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原创
人到中年,如何应对中年危机?
伴随着《健康中国2030》国策的推进,近两年创投圈和很多一线大佬都积极布局心理健康领域,一些急功近利的广告动不动宣称年薪30万:成为心理咨询师吧! 但作为一个入坑十年的人的体会是,想通成为心理咨询师来发家致富真的很危险且漫长——如果初心不是热爱。如果热爱,就算败光家底也会觉得值得,并且毫无怨言不计回报的愿意投入时间感情。中科院心理所的一项研究说咨询师中大约有75%的人因为自己遭遇的人生困惑,因为找不到可以信赖的人来疗愈,从而走上心理咨询师之路。
作者本人也从中年危机开始,真正找执业的乐趣和存在价值。本文专门来讨论如何识别和应对“中年危机”。
首次提出“中年危机”概念的应该是荣格吧。他在1912年37岁的时候和弗洛伊德彻底决裂,并经历多边恋情和婚姻动荡,处于人生低谷。(也有一说是1957年40岁的埃里奥特·杰奎斯(Elliott Jaques)在英国精神分析学会的一次会议上首提此概念。1965年10月他在《国际精神分析杂志》(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以《死亡与中年危机》(Death and the Mid-life Crisis)为题刊载,终于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至此“中年危机不可避免”的观念,从杰奎斯的学术论文跳进了流行文化的领域。中年危机,从广义上来讲是这个阶段的人可能经历的事业、健康、家庭婚姻等各种关卡和危机。此时人们通常会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已经走过一半,已经是上有老下有小,不上不上的尴尬阶段;开始对死亡产生焦虑和人生意义开始进行反思。人们的症状可能包括宗教觉醒、滥交、突然失去了享受生活的能力、对健康和外表的过分关注,以及保持年轻的“强迫性尝试”。
荣格认为人一般在三十五至四十岁时危机会到达巅峰。也有人认为中年危机主要不是由一个人的生理年龄,而是心理年龄决定的。一个充分了解自己和人生发展各阶段任务的人则会平稳过渡。无论男女均有可能遭遇中年危机,这也是一个人自性化路上的必经之路。
荣格将人生分成:幼年期、青春期、青年期、中年和老年。幼年期到青春期是逐渐发展自我情结,青年期是发展和繁衍。中年到老年则是逐渐地失去意识。荣格认为幼年期和老年期都是无意识,因此,他从医生的角度认为老年人是会逐渐失去意识,人生的首要目标是健康。
荣格坦白地说,弗洛伊德的理论更适合年轻人,对中年人的心理疾病是有限的。因为弗洛伊德的理论侧重于从生物学角度解决人的心理问题,动不动就要上溯到祖宗三代,对于经受社会文化熏陶的中年人并不适合。
新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E.Erikson)把人一生的心理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
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
自主对羞怯和焦虑(1~3岁)
主动对内疚(3~5岁)
勤奋对自卑(5~12岁)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
亲密对孤独(20~24岁)
繁殖对停滞(24~65岁)
自我整合对失望(65岁至死亡)
其中前五个阶段应归属于弗洛伊德的力比多(libido,即性本能)发展阶段,而后半生则是荣格的自性化(individuation)对应的阶段。即人在成年之后的心理发展过程及其对自我实现的追求。参照下李孟潮新书《自命与成长,荣格的生命故事》一表,详细指出后三个阶段对应的情结或阴影,找到自己的情结和阴影,即可实现该阶段的发展使命。
荣格认为人生每个阶段必都有其使命和意义,也没有高低好坏之分。对化解中年危机最好的方式是多关注自己的内在世界,人生的节奏到了下午了,不能再用早晨的方式来对待了。中年人应该适当地放下自己的过去,给自己一个再出发的机会。
中年危机也是人们识别自己人格面具,打破僵化思维从而寻找未知自己的契机。这个过程(觉悟)越早到来越好,觉醒越早,那么剩下的人生都是自己的了。中年人需要逐步放弃扮演自己人格面具的努力,放下执着反过来发展我们人格中其他更贴近自己天性的东西。
人格面具理论认为,一个人格面具就是人格的一个侧面,或者人格在时间线上的一个截面。通俗地讲,就是一个人在某个时段的心理表现。它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人,只是没有过去和将来。“此时”他用了这个人格面具,过去和将来,他可能会用别的人格面具。人格面具具有与人格相同的结构和内容,它由各种心理元素构成,是知、情、意的统一,有自己的人格倾向和人格特征,如需要、动机、兴趣、爱好、能力、性格,等等。
