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怎么讲自己的人生故事决定了你是谁
📖 我们常常认为,先有事实,后有故事,我们只是在“讲述”已经发生的事,但叙事心理学却告诉我们:顺序反了。我们反而是通过“讲述”这个动作,将混沌的、碎片化的经验“编织”成有意义的、可被理解的人生故事。
😔 当一位小姐姐说“我遇人不淑”,她并非在陈述一个客观事实,而是在完成一次意义建构。她将自己定位成“受害者”,将那段关系定性为“事故”,将对方定义为“渣男”。这个叙事结构一旦完成,就会反向禁锢她:她的注意力会聚焦于寻找证据以巩固这个悲剧故事,而忽略了其中蕴含的成长线索。
😊 而当她将故事讲述为“我学会了识人”,她就从被动语态“我被伤害了”切换到了主动语态“我学会了…”。她从命运的承受者,变成了人生经验的获取者。
💡 当我们把一段挫折仅仅讲述为“损失”或“不公”,它就成了终点,消耗着我们,而当我们将其讲述为“伏笔”或“关卡”,它就变成了过程,成为了未来某个篇章的序曲。这并非自我欺骗,而是认识到人生的线性叙事本就不成立,真实的人生是网状结构,任何一个节点都可能与未来产生意想不到的共振。
📖 “那时我丢了工作,当时觉得天都塌了,但现在看来,那正是我事业起飞的起点。”——这样的重述,不是在否定过去的痛苦,而是赋予了痛苦一个方向、一个位置,将它整合进一个更大的、关于成长的故事体系中。
❓ So,如何成为执笔人,改写自己的人生故事?
📝
1、更换主角视角
在困境中,不要只写“他对我做了什么”,尝试去写“我是如何应对的”、“我感受到了什么”、“我坚守了什么”。把笔墨从他人收回到自身。
2、寻找“例外章节”
再悲剧的故事,也有未被注意到的“闪光时刻”。
那天你虽然很难过,但还是安慰了另一个朋友…
虽然你经历了这么多痛苦,你还是走进了咨询室,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你是怎么做到的?
找到这些“例外”,它们将是新故事的可能起点。
3、拓展时间尺度
不要只写“这一章”的惨烈,尝试把镜头拉远,想象五年或十年后,你会如何讲述这段经历?
4、寻求“合著者”
与信任的朋友或心理咨询师交谈,他们能提供你未曾看到的视角,帮助你发现故事中隐藏的支线和伏笔,他们是优秀的“编剧”,会助你完成更恢弘的修订。
✨ 故事亦假亦真,但力量是真的,而这里的“假”,并非虚假,而是一种建构、一种诠释。或许,我们无法改变所发生的事,但我们可以改变这件事在我们生命殿堂中的回响,而这正是叙事赋予我们的,最珍贵的自由。
