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首发
你体验过用自责换取虚假的“掌控感”吗
2025-09-15
682
1
🤔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要是我当时再努力一点就好了”、“如果我考虑得更周全,这件事就不会发生”。自责,这种指向自我的批评和责备,表面上看似是对问题的反思,实则可能成为一种逃避真实痛苦的心理防御机制。
🔍
自责的心理机制
从心理学角度看,自责是一种常见的应对机制。当我们面对失败、挫折或不可控事件时,将责任归咎于自己,反而会产生一种奇妙的“掌控幻觉”——虽然事情结果不好,但至少我能控制“谁该负责”这个问题。
这种幻觉背后隐藏着一个令人不安的真相:承认世界充满随机性和不可控因素,比接受自己的“错误”更加令人焦虑。自责让我们得以避开这个令人无助的现实,为自己创造出一个“如果我不犯那个错误,一切都会不同”的平行宇宙。
⚠️
虚假掌控感的代价
这种虚假的掌控感需要付出沉重代价。长期的自责会导致:
1. 自我价值感降低:持续的自我批评会侵蚀我们的自尊和自信 2. 焦虑和抑郁:研究表明,过度自责是抑郁症的核心特征之一 3. 逃避风险:害怕再次“犯错”会导致不敢尝试新事物 4. 关系紧张:自责者往往也倾向于对他人过于苛刻
💡
如何走出自责陷阱
要打破自责的循环,需要培养自我同情的能力:
区分责任与过错:不是所有事情都在我们的控制范围内,学会区分什么是真正能控制的,什么是不能的。
用“我学到了什么”代替“我做错了什么”:将焦点从批评转向学习,把挫折视为成长的机会。
练习自我宽恕:承认人都会犯错,对自己表现出像对好朋友一样的理解和宽容。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自责已经严重影响生活,考虑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
真正的掌控感不是来自于完美无缺,而是来自于接受不完美后依然前进的勇气。当我们停止用自责惩罚自己,我们才能腾出心理空间和能量,去真正影响那些我们能够改变的事情。
0人已踩
1人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