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性盲:比文盲更可怕!
“中国的性盲比文盲还多,很多高级知识分子、专家学者,都是性盲!”
——中国性学会理事长
1. 那些因“性盲”酿成的悲剧
2017年4月27日,26岁的青年作家林奕含,在自家卧室里结束了生命。
13岁那年,补习班老师对她说:“我爱你,我喜欢你……”他用不当行为伤害了她,还说:“这是老师爱你的方式,你懂吗?”
那天之后,林奕含陷入了巨大的困惑与痛苦。吃饭时,她试探着求助:“我们的家教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关于身体保护的教育。”妈妈却说:“那些是不需要了解的。”一句话堵住了她的嘴。
第二天,她又试着提起:“有个老师好像对我们班一个女生过分亲近……”妈妈回应:“女孩子自己检点,别人怎么会纠缠?”两次求助,都石沉大海。
痛哭两晚后,林奕含绝望地想:“没办法了,我只能强迫自己接受这是‘爱’。”
可当她发现老师对其他女生也有同样行为时,强迫的“接受”彻底崩塌,抑郁症从此缠上了她。抑郁13年后,她在那个再平常不过的日子里,与世界做了无声告别,徒留无尽唏嘘。
被伤害的何止林奕含?同月,南京、重庆曝光两起案例,两名女孩被“熟人”长期侵犯,却因毫无认知而没有反抗——“纯粹就是性盲,完全没意识到自己正在受伤害!”
计生宣教中心的调查显示:80%的青少年都缺乏系统的性认知。
何为性盲?即缺乏性生理、性健康、性安全、性道德知识及性审美意识的人。
“中国的性盲比文盲还多!”中国性学会理事长徐天明的这句话,值得我们深思。
2. 性盲的影子,藏在生活各处
知乎上有个提问:中国的性教育匮乏到什么程度?
那些回答,触目惊心:
我认识一个15岁的男孩,和女孩发生关系后以为“可乐能避孕”,不仅自己喝,还让女孩喝,事后甚至让女孩用可乐冲洗。直到女孩怀孕三个月被发现,两人双双被学校处分。
闺蜜第一次来月经时,看到一床血吓哭了。她不懂身体的正常发育,把隐私部位的毛发一根根拔掉,疼得直哭。她以为男女接吻、拥抱就会怀孕,第一次和男友接吻后,躲在被子里哭了一夜,害怕自己怀孕。
我的大学舍友,竟然认为孩子是从肛门出生的,像排便一样。
小时候问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妈妈说:“大树底下捡来的。”我追问:“是不是有阿姨不要我了?”妈妈还夸我“真聪明”。这个认知,让我郁闷了好几年。
小时候,邻家哥哥脱了裤子,拿出隐私部位说“我们玩个游戏”,我傻乎乎地被侵犯了,当时根本不知道那是伤害。
中国大部分人不上知乎,上知乎的人也未必见过这个问题,但它短短时间就聚集了5000多个回答。这些看似匪夷所思的经历,恰恰证明了性盲无处不在。
3. 性教育,成了最滞后的教育
2014年,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彭晓辉在广州做性教育公开演讲时说:“女性可以随身携带安全套,若不幸遭遇侵犯,在无法反抗时,尽量让对方使用,减少伤害。”
一位女士听到后情绪激动,冲上台殴打彭晓辉,还将一袋污物泼向他。这场本该有意义的演讲,就这样草草结束。
近年,有小学尝试推行性教育课本,内容其实很科学。比如关于“出生”的教育:
孩子问:“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
妈妈答:“你是从妈妈肚子里来的。”
孩子问:“那我怎么出来的呀?”
妈妈答:“从妈妈两腿之间一个叫阴道的地方出来的。”
孩子问:“我能看看吗?”
妈妈说:“不行哦,这是隐私部位,不能给别人看或摸。你的隐私部位也是一样,要保护好。”
这样的内容,既解答了疑惑,又教会了孩子保护自己,多好。可一些家长却举报:“传播低俗内容,太恶心了。”学校最终只能收回课本。
学校不教,家长自己教了吗?
