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文
李洪文 11250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关 注
打地鼠式咨询VS长程咨询:整合取向咨询师的“不执着”
个人原创

打地鼠式咨询VS长程咨询:整合取向咨询师的“不执着”

2025-07-28
38 1

当来访者犹豫着说出“我不确定是否需要长期咨询,也许就处理眼前这个具体困境”时,有些咨询师会下意识皱眉——仿佛他拒绝的是一剂救命良药。

这其中藏着当代人对心理咨询的真实需求——它不必是某种“标准模板”,而更像一件量身定制的衣服:有人需要一件能立刻穿去面试的西装(打地鼠式),有人则需要一件陪自己走过整个雨季的大衣(系统式长程)。作为整合取向的咨询师,我想聊聊这种“不执着”。

主体间场域中的“打地鼠”:协商中的意义共创

在主体间性理论中(弗洛伊德式的经典精神分析要求咨询师是做白板,像一面平面镜。弗洛伊德之后的精神分析师像多面镜,主体间理解的心理咨询则是两个主体之间的共振),咨询室是意义流动的共构空间。当来访者带着具体议题而来(职场焦虑/育儿冲突/亲密危机),意味着他已主动设定了对话的初始坐标。这绝非“浅层诉求”,而是来访者对当下主体性体验,和功能足够好的忠实表达。

“功能足够好”的后现代解读

选择聚焦式咨询,绝非“深度不够”的证明;

这是主体能动性的彰显: 来访者能清晰识别当下最迫切的生存困境;

来访者比任何专家更了解自身生活语境;

意味着抵抗病理化标签: 拒绝被纳入“需长期治疗”的疾病叙事。

这种模式当然也有局限:可能错过历史模式的浮现,关系深度受限于时空。但后现代提醒我们——所谓“深度”本身,也是被特定话语建构的概念。这恰恰说明:咨询方式的选择,从来不该由咨询师的“理论偏好”主导,而应是来访者主体性与现实条件的共同结果。

系统长程咨询,是否意味着权力话语的再现?

谁定义“系统”?

时间长度=疗愈效度?

隐性权力结构?

二、系统式长程咨询:不是“必须”,而是对“复杂性”的敬畏

与打地鼠式形成对比,系统式长程咨询像一场缓慢的考古,通过持续的对话挖掘潜意识的地层,梳理代际传递的模式,重建内在的关系图景。它的优势在于对“复杂性”的包容:当来访者的困扰涉及童年创伤、亲密关系循环、人格结构的深层矛盾时,长程的系统工作能为这些“盘根错节的问题”提供更完整的理解框架。

但从后现代视角看,系统式长程咨询的“权威性”也值得被审视。传统心理治疗常隐含一种“专家-病人”的权力结构:咨询师掌握理论工具,来访者是“待修复的对象”。而后现代哲学强调“叙事的主权”——每个人的生活故事都有其独特的意义脉络,咨询的目标未必是“治愈”,而是“在危难之际寻求一根拐杖”。

现实中,系统式长程咨询的“门槛”也常常成为阻碍:经济成本、时间投入、对“改变”的耐受度……一位因职场压力来访的白领可能无法承受每周两次、持续一年的咨询费用;一位处于人生转折期的创业者可能需要更灵活的支持节奏。此时,执着于“系统式”的“完整性”,反而是对来访者现实处境的忽视。

主体间性视域下,咨询是永恒的相遇过程

1、来访者的“打地鼠”需求,是对“必须长程才有效”的解构,对解构咨询师权威: 我不掌握关于您的终极真理,我们共同探索

2、咨询目标会在对话中持续重构——可能从短期的“解决失眠”延伸至长程的“重识自我价值”;职场压力管理(打地鼠)与童年创伤(长程)可并存共舞。

3、来放者有自主权:何时深入、何时暂停,由共舞节奏决定。

4、经济/时间限制非“阻碍”,恰是成长路径的重要要素

三、整合取向的意义:在“流动”中看见人的完整性

作为整合取向的咨询师,我始终相信:心理咨询没有“最优解”,只有“最适合此刻的你”的解法。打地鼠式与系统式长程,本质上不是对立的选择,而是咨询关系在不同阶段的形态。

1、咨询的核心是“关系”。当来访者在打地鼠式咨询中获得足够的支持,他的主体性被激活,可能会自然产生更深的探索需求;或者极少的干预也能触发巨大的潜能与自愈能力。而当系统式长程咨询进行到某个阶段,来访者可能因生活事件的变化(如换工作、成为父母),需要转向更聚焦的短期干预。这种动态调整,恰恰是咨询关系“活起来”的证明。

2、拒绝“非此即彼”的执念。不存在“更好的咨询方式”,只有“更贴合此时此地的治疗联盟”。一位来访者可能前六个月接受打地鼠式咨询解决睡眠障碍,后三个月进入系统式工作处理亲密关系创伤;也可能在长程咨询中,因某个突发的生活事件,与咨询师共同决定暂停,先处理眼前的危机。这种灵活性,本质上是对“人”的复杂性的尊重——人不是“问题集合体”,而是流动的、生长的、充满可能性的存在。

写在最后:心理咨询,本就该“不执着”

心理咨询最珍贵的或许正是它的“不执着”——不执着于某种技术流派的权威,不执着于“必须长程”的预设,甚至不执着于“必须改变”的目标。

打地鼠式也好,系统式长程也罢,它们的意义从来不在“形式”本身,而在“是否回应了此刻的人”。当我们放下对“正确方式”的执着,才能真正看见:每一个走进咨询室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勇敢地活着。这,或许就是心理咨询最本真的模样。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0人已踩 1人已赞
扫码下载APP
iOS版APP下载
给力心理APP

随时随地,畅享心理服务

专业 便捷 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