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晴宣【倾听咨询】
肖晴宣【倾听咨询】 21329680
点亮心灯,伴你穿越心 关 注
不敢承认错误,不是因为你“没有担当”
个人原创

不敢承认错误,不是因为你“没有担当”

2025-09-07
10 0
😔 面对错误时的回避与掩饰,常被贴上“缺乏担当”的标签。但在多年心理咨询工作中,我见过太多来访者——他们为漏报会议数据自责,为忘记给朋友带东西愧疚,下意识掩饰后又陷入自我否定,嘴里说着“我真没担当”,眼底却藏着未被看见的恐惧。事实上,不敢承认错误从不是因为缺乏担当,而是过去的人生里,他们从未拥有过“犯错也没关系”的容错余地。
👶 有位来访者曾说起童年的一件小事:小时候不小心摔碎一只碗,他攥着碎片想主动认错,迎上的却是父亲严厉的目光,母亲更借着这件事倾泻生活的不满:“连个碗都拿不稳,以后还能指望你做什么?”那一刻,承认错误的代价远不止一句道歉——他要承接父母的指责,承受“我没用”的否定,甚至要替整个家庭的负面情绪“背锅”。当承认错误换来的不是理解,而是更深的痛苦,大脑便会悄悄建立防御机制:“不承认,就不用承担这些压力。”久而久之,逃避成了保护自己的本能,与“有没有担当”无关。
💼 这种本能在成年后会慢慢演变成束缚。本该补发附件就能解决的工作失误,因掩饰拖延变成客户投诉;本该一句道歉就能化解的朋友误会,因逃避疏远成陌路。他们并非不想承担,而是过去的经历在心里刻下烙印:“承认错误=被否定=痛苦”,这份恐惧让他们连迈出第一步的勇气都没有。
💡 改变从不是“立刻变得勇敢”,而是先看见恐惧的来源,再用温和的方式打破认知误区。我常给来访者推荐“事人分离法”,核心就是把“事情的失败”与“人的价值”彻底分开——当你给客户漏发附件时,别陷入“我真不靠谱”的自我否定,试着在心里说:“我只是这次漏发了附件,现在补发并道歉就能解决,这不能说明我工作能力差”;当做饭烧糊菜时,别苛责“我连饭都做不好”,转而告诉自己:“我只是这次没掌握好火候,下次多留意就行,这不影响我在其他事上的能力”。
🗣️  这种自我对话的本质,是重建对“错误”的认知:事情没做好可以调整、补救,但你的价值从不会因一件小事被否定。刚开始用这个方法时,很多人仍会下意识想逃避,没关系——不用逼自己立刻完美应对,哪怕只是先在心里说完这句话,再慢慢思考解决办法,也是对抗恐惧的进步。
💪  其实,没有人天生“有担当”。那些能坦然面对错误的人,不是从未害怕,而是在一次次尝试中发现:承认错误远没有想象中可怕——大多数时候,一句真诚的道歉、一个及时的补救,就能化解问题。你从来都不是缺乏担当的人,只是过去的恐惧暂时困住了你。当你用“事人分离法”慢慢陪伴自己,当你逐渐发现“承认错误=解决问题”而非“承认错误=被否定”,就会明白:敢于面对错误的勇气,从来不是天生的馈赠,而是在自我接纳中慢慢长出的力量。而这份力量,恰恰是“担当”最真实的模样。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0人已踩 0人已赞
扫码下载APP
iOS版APP下载
给力心理APP

随时随地,畅享心理服务

专业 便捷 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