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文章
父母 99%的焦虑是没必要的
2023-12-18
1619
1
前几天,一则搞笑视频在家长群疯传。
视频里,一位妈妈再现了日常接电话的场景。
一看来电显示,如果是快递,则满脸轻松;一看是单位的,也能应对自如;
但要是学校打来的,则立马慌了神,开始脑补各种场景:
孩子闯祸了?成绩下滑了?身体不舒服?还是被欺负了?
等接完电话,知道没什么事,大松一口气,好像躲过了一场浩劫。
不到两分钟的视频,把家长们的焦虑体现得淋漓尽致。
为人父母后,才总算理解了彭开平教授的这句话:“这个社会,最容易让人焦虑的地方,就是教育。”
有个同事,特别紧张孩子“肚子疼”。
因为早产,孩子小时候因为肚子疼经常哭闹。
哪怕后来没问题了,这位妈妈还是有很大的心理障碍。
读幼儿园的时候,她半天一个电话地问;读小学后,更是常常去学校看望。
她不停地想,孩子上课、考试会不会不舒服,万一影响了成绩可如何是好?
有人担心孩子走弯路成绩差;有人害怕他们青春期叛逆不听话;还有人忧心孩子的性格、心理、社交……
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有孩子后,我们都成了这世上最胆小的人。
那么,为人父母的,为何会如此呢?
总结出了教育焦虑的三大根源:
首先是,自己不认命,想让孩子突破父辈的阶层,实现人生的跃迁;
其次是,高期待,盼着孩子在同龄人中遥遥领先,成为佼佼者;
最后一点,是激烈竞争下,都太容易受社会舆论影响。
今天有个理论说好孩子是管出来,明天有人呼吁“千万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层出不穷的教育理念,针对教育的商业营销,分分钟把家长们抛入恐慌中。
对自己不甘心,对孩子有期待,又深感社会变化太快,讨厌一切变数。
结果就是,在各种不确定性中,你我都越活越焦虑,越来越不知所措。
说实话,为孩子操心,再正常不过。
但过度焦虑,果真有用吗?
前几天,刷到一个令人痛心的新闻:
儿童精神科医生林红,接受采访时说:
“开学一个多月后,北大六院的儿童精神科就已人满为患。”
这不是今年的特殊现象,中科院早在几年前,就发布过一组数据:
小学阶段:抑郁检出率为10%—13%;初中阶段:抑郁检出率为25%—30%;高中阶段:抑郁检出率约38%。
而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背后,多半有一对焦虑的父母。
大家盲目式抢跑,不给孩子一点喘息。
结果呢,非但没让孩子脱颖而出,反而把孩子拖入恶性竞争的深渊。孩子诚然可怜,可父母们呢,又何尝不在痛苦中煎熬?
一边拼命工作省吃俭用,一边又不计成本地砸钱。
学区房,补习班,研学团……能花就花。
早起做早餐,熬夜陪刷题,周末刷级考证,像陀螺一样,一刻不敢放松,一天不得休息。
如果只是累,倒还能扛住,最令人痛心的,是一场场家庭悲剧。
那个考了99分仍被爸爸痛批的男孩,狂扇自己耳光;
还有那个疯狂鸡娃后,情绪崩溃的妈妈,那个教不会十以内加减法的绝望的爸爸……
这种氛围下,孩子学得压抑,父母活得疲惫,一家人感受不到任何幸福。
说句心里话,见识过生存艰辛的我们,很难不为孩子多想想。
从他们出生那一刻起,就希望为其铺好一条顺遂的人生路。
然而,静下心来想一想,人的命运,真的可以早早框定吗?
孩子们都是一只“薛定谔的狗”。无论你怎样焦虑,都不可能消除成长的不确定性。
此外,他还提出过一个“老虎狐狸野猫”的理论,读来也很受启发。
“老虎会吃了你,非常危险;狐狸会吃你家的鸡,使你的财产遭受重大损失;野猫会偷你家的鱼,但你辛苦一点儿,多打点儿鱼回来就弥补了。”
面对三种危险,人的焦虑水平应该和它们所造成的威胁相匹配:
对老虎产生的焦虑最多,狐狸次之,野猫最少。
老虎的确可怕,但出现的概率并不大。
我们要应对的,往往是野猫造成的小困扰。
这就像卡耐基说的,你所担忧的事情,99%都不会发生。
不管是“薛定谔的狗”,还是“老虎狐狸野猫”,都在验证一个道理:没必要过度焦虑。
那什么才是对的呢?
