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恋模式与“自我供给”能力的关联
在人类复杂的情感世界中,依恋模式如同无形的丝线,深刻影响着我们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方式,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认知与构建。其中,焦虑型和回避型依恋的人,在“自我与他人”的边界上存在着截然不同却又同样深刻的心理冲突,这些冲突也与他们的“自我供给”能力紧密相连。
焦虑型依恋的个体,内心深处被对“被抛弃”的恐惧深深驱动着,这种恐惧如同潜伏在心底的暗流,时刻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和心理。在潜意识层面,他们将“自我存在”与“他人关注”紧紧捆绑,固执地认为只有不断得到他人的关注和认可,自己的存在才具有价值。这种心理在亲密关系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例如,他们可能会频繁地向伴侣询问“你爱不爱我”,但这并非是对答案本身有迫切需求,而是试图通过他人的回应,在情感的迷雾中为自己的价值找到一个可以“锚定”的支点。每一次的追问,都是他们在内心不安中寻找安全感的尝试,希望从对方肯定的回答里,获得对自我价值的确认。然而,这种过度依赖他人认可来构建自我价值的方式,就像在流沙上建高楼,一旦他人的回应出现波动,他们内心的价值体系便会摇摇欲坠。
反观回避型依恋的人,他们被对“被吞噬”的恐惧所支配,进而压抑自身的情感需求。从外在表现来看,他们似乎拒绝依赖他人,展现出一种“假性独立”的姿态。但实际上,在这看似坚强的外壳之下,掩盖着的是对认可的强烈渴望。他们害怕暴露自己的脆弱后会遭到否定,于是选择先一步进行自我否定,用“我不需要别人认可”这样的话语来武装自己。这种“自我隔绝”的防御机制,就像是给自己筑起了一道高墙,虽然阻挡了可能的伤害,却也将外界的温暖和善意隔绝在外。长此以往,内在的价值需求不仅没有得到满足,反而被压抑得更深。一旦外界出现任何否定的信号,这道高墙就会出现裂缝,引发他们强烈的自我攻击,“看吧,我果然不行”这样的自我否定便会如潮水般涌来。他们在自我保护与自我否定的矛盾中挣扎,难以建立起稳定且健康的自我价值认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