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亲友陷入心理困境时,我们总会本能地生出“拯救欲”,想靠共情与陪伴将对方拉出泥潭。但多数人忽略了关键前提:若未接受过专业心理训练,无边界的“过度卷入”,往往会变成一场把自己也拖入深渊的双向消耗。
😔非专业人士的共情,很容易突破情绪边界。我们可能会熬夜倾听对方反复诉说痛苦,会因对方一句消极的话辗转难眠,甚至不自觉地把“帮他好起来”当成自己的责任。可心理困境的本质,往往是长期创伤、认知偏差交织形成的“情绪闭环”,并非靠几句安慰、几次开导就能打破。就像面对陷入流沙的人,若没有专业救援技巧,贸然伸手反而会被对方带着一起下沉。
💭更隐蔽的风险在于,我们很可能成为对方“投射性认同”的载体。陷入心理困境的人,会不自觉地将内心对他人的期待、愤怒或依赖投射出来,诱导我们进入他熟悉的人际模式——或许是让我们扮演永远包容的“拯救者”,或许是逼我们成为指责他的“施害者”。我们在无意识中被推着走,沦为对方“重复过去创伤”的工具,却浑然不觉。
⚠️真正的善意,从不是无底线的牺牲。守护好自己的情绪边界,给予对方适度的陪伴与理解,同时坦诚建议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才是对彼此都负责的选择。毕竟,只有先稳住自己的情绪内核,我们才能成为他人困境中一盏稳定的灯,而非一同熄灭的烛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