨询师产生自我怀疑,降低心理干预的有效性。
对于来访者来说,心理咨询的脱落一般发生在咨询早期,因此,他们的心理困扰或问题并没有减轻和改善。咨询脱落后,来访者无法在从心理咨询中获得良好的体验,从而产生悲伤、沮丧等消极情绪,加重病情发展。此外,研究发现过早终止心理咨询的来访者所承受的心理痛苦更多,会导致心理问题的恶化和加重,甚至引发其他的“并发症”(Ogrodniczuk et al., 2005)。
对于咨询师来讲,来访者的脱落会使咨询师感到沮丧,特别是对于新手咨询师来说。咨询师会认为他们被拒绝或咨询失败,这种信念会降低咨询师的信心,产生自我怀疑,同时也会浪费咨询师的时间和精力。对于那些想要努力实现自我价值感的咨询师来说,来访者的脱落会使他们感到挫败感和痛苦感,甚至会影响咨询师的个人生活和工作。
现有研究者结合咨询师评定、来访者爽约、单方面终止、临床情况变化等多个标准结合,将脱落定义为(唐小娟, 2015):
至少参加过一次心理咨询或会谈,在没有经过咨询师同意的情况下自行停止咨询,包含:
1.没有按约定时间参加咨询
2.咨询目标尚未达成就停止咨询
3.来访者寻求的心理问题尚未解决
4.来访者单方面终止
5.未与咨询师讨论结案就结束
心理咨询的结束涵盖两种情况,一种是过早的结束,也就是脱落。另一种是咨访双方实现咨询目标后自然结束,顺利结案。心理咨询中的咨访关系是一种积极的人际关系,因此结束时需要一定时间来准备,咨询师要对其重要性给予充分的重视。
对于是否能够进行结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判定(Cormie & Sherilyn, 1979):
1.咨访双方设定的咨询目标是否都以实现
2.来访者的症状或问题是否已经消失或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3.影响来访者的压力源是否得到有效控制
4.对来访者理解自身和他人的能力进行评估
5.判断来访者是否可以有效地与他人相处
6.判断来访者是否具备有效计划和实现自身目标的能力
7.对来访者是否能更好地享受生活进行评价
有研究认为对来访者而言出现脱落的最大原因是在咨询过程中自身是否获益。因为对来访者而言治疗费用、时间、治疗过程中的自我暴露和痛苦都会使来访者难以忍受。
因此需要让来访者意识到咨询的益处是要大于付出的成本。这样才会提高来访者对咨询的投入,减少脱落率。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荣格说过“两种人格的相遇就象两种化学物质的接触。如果一方有反应,那么双方都会发生改变。”
在我的咨询体验中,除去那些好奇体验、性骚扰之类非常规来访,常常真正让咨询师感觉苦恼是那些明明首次访谈,沟通特别通畅、愉快,也看到问题的复杂性,给了咨询方案了,但后面仍然不告而别、直接脱落的来访。也不排除有高功能的、目的性很强的来访,就只是需要一次倾听或确认。这一类咨询多常见与热线。然而根据我本人一线做危机干预的体验,热线像战地救援,短平快的特质往往只能解决当下情绪。很多问题仍需要走进咨询室来解决,但对于困境中的很多人来说一次真诚地陪伴和倾听,哪怕一点点的转介资源就已经起到了支持和疗愈的作用了。
回到正式咨询中的脱率问题。国内外有统计过脱落率高达40%左右甚至更高(一说是80%),并不局限于新手咨询师。个人感受是真正进入到一段关系中的成熟来访不会轻易脱落或不告而别。反而是那些带着“虚假自体”或“体验一次”的新来访更容易脱落,对咨询设置不了解,或是时间、支付能力、以及害怕被看透自己的逃避和恐惧。这恐惧也有来访自己对自己的恐惧。一旦了解真实的自己,那就一点退路和自欺的幻想都没有了。只能向前,而成长和新生必然伴随着痛苦的觉醒。
以下是部分转载内容,分享给我的来访,了解我、了解咨询对彼此意义,也了解您自己,会让我们都少走一些弯路,让我们的双人舞跳的更久更顺利一些。咨询师的愿景是“扶上马、送一程”。人生,我们都终归是要独自体验。让我们好好相遇,好好告别。
