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
杨树 21361737
自体永远在寻找客体, 关 注
两周倾听的些许感悟
个人原创

两周倾听的些许感悟

2025-09-02
571 5
🧠

​我之前在抖音做直播,房间名称是《杨树心理咨询》。所以我那时的角色是一个咨询师。而在(给力心理)的平台,我是一个倾听者。

👂

以我的体验,这两个角色最大的不同是:前者在充分满足自己的自恋,而后者在尽量满足来访者的自恋

💬

当来访者主动找到咨询师时,他大多数时候是自体虚弱的。他需要支持,对咨询师带着多多少少的崇敬。觉得对方的力量是高过自己的,所以是可以帮到自己的。他在渴望咨询师能给自己一个答案。所以此刻的来访者是很谦逊的。他会仔细捕捉咨询师每一句话里有用的信息。而咨询师呢,本着自己有心理学方面更多的知识储备,侃侃而谈。来访者的虚心给了他充分的鼓励,似乎全世界的真理都装在他的口袋里。他只是在考虑要掏出多少来帮助来访者。

🤔

倾听师就很不一样,特别是在这个平台。虽然很多人,包括我,都自诩有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想把倾听的过程当做成长为咨询师前的训练。但来访者看待一个倾听师的态度和看待咨询师是很不一样的。来访者的态度让那些把倾听工作当做咨询师前期实践的人完全梦碎。

🔍

这里的原因有:

一是成为咨询师和倾听师的资质有明显差别。倾听师既然是谁都可以当的,那自然缺乏权威性。如果哪位倾听师觉得自己懂得更多,能因此给来访者提供一些建议的话。可能会引起来访者强烈的反感。特别是受心理问题困扰很久的来访者,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久病成医。对于倾听师的忠告不以为然,还能举一反三。这会明显影响倾听师好为人师的底气。

二是来访者在通话的时刻,带着强烈的倾诉欲望。他们很讨厌被对方打断。似乎这个服务的本质就只是花钱买一个倾听者倾听的时间,享受我说你听的过程。如果被打断,那打断的这几分钟里,来访花了钱却没享受到服务。甚至会有我花了钱,而你却在反过来在向我倾诉的感觉。当遇到这样的来访者时,我是最不安的。我如果只是安静地听,过程中能给出嗯嗯的回应似乎是最好的。但我也会想我是不是应该把资费降低一点,因为我好像什么价值都没提供。

⚠️

三是在这个平台,来访者对倾听师享有绝对的权力。因为一个差评足以影响倾听师的接单量。如果再有一些不好的评语那就影响更大了。我曾经就因为很随意地分析一个男士对来访者的态度,被来访者差评为“性骚扰”。可以想象,看到这样的评语,那些有过类似创伤的来访者还不得退避三舍?哪怕我的初心完全不是那样。后来只好拼命道歉并退费,来访者才同意删除了评价。像这样的事件会让我在面对来访者时不得不小心翼翼。以至于有很多次,来访者明言,我在害怕…我不得不承认,我会怕因为失言而激起来访者的情绪。但或许这种小心谦卑的态度正是来访者需要的。

❤️

现在我明确了我要做的工作。倾听师就是要共情,肯定来访者。只做到这两点看似比咨询师的工作省力。但精准的共情是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和百分百的专注的。所以真能做到的话,共情的价值其实已经足够了。人本质上都是自恋的。同样是收了来访者的钱,一个在满足自己的自恋,另一个在满足来访者的自恋。从这个角度讲,倾听师的工作还是更值得肯定的。哪怕整个过程他表现的像一个傻瓜,那也只是工作需要而已。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0人已踩 5人已赞
扫码下载APP
iOS版APP下载
给力心理APP

随时随地,畅享心理服务

专业 便捷 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