每个人的人格往往具有多样性。荣格认为一个人的一生应该尽量发展自己人格的各个方面,达到人格的和谐统一,也就是回到曼陀罗的中心。当一个人听从内心的声音有勇气打破旧有人格面具,去尝试发展新的人生使命就会焕发新的生机。这个使命往往就是以往被自己忽略、压抑、处于弱势地位、内心真正渴望的东西。在整个青少年时代,人们对物质的兴趣更大,对社会的评价也更在意;而“中年危机”之后更容易被感性的东西打动一个现实感很强的人。荣格说过“向外看的人在做梦,向内看的人是清醒的”。“中年危机”是危险也是机遇。是我们的一道人生分水岭,人此时会开始向内看并自省,开始追求生命的意义。当人卸下了他以往用来逢迎社会的刻板面具,听从自己内心召唤的时候,他会重新变得朝气勃勃、精力充沛,成为一个富于创造力和自发性的人,而不再是按他人标准行事的二手的人。
在《荣格文集》 中荣格说:
在当一个人从生命周期的一个阶段走向另一个阶段时,自性的一些新的和适宜的方面就会变得活跃起来,并且要求得到表现;这一内部程序赋予了人生的后半段一种与前半段大不相同的性质。前半段主要关心的是生物的和社会的事务,而后半段则是文化的和精神的事务。
人有两个目标。第一个是自然的目标,即生育和保护子女;这其中包括了金钱和社会地位的获取。”只有当这个目标达成之后,新的目标——“文化的目标”——才可能达成。
因此,中年危机多发生个体内部觉醒的第二阶段,不管是身体物理年龄,还是心理年龄,那都是内在的声音才提示自己的过往,违背了自己的心意,为别人眼里的自己而活,而不是为自己而活。因此,认识自己至关重要。认识你自己(Know yourself),也是刻在希腊德尔斐阿波罗神庙的三句箴言之一。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有同样的感悟:“我除了知道自己无知这个事实之外一无所知。” 纵观荣格一生研究,梦占了相当大的主题。梦也是荣格和他的无意识沟通的主要媒介。心理分析的入门必读书《荣格自传:回忆·梦·思考》是荣格晚年的著作,更不要提《红书》、《黑书》了,基本上是他后半生的疗愈笔记。
梦无所遮蔽,我们只是不理解它的语言罢了。梦给我们展示的是未加修饰的自然的真理,梦是无意识心灵自发的和没有扭曲的产物。梦是启迪,是人潜意识在努力使整个心灵更趋于和谐、合理。大多数危机都有一个很长的潜伏期,只是意识觉察不到而已。梦能够泄露这一秘密。
——荣格
申荷永老师讲课的时候也多次提醒我们记梦,留心梦中来自无意识的启示。在李孟潮老师的新书《自愈与成长,荣格的生命故事》里也提到:
之所以自我要与梦境所相连,是因为:其一,所有原型都藏踪于梦境中,尤其是自性原型;其二,梦境开创了超越白日生活、超越世俗生活的心灵宇宙空间;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睡眠和梦境本身就具有修复机体和心理的功能,是人体自带的心理医生,可以在梦境中发现它正在修复、正在工作的心理冲突是什么。所以,通过了解、探索系列梦,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安排、调整自己的心理疗愈。
他说:
一个人在对自己的情结、原型、客体——自体关系、心理——社会冲突了解清楚之后,相当于他对自己进行了一个充分的心理体检,一个人只有对自己的身体有充分了解后,他才知道自己在锻炼中应该重点锻炼发展的运动是什么,在什么运动中容易受伤。但是体检并不直接等于疗愈的全部,它提供了疗愈的基础,这个基础是通过理解自己、了解他人、理解社会,从而对自己、他人和社会都具有接纳的态度。在接纳的同时,还需要不断地改变自己,改变他人,从而改造社会。
最后,中年危机大概率是每个人早晚都要经历的危机。在这个过程中,也许你外表看起来没有什么变化,但内心早已是惊涛飓浪后的安宁和平静了。那么恭喜你,离荣格所说的“自性化”又近了一步。前进的每一步的都在觉察,都会增加我们人格的力量。量变必然会引起质变,又看起来什么都没有改变。自性化简单地说就是成为你自己,做真实不虚的自己。当做真正符合自己天性,内心热爱的事,做起来便会得心应手,毫不费力。所谓的工匠之心,坐忘沉醉之中,其中必有热爱所在。中年危机之后,人们将由——也就是荣格所说的从第一目标-自然的目标,转向第二目标-文化的目标。在人生后半段的历程中,也是成熟人格能够发挥力量的时候,这也是我学习荣格心理分析之后,相互验证的心得体会。祝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平安顺遂、安然渡过人生每一个阶段。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