据数据统计,57.6%-67.2%患者经过平均12.7次的治疗后,心理问题得到明显改善(Hansen, Lambert, & Forman, 2002)。而在临床实践中,大约有30%的来访者在预会谈或第一次会谈后脱落,心理咨询机构的平均脱落率为更是高达46.86%。来访者的不辞而别,被看作是一种不成熟的中断行为,是心理咨询中的常见现象——脱落(dropout),这几乎是所有心理咨询师从业路上都会遇到的问题。
脱落指的是来访者在没有经过咨询师的同意或者心理困扰还没有解决前,就结束了咨询(Swift & Greenberg, 2012)。一般来说,心理咨询通常需要多次会谈才会达到最佳效果,而脱落的发生不仅会影响来访者取得预期的咨询效果,同时也会使咨询师产生自我怀疑,降低心理干预的有效性。
对于来访者来说,心理咨询的脱落一般发生在咨询早期,因此,他们的心理困扰或问题并没有减轻和改善。咨询脱落后,来访者无法在从心理咨询中获得良好的体验,从而产生悲伤、沮丧等消极情绪,加重病情发展。此外,研究发现过早终止心理咨询的来访者所承受的心理痛苦更多,会导致心理问题的恶化和加重,甚至引发其他的“并发症”(Ogrodniczuk et al., 2005)。
对于咨询师来讲,来访者的脱落会使咨询师感到沮丧,特别是对于新手咨询师来说。咨询师会认为他们被拒绝或咨询失败,这种信念会降低咨询师的信心,产生自我怀疑,同时也会浪费咨询师的时间和精力。对于那些想要努力实现自我价值感的咨询师来说,来访者的脱落会使他们感到挫败感和痛苦感,甚至会影响咨询师的个人生活和工作。
现有研究者结合咨询师评定、来访者爽约、单方面终止、临床情况变化等多个标准结合,将脱落定义为(唐小娟, 2015):
至少参加过一次心理咨询或会谈,在没有经过咨询师同意的情况下自行停止咨询,包含:
1.没有按约定时间参加咨询
2.咨询目标尚未达成就停止咨询
3.来访者寻求的心理问题尚未解决
4.来访者单方面终止
5.未与咨询师讨论结案就结束
心理咨询的结束涵盖两种情况,一种是过早的结束,也就是脱落。另一种是咨访双方实现咨询目标后自然结束,顺利结案。心理咨询中的咨访关系是一种积极的人际关系,因此结束时需要一定时间来准备,咨询师要对其重要性给予充分的重视。
对于是否能够进行结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判定(Cormie & Sherilyn, 1979):
1.咨访双方设定的咨询目标是否都以实现
2.来访者的症状或问题是否已经消失或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3.影响来访者的压力源是否得到有效控制
4.对来访者理解自身和他人的能力进行评估
5.判断来访者是否可以有效地与他人相处
6.判断来访者是否具备有效计划和实现自身目标的能力
7.对来访者是否能更好地享受生活进行评价
有研究认为对来访者而言出现脱落的最大原因是在咨询过程中自身是否获益。因为对来访者而言治疗费用、时间、治疗过程中的自我暴露和痛苦都会使来访者难以忍受。
因此需要让来访者意识到咨询的益处是要大于付出的成本。这样才会提高来访者对咨询的投入,减少脱落率。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0人已踩
3人已赞
专栏文章更多
存在主义哲学是对人生的终极关怀
周英伟
1415 0
亲密关系处理不好?从解读我们的依恋类型开始突破吧
依恋既是个体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
周英伟
1773 7
最有温度的精神分析大师温尼科特:早期母婴关系与儿童人格发展
生命早期,妈妈存在的价值
周英伟
2105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