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佳倾听
佳佳倾听 21338050
我深信,倾诉是照进情 关 注
无法完全感同身受,但情感变化有规律:从“哀伤的五个阶段”看人类悲痛的共通性
编译首发

无法完全感同身受,但情感变化有规律:从“哀伤的五个阶段”看人类悲痛的共通性

2025-09-16
873 1


人类常说“感同身受”,但事实上,没有人能完全体会另一个人的痛苦。每个人的经历、性格和文化背景塑造了独特的情绪体验,正如哲学家所言:“你永远不可能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穿上他的鞋子走来走去。”然而,心理学研究发现,尽管痛苦是私密的,人类的情感变化却存在普遍规律。伊丽莎白·库伯勒-罗丝提出的“哀伤的五个阶段”(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正是这样一种规律——它并非固定剧本,却揭示了悲痛背后的共同心理路径。



---



😕 一、为什么无法完全“感同身受”?



1. 主观性壁垒:痛苦根植于个人经历与记忆。失去至亲者的哀伤,与经历重病、离婚或梦想破灭者的哀伤,表面相似,内核却截然不同。


2. 情感表达差异:有人通过愤怒宣泄,有人用沉默掩盖,文化和社会规范进一步塑造了表达方式。


3. 大脑的局限:神经科学研究表明,人类能“镜像”他人的情绪(镜像神经元作用),但无法复制同等强度的体验。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情感是混沌的。正如库伯勒-罗丝所说:“哀伤就像人类的指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但总归是五根手指。”



---



😢 二、哀伤的五个阶段:人类悲痛的“规律地图”



尽管体验无法复制,但多数人的哀伤会经历类似的心理阶段。这些阶段非线性、可循环,却提供了理解自我与他人的框架:



1. 否认:“这不可能发生在我身上”


· 心理机制:缓冲现实冲击,为心理适应争取时间。


· 规律性:无论文化背景,人类面对巨大损失时,本能会启动否认防御。


2. 愤怒:“为什么是我?这不公平!”


· 心理机制:痛苦转化为对外攻击,掩盖深层无助感。


· 规律性:愤怒是哀伤中最易被观察的阶段,常指向他人、命运或自己。


3. 讨价还价:“如果能改变,我愿意付出任何代价”


· 心理机制:通过“假设”和“谈判”重新获取控制感。


· 规律性:常见于宗教祈祷或内心对话,反映人类对因果关系的天然追求。


4. 抑郁:“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 心理机制:直面失去后的真实反应,而非病理性疾病。


· 规律性:几乎所有人都会经历一段深刻的悲伤与退缩,这是愈合的必要过程。


5. 接受:“我可以带着失去继续生活”


· 心理机制:情绪整合与重建,而非“忘记”或“解脱”。


· 规律性:最终多数人会找到与痛苦共存的方式,时间跨度因人而异。



---



💡 三、规律的价值:在理解自我中走向他人



尽管无法完全感同身受,但了解哀伤的规律性具有深远意义:



1. 自我觉察:识别自己的情绪阶段,减少“我是否不正常”的焦虑


2. 对他人的包容:当我们理解愤怒或抑郁只是哀伤的一部分,便更易接纳他人的反应,而非强行纠正。


3. 支持的科学性:助人者可通过阶段特征提供针对性支持(如:对否认者给予陪伴,对愤怒者保持耐心)。



---



🌟 四、超越阶段:哀伤的终极启示



库伯勒-罗丝的模型近年也被批评为“过度简化”,但它的核心价值在于:承认痛苦的规律性,反而让我们更尊重个体差异。正如心理学家乔治·博南诺(George Bonanno)所言:“人类心理既有共性,也有韧性——大多数人最终会在痛苦中找到意义。”



---



结语:在规律中学会陪伴



我们或许永远无法完全体会另一个人的痛苦,但通过理解情感变化的规律,我们能更真诚地说:“我可能不懂你的感受,但我愿意陪你经历。”这才是同理心的真谛——不试图“解决”他人的哀伤,而是见证并承认其存在。



“痛苦是一条河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船上渡河。我们无法替别人划桨,但可以并行前行,告诉对方:我看见你了。”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1人已踩 1人已赞
扫码下载APP
iOS版APP下载
给力心理APP

随时随地,畅享心理服务

专业 便捷 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