我总结出了4点经验,今天分享给大家。
①调节自身情绪,让家成为放松的地方。
父母情绪稳定,家庭氛围和谐,孩子才能在松弛感中,成长为身心健康的人。
就像是辅导作业,有的家长气急败坏,最终害了孩子,气病了自己。
何不换一种方式:
孩子做错题时,不要急,引导他换一种解题思路试试;孩子精力不集中时,换位思考一下,让孩子放松放松。
孩子需要的,是温柔而坚定地引导,而不是讽刺挖苦吓唬。
②发掘孩子的天赋,鼓励他做擅长的事。
纪录片《零零后》中,男孩池亦洋,是个问题小孩。不仅有暴力倾向,成绩也垫底。
但幸运的是,他有一对很开明的父母。
父母从没有逼他与书本死磕,而是给他选择的机会。
他们先让儿子广泛涉猎,再引导他进入最感兴趣的领域。
最后,池亦洋因为酷爱运动,成为了一名很出色的橄榄球队员。
所以说,与其让孩子在不擅长的领域煎熬,不如另辟蹊径,挖掘特长,让他们发挥天赋。
③激发孩子的内驱力,把自己解放出来。
经常听父母抱怨,养个孩子太累了。
好像一刻不盯,孩子就会像脱轨的列车,跑偏了路。
可越是管得紧,孩子越是懒得动弹,自己也愈发焦虑。
激发孩子的内驱力,远比24小时盯着他有用。
孩子的内驱力,主要源于三种力量:自主感、信任感、价值感。
引导孩子制定计划,学习之余,允许他们追求爱好;带孩子多见见世面,激活好奇心与求知欲;给孩子更大的自主权,鼓励他们承担结果。
孩子独立自主,我们也能把自己从繁重的教育中解救出来。
④养育,是一个做减法的过程。
3岁的儿子玩搭积木,有一座桥搭斜了,一边高一边低。
妈妈见状,想都不想,就要往矮的这边加一格。
但儿子却觉得,把高的一边拆一格更省力。
不禁感慨,这就是大人和孩子的一大区别。
我们总想着给生活做加法,哪里缺什么就急着补,而孩子们呢,却懂得减少生活的负累。
我们之所以焦虑,是因为我们想要得太多。
倘若能做点减法,学不会的才艺不学,拿不到的证书不要,难以争取的机会放弃,便能活得轻松一点。
荣格说:父母对孩子最不好的影响,莫过于让孩子觉得,他们的父母没有好好过日子。
好的教育,从来不是牺牲自己,帮孩子负重前行,也不是让一家人活在焦虑中,终日煎熬。
放松下来,经营好生活,让孩子在舒适感中体味到人生的美妙,才是最好的教育。
愿我们都能成为园丁式父母,和孩子一起打造出一座生机勃勃的人生花园。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视频里,一位妈妈再现了日常接电话的场景。
一看来电显示,如果是快递,则满脸轻松;一看是单位的,也能应对自如;
但要是学校打来的,则立马慌了神,开始脑补各种场景:
孩子闯祸了?成绩下滑了?身体不舒服?还是被欺负了?
等接完电话,知道没什么事,大松一口气,好像躲过了一场浩劫。
不到两分钟的视频,把家长们的焦虑体现得淋漓尽致。
为人父母后,才总算理解了彭开平教授的这句话:“这个社会,最容易让人焦虑的地方,就是教育。”
有个同事,特别紧张孩子“肚子疼”。
因为早产,孩子小时候因为肚子疼经常哭闹。
哪怕后来没问题了,这位妈妈还是有很大的心理障碍。
读幼儿园的时候,她半天一个电话地问;读小学后,更是常常去学校看望。
她不停地想,孩子上课、考试会不会不舒服,万一影响了成绩可如何是好?
有人担心孩子走弯路成绩差;有人害怕他们青春期叛逆不听话;还有人忧心孩子的性格、心理、社交……
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有孩子后,我们都成了这世上最胆小的人。
那么,为人父母的,为何会如此呢?
总结出了教育焦虑的三大根源:
首先是,自己不认命,想让孩子突破父辈的阶层,实现人生的跃迁;
其次是,高期待,盼着孩子在同龄人中遥遥领先,成为佼佼者;
最后一点,是激烈竞争下,都太容易受社会舆论影响。
今天有个理论说好孩子是管出来,明天有人呼吁“千万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层出不穷的教育理念,针对教育的商业营销,分分钟把家长们抛入恐慌中。
对自己不甘心,对孩子有期待,又深感社会变化太快,讨厌一切变数。
结果就是,在各种不确定性中,你我都越活越焦虑,越来越不知所措。
说实话,为孩子操心,再正常不过。
但过度焦虑,果真有用吗?
前几天,刷到一个令人痛心的新闻:
儿童精神科医生林红,接受采访时说:
“开学一个多月后,北大六院的儿童精神科就已人满为患。”
这不是今年的特殊现象,中科院早在几年前,就发布过一组数据:
小学阶段:抑郁检出率为10%—13%;初中阶段:抑郁检出率为25%—30%;高中阶段:抑郁检出率约38%。
而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背后,多半有一对焦虑的父母。
大家盲目式抢跑,不给孩子一点喘息。
结果呢,非但没让孩子脱颖而出,反而把孩子拖入恶性竞争的深渊。孩子诚然可怜,可父母们呢,又何尝不在痛苦中煎熬?