北京市妇联的调查显示:74%的家长回避和孩子谈性。中国教科院的调查也显示:近50%的家长从未提过性教育相关内容。
缺失社会、学校、家庭三方的引导,性教育成了中国最滞后的教育。
4. 别把无知当纯洁,把愚昧当德行
为什么家长羞于谈、不敢谈性教育?大多源于四大误区。
第一个误区:“性”是肮脏的,上不了台面
传统观念里,性被视为隐私到不能公开讨论的话题。
法学博士何馨曾分享:远房姑妈带闺女来求助,骂闺女“被人欺负了还说是自愿的,不能报警”,让何馨帮忙“讨公道”。何馨询问后发现表妹确是自愿,便提醒:“以后要做好保护,意外怀孕对身体伤害很大。”姑妈一听,拉着闺女就走,出门时还骂何馨“不要脸”。
正经谈性,反倒成了“肮脏”?
第二个误区:性教育越早,孩子越早熟
“孩子还小,谈这些干嘛?书上写得那么直白,会不会勾起好奇心,让孩子早熟?性教育不成了性教唆?”
其实这种担心完全多余。欧美国家的经验早已证明:性教育越完善的国家,青少年首次发生亲密关系的平均年龄反而越大。
第三个误区:不用教,长大了自然就懂
“这种事不用教,孩子长大了自然就知道。”
可“自然懂”的过程中,多少孩子可能因为无知而受伤?
第四个误区:性教育就是讲亲密行为
“我怕孩子太早知道什么是亲密行为。”
很多家长以为性教育只讲亲密行为,其实它包括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性法制、性卫生、性安全、性审美等多方面。只有全面了解,才能建立正确的认知。
柴静说过:“我们把无知当纯洁,把愚昧当德行,把偏见当原则。”我们羞于谈性、不敢谈性、不许谈性,却忘了它本是人生必修课。
5. A片成了青少年的“性教材”?
成年人避而不谈,孩子自然会从其他渠道寻找答案——小说、网络视频、影视剧。
我小时候对性的认知,就始于武侠小说。除了金庸、古龙,还喜欢云中岳的作品,因为里面有很多露骨的描写。再大一点,又去看《废都》《金瓶梅》,看到“此处略去XX字”时,只能靠想象填补,反而更添好奇。
上大学后,周末最“热闹”的事,就是男生寝室关起门来看低俗视频。十几个脑袋围着电脑,呼吸都变得急促。后来同学会才知道,女生寝室也有类似情况。
学校不教、家长不说,孩子只能向这些非正规渠道“取经”。
香港的一项调查显示:九成男性、四成女性的性知识来自低俗视频。2016年《中国性教育现状报告》也指出,我国青少年获取性知识的主要渠道是色情光盘、网络图文和低俗影视作品。
这些“教材”或许能让人了解片段知识,却带来了更多认知偏差。
大学时发生过一件真事:一个男生看完低俗视频,以为正常男性亲密时长至少半小时,可自己只有几分钟,觉得“自己不行”,竟做出了伤害自己的极端行为。
6. 性教育缺失,带来的是“性灾难”
性教育缺失带来的不仅是认知偏差,更可怕的是各种“性灾难”。
第一种灾难:性无知
中国性学会理事长徐天明讲过一件事:一对博士夫妇结婚多年没孩子,去医院查不孕不育。医生问:“你们多久有一次夫妻生活?”丈夫反问:“什么是夫妻生活?”医生现场科普后,妻子捂耳说:“怎么能做这么羞耻的事?”丈夫还问:“难道接吻不能怀孕吗?”连医生都无奈了。
青少年的无知更令人揪心:
- 76.1%的初中生不知道人流的危害
- 67.3%的初中生和45.5%的高中生不懂避孕
- 61.1%的初中生和53.6%的高中生不知如何预防性病
- 64.6%的初中生和48.2%的高中生不懂防范侵犯
第二种灾难:性领域的不良行为
相关资料显示:
在青少年涉及的不良行为事件中,与性相关的占比达58.5%;
83%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经常接触暴力色情音像制品和网络色情内容。
