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学是如何理解sm的?
⛓️ 今天我们会以心理学和哲学的角度去解析一下,这个被人类放在角落的暗夜的生灵,在过去的虐待和受虐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束缚和训导等,带有控制和臣服性质的关键词,在这种权利游戏的角色扮演中,会充斥着高浓度的严厉的纪律性和忠诚的服从性, 是并且会有很大程度的身体,心灵以及人格层面上的入侵,这种入侵几乎都是双方同意并且能够获取快乐的。
有一部分人就是能通过这些诸如命令,束缚,惩罚,入侵等专业活动获得一些身体和心灵层面的快乐以及满足,人类天然就有控制世界和他人的倾向,这是人类对确定感的本能需求,而对控制的过度需求则必然有背后的形成的动因,比如被害妄想是对安全感的过度需求,自恋型人格是对他人赞美的过度需求,那么受虐关系是对什么东西的过度需求呢?
表面上是看起来像是对权利力量的过度追求,其实本质上并非如此,首先sm必然会存在角色扮演,扮演的角色通常是对立的,比如命令者和遵从者,惩罚者和遭受者,入侵者和被入侵者,这种入侵更多的是指人格和尊严上的入侵,在常规社会活动中人们会彼此保留礼节性的体面,而在那些活动中则会截然相反,在施受虐的活动中,一个人会用尽一切方式去践踏另外一个人的尊严,不管是心灵上的屈辱和肉体上的疼痛,这些都是爱好者们乐于追求的,而这种追求都是蓄谋已久的。
🔄 在开展第一次活动前他们已经在心里演练了千百遍,施受虐游戏是为了通过这种互动的关系去重复体验早年伴有羞耻感的客体关系,举例说明,卢梭小时候曾被他的照料者抽打惩罚过,长大后他就一直在寻找一些女性如此对待他,这种行为便是去重复体验早年的羞耻感,里面会包含一些未完成的心愿,对爱和关系的苛求等等。
⚖️ 既然是体验关系,他就必然伴随着主体和客体这两种因素,主体和客体这两个概念最早来自哲学,它是在精神层面中,人之所以能成为人的关键因素,黑格尔在其著作精神现象学中提出了一个叫做主奴辩证法的概念,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主体需要客体来确立,确认自身的合法性,而客体也需要主体的在场,才能感知到自身的存在性,意思就是你作为主体s的地位是客体我M给你的,我如果不认可你是我的领导者,那么你屁都不是,而客体的存在也需要主体作为参照才能被确立,假设如果一个人被所有人无视,把他当成透明人,那么他必然会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存在于世,延伸到生活里的主奴斗争,便是,一个人如果没有充分的相信自己,那么他就非常容易和他人对比,去对比我好还是你好,我美还是你美,我强大还是你强大,这是人确立自我的一个必要环节,人必须要通过世界,社会,他人等许多外在因素的反馈才能确定自己在这个世界的位置和资格。
📜 人类的资格来自于他人的认可,认可便可以确认身份,比如学历证书,培训证书,执业资格证书等,这是摆在明面上的资格认证,而在社会暗流中这种资格的审核则会更多,你是否是值得一个被爱的人,你是否是一个好人善人诚信的人,甚至这种评判可以延伸至更早,你是否是一个好学生,好孩子,好宝宝,这种最早的评判都是来自于家庭,他人和社会,人作为一个拥有社会身份的生物,他想要融入这个世界就必须要给自己找一个位置,而这个位置则需要经过很多社会眼光的评价,sm关系中也存在许多规则,比如束缚和惩罚等活动代表着你做错了,你有罪,然后权威者会通过各种方式在精神和肉体上惩罚犯错者
⬇️ 另外一种规则是高贵和低贱,它会通过人格层面上的侮辱呈现出来,被侮辱者通常被称为低贱不堪和卑微,而且程度越低贱,受虐者就会越享受,其实受虐者也是极端认同的他是低贱的,要不然他为什么会快乐呢
🤝 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了被侮辱被惩罚的人为了得到对方的认可,不惜牺牲他作为人最宝贵的资格,在这种关系中,其中一方往往是把一切都交付给了对方,任由其定义和摆布,有一种我全然遵从您的旨意这样一种感觉,这是因为早年幼儿和权威的关系,对于孩童来说只要服从自己便是安全和正确的,在这种关系中一个人 的资格往往是由另外一个人决定着,折射出客体急切的想要得到主体的认可,这是有关于身份的建设,同时这种 征服对方或者交付自我的无意识愿望也投射出了当事者想和对方融合的深切渴望,你作为奴隶被我征服,那么你的全部都属于了我,或者我作为献祭者把我全部都交给了你,那么我就可以不用在做我自己,更恰当的说法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共生关系
👶 人和客体最早的共生关系便是共生关系,著名的儿童心里学家玛格丽认为婴儿在六个月之前是和母亲共生的,不分彼此的,由于心智功能不足,所以婴儿很难意识到妈妈是妈妈,自己是自己,他会认为整个世界都是自己的一部分, 只要我饿了就会有奶喝,只要我哭了就会有人安抚 我,这也是世界对婴儿最早的镜像回馈,同时这也是人构筑自传体记忆的必要过程,什么是自传体记忆呢?
🔁 一种深沉的将自我建立在他者之上的体验游戏,而且这种游戏非常的原始,原始到了人类心灵最核心的本质,当我没有自我的主体时,你便是我的主体,精神分析心智理论也有一个类似的论述,叫做互为主体经验,儿童通过与养育者相互作为主体来主导某些活动的过程,而是受虐游戏的角色扮演,和这个互为主体的过程极度类似
并且sm爱好者的身份也可以在某些条件下转换,比如他在与某某的关系里是控制者,而在另一个人面前则可以作为一个被控制者,这也是一种互为主体的过程,而且这种是受虐的关系其实是镜像的,施虐者在施虐的同时也会感受到或者享受到受虐者从这种体验中所带来的心里反馈,反馈越强烈,当事者心理就越开心,自体心理学家科胡特将这种表现称为强迫性镜像回应,这种回应更多的指向了原始的客体,也就是儿童早年的总要抚养者,人们通过这样的仪式去回到当初的那个阶段去完满一些未曾实现的愿望,而这种强烈愿望通常都是人类心灵深处深刻的想要被爱 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