一边拼命工作省吃俭用,一边又不计成本地砸钱。
学区房,补习班,研学团……能花就花。
早起做早餐,熬夜陪刷题,周末刷级考证,像陀螺一样,一刻不敢放松,一天不得休息。
如果只是累,倒还能扛住,最令人痛心的,是一场场家庭悲剧。
那个考了99分仍被爸爸痛批的男孩,狂扇自己耳光;
还有那个疯狂鸡娃后,情绪崩溃的妈妈,那个教不会十以内加减法的绝望的爸爸……
这种氛围下,孩子学得压抑,父母活得疲惫,一家人感受不到任何幸福。
说句心里话,见识过生存艰辛的我们,很难不为孩子多想想。
从他们出生那一刻起,就希望为其铺好一条顺遂的人生路。
然而,静下心来想一想,人的命运,真的可以早早框定吗?
孩子们都是一只“薛定谔的狗”。无论你怎样焦虑,都不可能消除成长的不确定性。
此外,他还提出过一个“老虎狐狸野猫”的理论,读来也很受启发。
“老虎会吃了你,非常危险;狐狸会吃你家的鸡,使你的财产遭受重大损失;野猫会偷你家的鱼,但你辛苦一点儿,多打点儿鱼回来就弥补了。”
面对三种危险,人的焦虑水平应该和它们所造成的威胁相匹配:
对老虎产生的焦虑最多,狐狸次之,野猫最少。
老虎的确可怕,但出现的概率并不大。
我们要应对的,往往是野猫造成的小困扰。
这就像卡耐基说的,你所担忧的事情,99%都不会发生。
不管是“薛定谔的狗”,还是“老虎狐狸野猫”,都在验证一个道理:没必要过度焦虑。
那什么才是对的呢?
我总结出了4点经验,今天分享给大家。
①调节自身情绪,让家成为放松的地方。
父母情绪稳定,家庭氛围和谐,孩子才能在松弛感中,成长为身心健康的人。
就像是辅导作业,有的家长气急败坏,最终害了孩子,气病了自己。
何不换一种方式:
孩子做错题时,不要急,引导他换一种解题思路试试;孩子精力不集中时,换位思考一下,让孩子放松放松。
孩子需要的,是温柔而坚定地引导,而不是讽刺挖苦吓唬。
②发掘孩子的天赋,鼓励他做擅长的事。
纪录片《零零后》中,男孩池亦洋,是个问题小孩。不仅有暴力倾向,成绩也垫底。
但幸运的是,他有一对很开明的父母。
父母从没有逼他与书本死磕,而是给他选择的机会。
他们先让儿子广泛涉猎,再引导他进入最感兴趣的领域。
最后,池亦洋因为酷爱运动,成为了一名很出色的橄榄球队员。
所以说,与其让孩子在不擅长的领域煎熬,不如另辟蹊径,挖掘特长,让他们发挥天赋。
③激发孩子的内驱力,把自己解放出来。
经常听父母抱怨,养个孩子太累了。
好像一刻不盯,孩子就会像脱轨的列车,跑偏了路。
可越是管得紧,孩子越是懒得动弹,自己也愈发焦虑。
激发孩子的内驱力,远比24小时盯着他有用。
孩子的内驱力,主要源于三种力量:自主感、信任感、价值感。
引导孩子制定计划,学习之余,允许他们追求爱好;带孩子多见见世面,激活好奇心与求知欲;给孩子更大的自主权,鼓励他们承担结果。
孩子独立自主,我们也能把自己从繁重的教育中解救出来。
④养育,是一个做减法的过程。
3岁的儿子玩搭积木,有一座桥搭斜了,一边高一边低。
妈妈见状,想都不想,就要往矮的这边加一格。
但儿子却觉得,把高的一边拆一格更省力。
不禁感慨,这就是大人和孩子的一大区别。
我们总想着给生活做加法,哪里缺什么就急着补,而孩子们呢,却懂得减少生活的负累。
我们之所以焦虑,是因为我们想要得太多。
倘若能做点减法,学不会的才艺不学,拿不到的证书不要,难以争取的机会放弃,便能活得轻松一点。
荣格说:父母对孩子最不好的影响,莫过于让孩子觉得,他们的父母没有好好过日子。
好的教育,从来不是牺牲自己,帮孩子负重前行,也不是让一家人活在焦虑中,终日煎熬。
放松下来,经营好生活,让孩子在舒适感中体味到人生的美妙,才是最好的教育。
愿我们都能成为园丁式父母,和孩子一起打造出一座生机勃勃的人生花园。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0人已踩
1人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