第三种灾难:性伤害
性伤害体现在多个方面。
在这里,我只举两组数据:
第一组,是关于艾滋病的:
青少年已成为中国感染艾滋病上升最快的群体
15-24岁青年学生艾滋病感染年均增长率达35%
第二组,是关于人流的:
我国每年堕胎数约1000万例
其中25岁以下女性约占一半
其中不满18岁的约250万例
每年有10万左右女性死于堕胎
相关资料显示:
在青少年涉及的不良行为事件中,与性相关的占比达58.5%;
83%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经常接触暴力色情音像制品和网络色情内容。
可能很多家长会这样想:“我家孩子很乖,一定不在其中之列。”
我告诉你,那可不一定。
7. 性教育不是洪水猛兽
作家潘远航分享过亲身经历:他小学前四年在上海就读,老师从不讲性知识,学生提问就敷衍“长大了就知道”。五年级到美国后,当地的性教育让他大开眼界。
比如讲隐私保护,老师会用实例教学:
安全的触摸:老师展示爷爷搭着孙子肩膀的照片,问“这是安全的吗?”学生答“是”,并说出理由:“爷爷没用力”“孩子看起来不痛苦”。
不安全的触摸:老师展示游泳池旁大人手伸进女孩泳衣的照片,问“这安全吗?”学生答“不”,理由是“在碰隐私部位”“女孩表情不舒服”。老师接着问“哪些是隐私部位?”学生答“泳衣覆盖的地方”,老师肯定:“完全正确。”
然后老师教孩子遇到不当触摸时的“三步走”:
1. 大声说“不”
2. 快速离开
3. 告诉大人,直到有人相信并帮助你
对比之下,我们的性教育确实滞后。我们总担心性教育会诱导孩子,却不知越是科学引导,青少年对性的认知越健康。
比如荷兰推行全民性教育,其青少年首次亲密行为年龄、意外怀孕率、堕胎率、性病及艾滋病感染率,都是全球最低的。
8. 最该接受性教育的,是中国父母
妇科医生李琳在知乎留言:“最近接诊了一个14岁的女孩,双胞胎妊娠14周,要求堕胎。”
这个女孩总肚子疼,以为是有蛔虫,和妈妈去医院开驱虫药时才查出怀孕。妈妈抓着她头发打耳光:“你才14岁,不知羞耻!”
在妇幼保健院,这样的未成年少女不少,“大部分父母只会责骂,很少反思自己的问题。”
徐天明说得对:“最需要接受性教育的是中国父母。”
因为父母是孩子性教育的第一责任人——“父母是孩子最信任的人,由你们引导最方便,孩子也最易接受。”
同时,父母也是性教育的第一监护人——“只有父母支持性教育,社会和学校的性教育才能真正普及。”
我们的父母没接受过系统的性教育,只能摸索着长大,于是也用同样的方式对待我们。
我们或许不是性教育缺失的第一代,但希望我们是最后一代。性不是羞耻的事,别让悲剧在无知中循环。
9. 性教育的本质,是爱的教育
女儿15岁生日时,乐嘉写了封信,送了四个“锦囊”:
关于恋爱:“互相喜欢可以交往,但不能影响成绩。如果成绩下降,说明这段感情不合适,好的感情会让人进步。”
关于亲密行为:“18岁前不适合有亲密行为,过早对身体发育不好。”
关于保护:“如果真到了那一步,一定要让对方做好保护措施,避孕药对身体有伤害,切记。”
关于自爱:“如果很多人喜欢你,要洁身自好,别把别人的争抢当荣耀,这会伤害自己和他人。”
性教育并不可耻,大大方方告诉孩子,没什么不好。
北大教授俞虹的儿子在新加坡读书,18岁生日那天,她专程飞过去,送了一份特别的礼物——避孕套和一封信。信中说:“从今天起你是成人了,要学会承担责任,既保护自己,也保护别人。”
性教育不是洪水猛兽,它的本质是爱的教育。若你真的疼爱孩子,就请放下羞涩,坦然地教会他们如何保护自己、尊重他人。这,才是对孩子最实在的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